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腹壁上動脈

鎖定
腹壁上動脈系胸廓內動脈的分支之一。此動脈向下進入腹直肌鞘內,在腹直肌後方分支至該肌,並在臍部與腹壁下動脈(發自骼外動脈)吻合。腹壁下動脈主要營養腹直肌。此肌損傷或手術時應注意處理此動脈。
中文名
腹壁上動脈
起    於
鎖骨下動脈的胸廓內動脈
走行於
腹直肌腹直肌鞘後層之間
供    給
腹直

腹壁上動脈解剖結構

1、胸廓內動脈:
胸廓內動脈是胸前壁內面的一對動脈幹。起於鎖骨下動脈的下壁,向下入胸腔,距胸骨外緣約1cmm處貼胸壁內面垂直下降;穿膈肌胸肋角續為腹壁上動脈,在腹直肌後鞘與腹直肌間下降,至臍附近與腹壁下動脈相吻合。此外,還發出肌膈動脈、心包膈動脈等。胸廓內動脈佈於肋間肌前部、膈肌、腹直肌、乳房、心包及部分胸、腹膜。
胸廓內動脈又稱乳房內動脈。與椎動脈的起始相對,由鎖骨下動脈第一段的下壁發出,沿前斜角肌內緣向下內行,經鎖骨內側半後方與胸膜頂的前方進入胸腔,繼在胸前壁的內面、距胸骨側緣之外約1.25釐米下行,穿膈進入腹前壁的腹直肌鞘內,移行為腹壁上動脈,並與腹壁下動脈相吻合。胸廓內動脈沿途發出肋間支、穿支、心包膈動脈和肌膈動脈等分支,主要分佈於胸前壁、乳房心包、隔、胸膜和腹前壁以及腹膜等結構。[2]
2、腹直肌:
腹直肌位於腹前壁正中線兩側,被包埋於腹直肌鞘內,為上寬下窄的帶狀多腹肌,左右腹直肌內側以腹白線相隔,自上而下被3~4個橫行的腱劃(緻密結締組織索)分隔,腱劃與腹直肌鞘前壁緊密癒合,起防止該肌收縮時移位的作用。此肌上端起自第5~7肋軟骨前面和胸骨劍突,止於恥骨上緣(恥骨結節與恥骨聯合之間)。
下固定時,兩側肌肉收縮使脊柱前屈,一側收縮,使脊柱側屈。上固定時,兩側收縮使骨盆後傾。此外,該肌還有維持腹壓,協助呼吸、排便、分娩等作用。
仰卧舉腿、仰卧起坐、直角支撐等練習可發展該肌力量。
腹直肌受肋間神經(T6~T10)支配。

腹壁上動脈與腹壁上動脈相關的疾病

腹壁腫瘤:
腹壁腫瘤系腹前壁軟組織腫瘤,可分良性及惡性兩種。腹壁良性腫瘤約佔腹壁各類腫瘤的60%,佔腹壁原發性腫瘤的80%。以發病率高低為序依次為脂肪瘤、真皮內痣、血管瘤、上皮樣乳頭狀瘤、纖維瘤、神經纖維瘤、角化過度、淋巴管瘤、皮樣囊腫、痣及硬纖維瘤等。處理原則同身體其他部位同類腫瘤。腹壁單發性神經纖維瘤可予常規切除。多發性神經纖維瘤病因腫瘤數目較多,大小不一且分佈極廣,一般僅切除有疼痛或有其他症狀的腫瘤。某些部位的痣(如腰部),因經常受慢性刺激應予切除,以防惡變。硬纖維瘤為無包膜浸潤性纖維瘤,發生於腹壁筋膜層或筋膜肌層,很少轉移,女性較多見,尤多見於妊娠或近期分娩後婦女。最好發部位為腹直肌腱膜,查體時如囑病人使腹直肌收縮,腫瘤可更為明顯,以此點可與腹腔內或腹膜後腫瘤相鑑別。腹壁硬纖維瘤臨牀表現→般似良性,並無轉移,但常浸潤腹壁,並可多發;因此手術切除必須廣泛和徹底,以免復發,需要時腹壁缺損可予整形修復。放療僅用於不能手術的病人。
腹壁惡性腫瘤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①原發性腹壁惡性腫瘤:包括肉瘤和癌。肉瘤多見於前腹壁,始於腹壁深層,體積不大時不易被發現。可經血液播散而不向淋巴結轉移。常見的有神經原性肉瘤、梭性細胞肉瘤、滑膜肉瘤、橫紋肌肉瘤等。肉瘤一般對放療不敏感,需要手術廣泛切除。腹壁原發癌有上皮樣癌,基底細胞癌及腺癌,應手術切除;②繼發性腹壁惡性腫瘤:可來自卵巢、胃、子宮、支氣管、腎、乳房及乙狀結腸的原發癌。好發部位為臍,常為散在的多發性皮膚結節,且可轉移至腋、腹股溝或股淋巴結。在手術時也可將癌細胞誤植於切口內而長成繼發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