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 胶原蛋白缝合线
- 广泛应用
- 各类外科手术中
- 是一种
- 常见的线型材料
- 经 历
- 四代发展历程
第一代
播报编辑
厚请汗非吸收性;早在公元前3500年,古埃及人就用绵纤维、马鬃来缝合伤口;中国古代史书中凶束婆拳也早有用亚麻、头发、猪棕、草纤维等用于缝合的记录;古印第雅套试安人还有用大蚂蚁头咬合伤口来进行缝合的记录;是在当时条件下对道船各种缝合材料的原始应用。
第二代
播报编辑
1860年,英国医生Joseph Lister 用灭菌的羊肠线开始现代缝合;从此开始有了最原始的可吸收缝合线,是用羊的肠系膜制作而成的。特点是比较硬,在使用时要用盐水浸泡,在有效期内必须用保护液保存(一旦失去保护液的保护,羊肠线张力则没有保障),张力较低,在植入人体后吸收时间不确定,有较严重的组织排异反应。现代医用羊肠线分为铬制羊肠线和平制羊肠线,铬制羊肠线即原料羊肠衣经铬化物溶液浸制处理后而制成的羊肠线,由于含铬而显绿色。平制羊肠线即原料羊肠衣未经铬化物处理而制成的羊肠线;铬制羊肠线和平制羊肠线线均不染色。
第三代
播报编辑
可吸收性;公元1960年,美国人发明了化学合成可吸收缝合线;包括PGA、PLA,人工合成可吸收缝线,原材料为:人工代谢产物(乙醇酸、乳酸)聚合而成,生产工艺为纺丝、拉伸、涂层等工序制成,吸收方式为水解;具有操作方便、吸收时间可预知;它的吸收时间与缝线含水量密切相关,含水量高则吸收时间短,含水量低则吸收时间长,因此对生产、储存环境要求较高;由于主要成分为化学物质并含有化学涂层,所以仍然有吸收不完全,存在轻度组织排异反应。
美国1970年开始实行缝合线批准制度;缝合线专利保护期为14年。
第四代
播报编辑
可吸收性;1995年,中国湖南省新化县曾家修教授历经多年研究,发明了纯天然可吸收胶原蛋白缝合线 [1],该种材料经国家医用高分子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检测,胶原蛋白占93%,弹力蛋白占3%,脂肪占4%,为天然成型材料,采用生物原理制成,生产过程中无任何额外的化学成分掺入 [2],为原生态蛋白质材料。由于主要成分为Ⅰ型胶原蛋白,用于创伤缝合后,能为伤口愈合提供充分营养,并且经过临床试验和科学检测,具有吸收完全无致痕、使用方便、生物相容性好、无组织排异反应、吸收时间合适的优良特性;并于2000年取得国家科技部火炬计划证书,是已知最早获得国家认可的可吸收缝合线火炬计划项目,同时也奠定了新化县为纯天然胶原蛋白缝合线起源地的基础。缺点是线不够长,少量缝线有粗细不均匀现象;长度为10-35cm之间,但能满足大多数手术的需要,不均匀现象却正好说明了材料未经现代成型技术加工过的事实(如今科学技术,把缝线表面做涂层处理已不是难事,这样做能增加线体美观感,但这样做却引入了额外的化学物质 [2],失去了纯天然胶原蛋白应有的性质);且经过临床应用,粗细不均匀现象对临床效果没有任何影响。从此,人类缝合史开始有了纯天然胶原蛋白缝合线,是迄今为止最理想的一种缝合材料,也使曾家修教授获得了无尚的荣耀。它的吸收时间与缝线粗细密切相关,缝线越粗,吸收时间越长,缝线越细,吸收时间越短;一般吸收期为8-60天,对生产环境要求较高。
真正意义上的纯天然胶原蛋白缝合线最基本特点为:抗张拉力强、吸收效果好、酶解吸收、无拉丝、无纺丝、非编织、无涂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