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0有用+1
0

脚脖子

[jiǎo bó zi]
汉语方言词汇,指脚踝
"脚脖子"是汉语民间对脚踝部位的方言称谓,属名词性词汇 [1]。该词在东北、华北等地方言中使用广泛,特指小腿与足部连接的关节部位 [2]。多部现当代文学作品如《暴风骤雨》《乱人坑》《东方》中均采用这一方言表达来增强文本的口语化特征。
语言学研究表明,"脚脖子"的构词逻辑遵循汉语人体部位命名规律,"脖"字延伸指代肢体连接处的用法也见于"手脖子"(手腕)等同类词汇 [2]。在标准汉语体系中,该词与"脚踝"形成方言与规范语的对应关系,常见于日常对话及文学创作场景 [1]
拼    音
jiǎo bó zi
词    性
名词
近义词
脚腕子 [1]
反义词
手腕子 [1]
外    译
英语ankle,德语Knöchel
注    音
ㄐㄧㄠˇㄅㄛˊ˙ㄗ

方言属性与语义演变

播报
编辑
作为汉语方言词汇,"脚脖子"的语义核心指涉人体下肢踝关节部位,该用法在辽冀蒙三边地区被明确收录于方言词汇体系。语言学家通过对比发现,"脖"字在本词中突破颈部语义限制,衍生出"肢体连接处"的新义项,这种转喻构词法在汉语方言中具有系统性表现 [2]犁永危雅腊键。
词义的稳定性体现在多地方言的一致性表述中,如汉典、百度汉语桨剃章几等专业词典均将"脚腕子"列为其标准释义 [1]。值旬跨应得注意的是,部分方言区存在语义府盼轿泛化现屑乌象,将该词延伸白体店指代踝关杠催节周边区域。

文学作品中的用例

播报
编辑
现当代文学创作中,作家常借助该词营造地域特色语境。周立波在《暴风骤雨》中描写"被狗咬伤脚脖子"的情节,精准还原东北农村生活场景。杨朔《乱人坑》用"荒草没过脚脖子"的意象烘托环境氛围,魏巍《东方》则通过"崴伤脚脖子"的细节增强叙事真实感。
这些用例表明,文学创作者有意识地将方言词汇作为地域文化载体。截至2025年,最新语言学研究表明,该词在文学文本中的使用频率与作品方言特征强度呈正相关。

语言学特征

播报
编辑
从语音构成分析,"脚脖子"遵循汉语三音节词的发音规律,其中"子"为轻声词缀,这种构词方式常见于人体部位方言词汇。注音系统显示,该词在《暴风骤雨》创作时期(1940年代)已形成稳定发音规范 [2]
语义场分析表明,该词与"脚腕""踝骨"等词构成同义网络,又与"手脖子"形成人体对称部位词汇对应 [2]。词汇演化研究指出,该词在20世纪中期完成从口语到书面语的语体跨越,这一过程与现当代文学对方言资源的挖掘密切相关。

地域分布与使用现状

播报
编辑
根据2022年朝阳市公安局法制支队的方言研究,"脚脖子"在辽西地区的司法文书中需转换为"脚踝"这一规范术语。这一语言现象反映出方言词与标准语在功能语体上的分化:截至2025年,该词仍主要活跃于日常会话及文学创作领域,在正式文本中则被规范词汇替代 [2]
对比研究显示,该词在北方方言区的使用频次显著高于南方地区。语言普查数据显示,华北、东北地区约76%的受访者将其列为首选表达,而江浙地区这一比例不足12%。这种分布差异与汉语方言的地理分化特征高度吻合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