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膠州灣事件

鎖定
膠州灣事件,指的是在1897年11月13日,三艘德國軍艦突然駛進往日平靜的膠州灣,在不到24小時的時間裏,艦上官兵竟順利登陸,並佔領了青島。這就是震動中外的膠州灣事件 [1] 
中文名
膠州灣事件
外文名
The Gulf of Jiaozhou
發生時間
1897年11月13日
發生地點
山東青島

膠州灣事件事件背景

膠州灣事件中國方面

19世紀末,中國在甲午戰爭中的失敗,掀起了瓜分在華勢力範圍的狂潮,重點是“租借”沿海港灣和海軍基地。給中國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這場瓜分狂潮,加深了中華民族的生存危機,嚴重影響了中國的國防建設,也喚起資產階級改良派“救亡圖存”的維新運動。

膠州灣事件德國方面

德國是個後起的資本主義強國。
當它在70年代初完成全國統一之後,就開始積極向外擴張,投入了列強在中國的一系列爭奪和角逐。它加入競爭雖然較晚,但勁頭十足,手段也更蠻橫。
到了90年代,它不再滿足軍火和一般商品的輸出,它要到中國攫取據點,作為擴大在遠東影響的橋頭堡。

膠州灣事件前傳

膠州灣事件侵華準備

從1860年到1872年,德國著名地質、地貌學家斐迪南·馮·李希霍芬八次來華進行考察,他建議德國佔領膠州灣。
他分析説:
第一,膠州交通方便,有廣闊的發展餘地;第二,山東有位置優越、質量良好的煤田;第三,中國有無窮偉大、非常便宜和智慧的勞動力 [2] 
這些,對於德國最後確定佔領膠州灣作為侵華據點,並把山東劃為它的勢力範圍,起了很大作用。

膠州灣事件遼東問題

1895年3月11日,德國外交大臣馬沙耳男爵在致海軍大臣何爾門海軍中將的極密件中提出,如果中國繼續失敗,德國將參加干涉,並向中國要求土地,作為帝國海軍的一個或幾個儲煤站和軍港,請何爾門開列地點。 [3] 
4月17日,何爾門開出在華建立軍港的三組地點:甲、舟山羣島和廈門(包括鼓浪嶼);乙、膠州灣和大鵬灣;丙、莞島(朝鮮南端)和澎湖列島 [4] 
這一密謀正是在德國參加干涉日本還遼事件前一個星期。
德國人明白地表示,它參加還遼事件,目的就在於向中國要求土地作為適當的補償。
德皇威廉二世還提出所謂教化亞洲,捍衞歐洲,抵禦“黃禍”的論調。
這年年底,德國公使紳珂奉命正式向總理衙門提出讓與一個軍港,馬沙耳也在柏林向許景澄提出“借地儲煤”的要求,均遭到清政府的婉辭。
次年6月,李鴻章參加完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禮後來到柏林。馬沙耳再次向他要求割讓一塊海軍基地。
馬沙耳説,這是德國為了實現維護亞洲的均勢和中國完整的政策,也是為了履行促進對華貿易和貫徹德國從遼東問題開始的東亞政策所必需的要求 [5] 

膠州灣事件俄德關係

11月3日,德國海軍司令克諾爾海軍上將與協助李鴻章訪德後在德國休假的天津税務司德璀琳進行了談話。德璀琳這個清政府的高級僱員對克諾爾説,膠州灣極值得德國爭取。他列舉了膠州灣的七大優點 [6] 
同時,德國政府收到巡洋艦隊長鐵畢子海軍上將的報告,認定膠州灣冬季是不凍的 [7] 
19日,德國駐俄國大使拉度林公爵在致德國首相何倫洛熙公爵的公文中,透露了一個驚人的事件:
中國公使許景澄派使館美籍參贊金楷理極秘密地暗示德方:
要在中國取得一個鞏固的、受人尊敬的地位,只有乾脆攘奪一個港口據為己有。否則中國人不會因此而感激。
金楷理説:
中國人絕對不會懂得這種思想方法,道義取得的觀念對他們是絕對陌生的。只有武力才是他們唯一懂得的語言。如果德國不乾脆地取它所希望或需要的,華人只會把它當作是一種軟弱的表示。……俄國人就是掌握了對付華人的唯一正確方法。……俄人表示了他們能隨意支配及處理一切,這就折服了華。
德皇威廉二世在報告上批註説:
“正確!這正是我兩年來對外交部所諄諄勸説而沒有成功的!”、“都是我多年來擁護的思想”! [8] 
許景澄是晚清重要的外交家。此舉的動機是一個費猜的謎。
推測起來,大致有兩種可能:
一是許景澄在長期外交生涯中,受德國人思想的影響,逐漸成為親德派,他不願俄國在中國謀取更多的利益,希望德國也能分一杯羹。
二是許景澄不滿李鴻章對俄外交的大量失誤,企圖利用德國力量抗衡、抵消俄國在華勢力,因此玩起“以夷治夷”的外交遊戲。無論哪種指導思想,其後果都是十分嚴重的。
作為外交官,作出此類舉動,是極端錯誤的。
德國駐華公使海靖從1896年8月就職以來,一直謀求在中國獲得海軍基地而未獲結果,這使威廉二世十分惱火。
1897年2月19日,他在一份文件上批示説:
“經過這樣的拒絕後這將是個恥辱。那是最後一次。”以後“無須再詢問!地點定後,立刻佔據。” [9] 
5月5日,海靖報告何倫洛熙首相,根據海軍部顧問福蘭西斯、海軍中校徐亦等人的考察,中國海灣中只有膠州灣一處值得考慮,三門灣、廈門皆不適宜。並指出俄國人對膠州灣並沒有提出要求 [10] 
8月,威廉二世訪問俄國,密談膠州灣問題。
沙皇尼古拉二世表示,俄國在沒有取得一個心目中已經決定的更北的海口前,還有意保證在該港的進出。但允許德國共同使用。在它撤出時,不反對把該港交給德國佔領 [11] 
兩國君主對於使用膠州灣,達成了私下諒解。

膠州灣事件經過

膠州灣事件即將侵華

9月21日,德國正式通知俄國,德國艦隊擬在膠州灣過冬之日,即11月1日,海靖將這一決定通告總理衙門,總理衙門立即予以拒絕 [12] 
但此時,德國佔領膠州灣的準備已經就緒,只要尋找一個機會,便可乘機發動了。
正巧機會來了。

膠州灣事件鉅野教案

11月1日深夜,德國傳教士韓·理加略和能方濟在山東鉅野磨盤張莊教堂被當地大刀會成員殺死,本堂神甫薛田資僅以身免。
事後,山東地方官吏沒有將此事及時報告清政府。

膠州灣事件侵華就緒

6日,威廉二世指示德國外交部,如果中國政府不對鉅野教案給予鉅額賠款,並立即追緝嚴辦兇手,就派艦隊佔領膠州灣並採取嚴重報復手段。
同日草擬了發給駐紮在吳淞的棣立斯海軍上將的諭令,要他率領全部軍艦駛往膠州,佔領合適地點,用任何方式勒索(此電於次日深夜發出) [13] 
7日,威廉二世以膠州灣事徵求沙皇意見。沙皇表示,對於德軍開入膠州灣,既不能贊成,也不能不贊成。
“因為我只近來才知道該海灣僅在這一八九五——一八九六年暫時屬於我們。” [14] 
清政府飭令山東巡撫李秉衡迅速捕捉兇手,以防止事態擴大。臬司毓賢胡亂捕捉了九名無辜羣眾,稱此事件是盜竊錢財的謀殺案,以便縮小事態。然而無濟於事。
10日,棣立斯海軍上將率領“德皇號”、“威廉親王號”、“鸕鷀號”三艘巡洋艦從吳淞口前往膠州灣。

膠州灣事件正式侵華

13日,德國艦隊抵達膠州灣。
棣立斯向艦隊發出了佔領膠州灣的命令。要求儘量避免戰鬥行動,以達到兵不血刃的目的。
為了掩護侵略行動,棣立斯先派幾名軍官登陸,拜訪登州總兵章高元,詭稱進行軍事演習。
14日,由五百人組成的陸戰隊,乘快艇登上青島棧橋。章高元的守軍共三營一千五百人,毫無戒備地看着德軍從總兵衙門前穿過。
直到德軍順利地佔領了清軍軍械庫、彈藥庫、俯瞰炮台的高地和可以炮轟總兵衙門的地點,向清軍發出限三小時全部撤退的通牒。章高元這才如夢初醒。
在德軍逼迫下,章高元率領部隊移駐青島山後的四方村一帶。“威廉二世號”鳴炮二十響以示慶賀。
棣立斯召集陸戰隊員訓話,宣佈佔領膠州灣及附近一切海島與屬地。
章高元迭電直隸總督王文韶和李秉衡請示行止。
李秉衡力主強硬,指出德國“釁已構成,非力戰不可” [15]  。並具體安排了調兵計劃。
清政府則認為,“德國圖佔海口,蓄謀已久。此時將藉鉅野一案而起。度其形勢,萬無遽行開仗之理。惟有鎮靜嚴扎,任其恫嚇,不為之動。斷不可先行開炮,釁致自我開” [16] 
王文韶更認為李秉衡素不喜談洋務,深恐辦理未能妥協。
朝廷在9月27日已任命他升遷四川總督,由陝西布政使張汝梅擔任山東巡撫,應請張汝梅速赴新任,將教案從嚴懲辦,務期速結 [17] 
然而德軍得寸進尺,繼續逼迫章高元退兵。並在各山口挖溝架炮,聲稱16日下午3時進攻。章高元無奈,再次退兵滄口。
李秉衡急電總署請戰,次日清廷頒旨,予以駁回。旨稱“敵情雖橫,朝廷決不動兵。此時辦法,總以杜後患為主。若輕言決戰,立啓兵端,必致震動海疆,貽誤大局。試問將來如何收束耶?”並令停止招募兵勇,山東沿海各營著歸王文韶節制,令張汝梅速赴新任,李秉衡專辦教案拿犯訊供之事 [18] 
在清政府看來,德國軍隊是一支兵精械利甲於歐洲的部隊。
淮軍的新式操練,採用德國陸軍操典,北洋海軍的主力軍艦,也主要購自德國。
在以往中德交往中,從未發生武力衝突。所以對德國在膠州灣的橫行霸道,既感到震驚,也覺得恐懼。
11月18日,清廷在給李秉衡的電報中説:“所陳各節,朝廷所稔知。其應爭處在此,其難辦處亦在此:洋人舉動,全在勢力。力不能勝,必受大虧。此戰事所以當慎也” [19]  ,便表示出這樣的心情。
清政府原指望藉助外國力量,迫使德軍退出膠州灣。但一切努力都徒勞無益,德國則繼續顯示其強硬立場,決定派德皇兄弟亨利親王率領第二艦隊前往中國。

膠州灣事件結果

1898年3月6日,李鴻章、翁同龢、海靖簽訂了《中德膠澳租借條約》,規定將膠州灣及南北兩岸租於德國,租期九十九年。
租期之內,中國不得治理。如果德國在租期未滿之前,自願將膠州灣歸還中國,則由中國償還德國在此所用款項,並另將較此相宜之處,讓與德國 [20] 
從此,膠州灣淪入德國之手,直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藉口對德宣戰而強行佔領,前後共達十七年。

膠州灣事件事件影響

德國強佔膠州灣,推動了西方各國在華強佔港灣和劃分勢力範圍的多米諾骨牌,中國的半殖民地危機更為深重了。
參考資料
  • 1.    紀錄片《青島要塞》揭示鮮為人知的歷史細節(圖)  .青島新聞網.2006-03-26[引用日期2014-02-01]
  • 2.    《十九世紀的德國與中國》第96~97頁
  • 3.    《德國外交文件有關中國交涉史料選擇》第1卷,第82頁
  • 4.    《德國外交文件有關中國交涉史料選擇》第1卷,第92頁
  • 5.    《德國外交文件有關中國交涉史料選擇》第1卷,第109~116頁
  • 6.    《德國外交文件有關中國交涉史料選擇》第1卷,第118~119頁。
  • 7.    《德國外交文件有關中國交涉史料選擇》第1卷,第116頁
  • 8.    《德國外交文件有關中國交涉史料選擇》第1卷,第121~123頁
  • 9.    《德國外交文件有關中國交涉史料選擇》第1卷,第131頁
  • 10.    《德國外交文件有關中國交涉史料選擇》第1卷,第131~134頁
  • 11.    《德國外交文件有關中國交涉史料選擇》第1卷,第139~140頁
  • 12.    《德國外交文件有關中國交涉史料選擇》第1卷,第142頁
  • 13.    《德國外交文件有關中國交涉史料選擇》第1卷,第159頁
  • 14.    《德國外交文件有關中國交涉史料選擇》第1卷,第151頁
  • 15.    《德國侵佔膠州灣史料彙編》,第363頁
  • 16.    《德國侵佔膠州灣史料彙編》,第250頁
  • 17.    《德國侵佔膠州灣史料彙編》,第252頁
  • 18.    《德國侵佔膠州灣史料彙編》,第253頁
  • 19.    《德國侵佔膠州灣史料彙編》,第259頁。
  • 20.    《中外舊約章彙編》第1卷第738~740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