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拼音:jiǎo、jué)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 [18]。此字最古形体为《说文解字》小篆,但也见于先秦著作《墨子》。脚本义指小腿,即从膝盖到踝骨的部分,后来转指足,即胫以下接触地面的部分,引申为物体的下端。
“脚”读jué时,同“角”,用作脚色,指戏剧、影视中演员扮演的人物,也指生活中某种类型的人物。现代通行的写法是“角色”。 [17]
- 中文名
- 脚
- 拼 音
- jiǎo、jué
- 部 首
- 月
- 五 笔
- EFCB [2]
- 仓 颉
- BGIL [2]
- 郑 码
- QBZY [2]
- 笔 顺
- 撇、横折钩、横、横、横、竖、横、撇折、点、横折钩、竖
- 字 级
- 一级(编号:2355) [1]
- 平水韵
- 入声·十药(jiǎo、jué) [3]
- 总笔画
- 4+7(部首+部首外)
- 统一码
- 基本区 U+811A [2]
- 注音字母
- ㄐㄧㄠˇ
- 四角码
- 7722₀ [2]
- 造字法
- 形声字
- 字形结构
- 左右结构
- 异体字
- *腳、踋、𦛶
字源演变
播报编辑
形声字。“脚”小乃欢婶签巴剃篆作催备纸求图1,左部为“肉”,作形旁,表义,意指“脚”的本义与肢体乘您器官有关;右部为“却”,作声符,表音。形旁“肉”至隶书阶段演变为“月”。声符“却”战国时讹为“卻”,故“脚”也有两种写法,作“脚”与“腳”。现代整理汉字时以“脚”为规范字,“腳”被处理为异体字。
《说文解字》:“脚,胫也。”这是说,脚就是脚胫,脚胫也就是小腿。《庄子·徐无鬼》:“乳间股脚。”股就是大腿,脚就是小腿。中古以后,脚的意义引申转移了,指“足”,即脚趾到脚跟的部分。《晋书·陶潜传》:“素有脚疾,向乘篮舆。”这里的“脚疾”不是指小腿有病,而是指足疾,因此常乘坐竹轿子。这种用法在口语中已经逐渐代替了“足”,但是没有能够完全替代,如“手足之情”不能说成“手脚之情”,“失足”不说“失脚”,至于“足下”“足球”中的“足”也不说“脚”。由指人或动物腿的下端的意思,“脚”引申指物体的最下部分或末端:如“山脚”“墙脚”“床脚”等。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雨脚”就是指密集落地的雨点。
“脚”的最下己陵乘端的意思,也可以愉旬旋引申指沉在底下的剩余的物料残渣,即废料,如“下脚料”说的就是原材料加工后切仔趋割、剔除下来的余料。
旧时“脚”也指与体力搬运有关的,即靠脚从事体力劳动的,如脚夫是搬运货物行李的夫役;脚行是专门从事为别人搬运工作的机构,由一个行头和一些脚夫体狼热组成,由行头负责管理并从中剥削渔利;脚钱是付给脚夫或搬运工的报酬。 [4] [17]
详细释义
播报编辑
拼音 | 词性 | 释义 | 英语 | 例句 | 例词 |
---|---|---|---|---|---|
jiǎo | 名词 | 胫;小腿 | shank | 《墨子·明鬼下》:“羊起而触之,折其脚。” | |
人与动物腿的下端,接触地面、支持身体和行走的部分 | foot | 巴金《寒夜》二:“难道她没有脚没有眼睛,自己不会走路?” | 脚步;脚印;脚跟;脚踏两只船 | ||
物体的最下部 | base | 《儿女英雄传》第三四回:“又有乌大爷的兄弟托诚村并两三个少年,都在墙脚下把考篮聚在一处,坐在上面闲谈。” | 裤脚;杯脚;山脚;墙脚;高脚杯 | ||
残渣,即最后留下的渣滓 | dregs;residue | 宋·陆游《秋夜歌》:“架上故裘破见肘,床头残酒倾到脚。” 清·俞樾《咏物‧遗箧》:“米欠煤逋贫士籍,针头线脚女儿箱。”如:下脚;泔脚;边脚。 | 泔脚;下脚;茶脚;酒脚 | ||
脚步 | step | 元·余阙《赠刘禹玉》诗:“去年卧衡岳,聊憩四海脚。” | |||
旧时指跟体力搬运相关的 | porter | 唐·刘禹锡《夔州论利害表》之二:“比及三年,漕运七百万石,省脚三十余万贯。” 杨朔《征尘》:“吃吧,到家啦。喝完酒,吃点饭,我们就雇脚回家。” | 脚夫;脚行;脚家;脚子;脚户 | ||
帮手 | helper | 《水浒传》第四五回:“那妇人专得迎儿做脚,放他出入。” | |||
指细密丛集的痕迹 | 线脚;针脚 | ||||
动词 | 抓住脚 |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揜兔辚鹿,射麋脚麟。” | |||
量词 | 用于动物的腿 | 《水浒传》第五七回:“等了半晌,只见酒保提一脚羊肉归来。” | |||
用于脚踢的次数 | 《儒林外史》第九回:“杨执中恼了,把老妪打了几个嘴巴,踢了几脚。”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三回:“舅太爷又狠狠的踢了两脚。” | ||||
jué | 名词 | 旧同“角”。传统戏曲中的人物类型 | role;part | 胡怀琛《稗官辨》引《梨园杂话》:“尝一日,于某宅堂会,与某丑脚演《状元谱》。” | |
旧同“角”。角色。戏剧、电影中演员扮演的人物 | role;part |
(表格信息来源:《汉语大词典》 [7]《现代汉语词典》 [8]《汉语大字典》 [9])
古籍释义
播报编辑
说文解字
【卷四】【肉部】居勺切(jiǎo)
胫也。从肉,却声。 [10]
说文解字注
【卷四】【肉部】
胫也。《东方朔传》曰:结股脚。谓跪坐之状。股与脚以厀为中,脚之言却也。凡却步必先胫。从肉,却声。居勺切,五部。 [5]
广韵
居勺切,入藥見 ‖ 却聲鐸部(jiǎo)
腳,《釋名》曰:“腳,却也,以其坐時却在後也。”居勺切。五。
脚,俗。 [11]
康熙字典
【未集下】【肉部】脚
《广韵》居勺切。《集韵》讫约切,並音蹻。《说文》:胫也。《释名》:脚,却也。以其坐时却在后也。《诗·小雅》:既微且尰释文尰,脚胫也。《山海经》:长股之国,在雄常北,被发。一曰长脚。
【未集下】【肉部】 腳
《唐韵》居勺切。《集韵》《韵会》:讫约切,並音蹻。《说文》:胫也。或作腳。《释名》:却也。以其坐时却在后也。《荀子·正论篇》:詈侮捽搏,捶笞膑脚。
又以足蹂物曰腳。司马相如《子虚赋》:射麋腳麟。注:郭璞曰:脚掎足。《文选》李善注:腳,谓持其麟也。 [6]
字形书法
播报编辑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月”窄“却”宽,顶部“月”低,底部“却”低。“月”,框内两短横在横中线上下。“却”,“去”宽“卩”窄,顶部“去”高,底部“卩”低。“去”,在竖中线部位;“土”,竖笔在竖中线,第三笔横在横中线上侧;“厶”居下半格,从田字格中心起笔。“卩",亅(竖钩)在横中线部位。 [16]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播报编辑
中上古音
时代 | 声韵系统名称 | 韵部 | 声母 | 韵母 |
---|---|---|---|---|
先秦 | 高本汉系统 | k | i̯ak | |
先秦 | 王力系统 | 铎 | k | ǐak |
先秦 | 董同龢系统 | 鱼 | k | jak |
先秦 | 周法高系统 | 铎 | k | jak |
先秦 | 李方桂系统 | 鱼 | k | jak |
魏 | 药 | jak | ||
晋 | 药 | jak | ||
南北朝 | 宋北魏前期 | 药铎 | jɑk | |
南北朝 | 北魏后期北齐 | 药铎 | jɑk | |
南北朝 | 齐梁陈北周隋 | 药铎 | jɑk | |
隋唐 | 拟音/高本汉系统 | k | i̯ak | |
隋唐 | 拟音/王力系统 | k | ǐak | |
隋唐 | 拟音/董同龢系统 | k | jɑk | |
隋唐 | 拟音/周法高系统 | k | iɑk | |
隋唐 | 拟音/李方桂系统 | k | jak | |
隋唐 | 拟音/陈新雄系统 | k | ǐɑk |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13-14])
韵书集成
韵书 | 字头 | 小韵 | 韵摄 | 声调 | 韵目 | 声母 | 声类 | 开合 | 等第 | 清浊 | 反切 | 拟音 |
---|---|---|---|---|---|---|---|---|---|---|---|---|
广韵 | 脚、腳 | 腳 | 宕 | 入声 | 十八药 | 见 | 开口呼 | 三 | 全清 | 居勺切 | kjɑk | |
集韵 | 脚、腳 | 宕 | 入声 | 十八药 | 见 | 开口呼 | 三 | 全清 | 讫约切 | kiɑk | ||
礼部韵略 | 脚 | 入声 | 药 | 讫约切 | ||||||||
增韵 | 脚、腳 | 入声 | 药 | 讫约切 | ||||||||
中原音韵 | 脚 | 角 | 入声作上声 | 萧豪 | 见 | 齐齿呼 | 全清 | kiau | ||||
中州音韵 | 腳 | 入声作上声 | 萧豪 | 叶皎 | ||||||||
洪武正韵 | 脚、腳 | 觉 | 入声 | 六药 | 见 | 古 | 全清 | 讫岳切 | kiak | |||
分韵撮要 | 脚 | 脚 | 阴入 | 第九张掌帐着 | 见 |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12-13])
方音汇集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方言区 | 方言点 | 声母及韵母 | 调值 | 调类 | 备注 |
---|---|---|---|---|---|
北京官话 | 北京 | tɕye | 35 | 阳平 | 文读 |
tɕiau | 214 | 上声 | 白读 | ||
冀鲁官话 | 济南 | tɕye | 213 | 阴平 | |
中原官话 | 西安 | tɕyo | 21 | 阴平 | |
西南官话 | 武汉 | tɕio | 213 | 阳平 | |
西南官话 | 成都 | tɕyo | 31 | 阳平 | |
江淮官话 | 合肥 | tɕyɐʔ | 4 | 入声 | |
江淮官话 | 扬州 | tɕiaʔ | 4 | 入声 | |
晋语 | 太原 | tɕyəʔ | 2 | 阴入 | 文读 |
tɕieʔ | 2 | 阴入 | 白读 | ||
吴语 | 苏州 | tɕiɒʔ | 4 | 阴入 | |
吴语 | 温州 | tɕia | 323 | 阴入 | |
湘语 | 长沙 | tɕio | 24 | 入声 | |
湘语 | 双峰 | tʊ | 13 | 阳平 | |
赣语 | 南昌 | tɕiɔk | 5 | 阴入 | |
客家话 | 梅县 | kiɔk | 1 | 阴入 | |
粤语 | 广州 | kœk | 33 | 下阴入 | |
粤语 | 阳江 | kiɛk | 21 | 下阴入 | |
闽语 | 潮州 | kiok | 21 | 阴入 | 文读 |
kieʔ | 21 | 阴入 | 白读 | ||
kʰa | 21 | 阴入 | 俗读,为“骹”训读。“胫骨近足细处” | ||
闽语 | 厦门 | kiɔk | 32 | 阴入 | 文读 |
kioʔ | 32 | 阴入 | 白读 | ||
kʰa | 32 | 阴入 | 俗读,为“骹”训读 | ||
闽语 | 福州 | kʰyɔʔ | 23 | 阴入 | |
kʰa | 44 | 阴平 | 俗读,为“骹”训读 | ||
闽语 | 建瓯 | kʰiɔ | 24 | 阴入 | |
kʰau | 54 | 平声 | 俗读,为“骹”训读 |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 [12] 、《汉语方音字汇》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