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腹斑倭蛙

鎖定
腹斑倭蛙為蛙科倭蛙屬的兩棲動物,是中國的特有物種,分佈於雲南中甸(香格裏拉縣、德欽和維西)
中文學名
腹斑倭蛙
拉丁學名
Nanorana ventripunctata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兩棲綱
無尾目
蛙科
倭蛙屬

腹斑倭蛙簡介

腹斑倭蛙 腹斑倭蛙
腹斑倭蛙(學名:Nanorana ventripunctata)為蛙科倭蛙屬的兩棲動物,為中國特有物種。分佈於雲南中甸地區,多見於水坑、水塘以及湖泊等靜水域。其生存的海拔範圍為3120至4100米。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雲南中甸。
雄蛙體長44毫米,雌蛙49毫米左右。頭寬大於頭長;鼓膜小略呈圓形,一般無犁骨齒;舌橢圓形,後端缺刻較淺。生活於海拔3120~4100米高原地區的水坑、水塘、湖泊等靜水域內。白天隱匿在草叢或水邊石下,夜間活動者多。 [1] 

腹斑倭蛙基本情況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兩棲綱 Amphibia
目: 無尾目 Anura
科: 蛙科 Ranidae
屬: 倭蛙屬 Nanorana
種: 腹斑倭蛙 N. ventripunctata

腹斑倭蛙形態特徵

腹斑倭蛙 腹斑倭蛙
雄蛙體長41~52 mm,雌蛙體長45~56 mm。頭寬大於頭長; 鼓膜小略呈圓形,有細長耳柱骨; 一般無犁骨齒; 舌橢圓形,後端缺刻較淺。皮膚粗糙,頭部光滑,體背長短疣粒斷續成行,並散有小白刺粒; 腹面一般平滑,繁殖期雄蛙腹面有刺羣。指端鈍圓,指、趾關節下瘤小而明顯; 後肢較短,前伸貼體時脛跗關節達肩部或眼后角,趾間全蹼,外側蹠間具微蹼。體背面橄欖棕色至灰棕色,上有不規則大小黑斑點,但無淺色邊; 咽喉、腹部及四肢腹面多有深色斑點。雄蛙第一、二指婚墊棕褐色且具刺,胸部有一 “八” 字形的棕色細密刺團; 無聲囊和雄性線。卵徑2 mm左右,動物極黑褐色,植物極灰棕色或灰白色。第31~34期蝌蚪全長平均49 mm,頭體長18 mm左右,尾長約為頭體長的162%; 頭體呈橢圓形,吻端鈍圓,體粗肥而背腹略扁,尾肌較發達,尾末端鈍圓; 體尾為橄欖棕色或灰褐色,上尾鰭上有深色斑點; 口部較大,唇齒式為Ⅰ:1+1(或2+2)/1+1:Ⅱ; 下唇外排唇齒略短於第二排,上唇緣無乳突,下唇緣及兩口角邊緣均有一排齊整的乳突,口角處副突較多。 [2] 

腹斑倭蛙生物學資料

該蛙生活於高原地區海拔3 120~4 100 m的水坑、水塘、湖泊邊等靜水域內。白天隱匿在草叢或水邊石下,夜間活動者多。繁殖季節在5~8月,卵產於靜水塘內,卵單粒或十餘粒粘連成塊或串掛在水草、枯枝上或沉於水底; 剖視6月下旬至7月上旬的雌蛙,腹內有卵290粒左右。蝌蚪底棲於靜水塘內。 [2] 

腹斑倭蛙種羣狀態

中國特有種。該蛙分佈區不很寬,環境保護良好,其種羣數量較多。受脅等級:無危LC。 [2] 

腹斑倭蛙分佈

雲南(香格里拉、德欽,維西)。 [2] 
參考資料
  • 1.    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 主編.中國兩棲動物圖鑑: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第228-230頁.
  • 2.    費梁,葉昌媛,江建平 編著.中國兩棲動物及其分佈彩色圖鑑: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第48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