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腰鼓舞

鎖定
腰鼓舞是中國廣泛流行的傳統民間舞蹈,起源於古代的戰鼓。 [1] 
腰鼓舞是一種將腰鼓的演奏與舞蹈動作緊密結合起來的舞蹈。主要流行於寶雞、炎陵廟會和節日活動中。表演時有兩種形式,即“路鼓”(腰鼓隊在行進中邊走邊舞的一種表演形式)和“場地鼓”(是指腰鼓隊到達表演地點,打開場子後的表演形式)。在寶雞、炎陵的公祭活動中都有腰鼓舞的表演。表演形式主要為“場地鼓”。炎陵是在聖德廣場,以腰鼓舞歡迎嘉賓。表演人數一般為30~40人,列為方陣,均為女性,身穿綵衣,腰挎腰鼓,手執鼓糙,隨着指揮彩旗的上下左右擺動,走出各種複雜多變的隊形。邊敲邊舞,邊舞邊敲。 [2] 
早在世界青年與學生和平友誼聯歡節上,中國送的腰鼓舞就榮獲集體一等獎。在北京舉行的亞運會開幕式上也表演了數幹人規模的腰鼓舞,其明快、磅礴的氣派給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 
中文名
腰鼓舞
分    類
舞蹈
起源地
陝西省
樂    器
腰鼓
特    色
節日慶祝

腰鼓舞歷史淵源

腰鼓舞 腰鼓舞
腰鼓舞歷史悠久,在舊唐書中就記載有腰鼓的名稱。全國普及的腰鼓舞,是老一輩文藝工作者在民間腰鼓舞的基礎上,從動作的設計,樂器的配置,隊形的變化,都進行了推陳出新和加工提高,使這一民間舞蹈更臻於粗獷、豪放、雄渾和歡快,成為全國廣大羣眾喜聞樂見的一種舞蹈形式。
腰鼓舞亦稱“打腰鼓”,民間舞蹈形式之一。解放前流行於陝北一帶的民間舞蹈,多在年節喜慶時演出,有時也插入秧歌隊伍中,隨着秧歌隊邊敲邊舞。解放後幾乎遍及全國。流行於20世紀50年代初期省內各地,為集體舞。
特色濃郁的腰鼓舞,首推流行在陝北安塞、橫山、米脂等縣廣大農村的腰鼓舞。安塞腰鼓舞的特點是奔放、快速、騰空、擺頭花俏,有時表演者盡興時還加上喊聲,顯得既輕快,又豪邁。橫山腰鼓舞往往與大秧歌結合,形成腰鼓秧歌舞,其特點是步伐多變,花樣豐富,鼓點清晰、健壯,適合在羣眾性的慶典活動中表演。米脂腰鼓舞多以2人或4人表演,以表演“小場子”和個人技巧為主。有一種古老的表演,舞者不將鼓扎牢在腰間,表演時可以將鼓舉起,或一手託鼓,一手撐地翻筋斗,或表演其他動作,十分靈活,但個人技術要求高。“打腰鼓”興於陝北安塞縣一帶。古時邊關守軍,腰繫腰鼓,用以擊鼓報警、助威、求援、和慶賀勝利之用。腰鼓隊伍龐大,動作整齊、豪邁、遒勁、剽悍,鼓聲震天,十分壯觀。1942年以後,解放區的文藝工作者對原有腰鼓形式進行了改革,發展成為節奏激烈、動作奔放的羣眾性舞蹈。新中國成立以後,腰鼓舞成為羣眾在節日、集會時經常表演的民間舞蹈形式之一。延安“魯藝”改編的《勝利腰鼓》,在1949年第二屆世界青年友誼聯歡節上榮獲集體一等獎。宣恩縣城腰鼓舞已蔚然成風,學校、少數機關、各老年文體組織都有自己的腰鼓舞隊,每逢節日或大的慶典活動,都有腰鼓隊活躍在廣場、街頭,十分惹眼。
20世紀60年代,因歷史原因,腰鼓舞一度中斷。80年代起,泗洪縣對民間文藝進行編纂集成的搶救工作,腰鼓舞得以恢復和發展。進入2l世紀,腰鼓舞有了全面、系統記錄資料,並組織團隊式的腰鼓隊,參加重大節慶活動。民間腰鼓隊的表演多與村莊、逢集、趕廟會、新居落成等有關。官方組織的腰鼓在祝捷大會、節慶、文化藝術節、舞蹈大賽等場合演出。 [3] 

腰鼓舞舞蹈特點

腰鼓舞表演者

腰鼓舞 腰鼓舞
表演者有腰鼓手十數人或數十人,男女各半,並配有雙鑔和軍鼓軍號數人。腰鼓手男者頭上帶打布,上身穿白色或綠色對襟褂,下身穿彩褲,腰紮帶,面畫簡妝,一副英武之像。女者頂頭巾,身着綵衣。所用腰鼓長約1尺左右,直徑5寸,表演時,腰鼓繫於鼓手腰上。鼓手手執鼓槌,左右開弓,時而擊邊,時而擊面,同時變換各種隊形,並表演跑、跳、蹦、丟單叉、丟雙叉等技巧。

腰鼓舞舞姿

腰鼓舞 腰鼓舞
腰鼓呈長筒粗腰形,用寬布帶穿於鼓環中,斜掛在表演者的左側腰間,雙手各持一鼓棰,相互交替擊鼓,或雙手同時前後擊鼓。此舞的特點是,它的鼓點和舞蹈動作緊密結合,鼓點變化無窮,諸如起點、此點、流水、單點、花點、亂點、緊三棰等,表現出不同的節奏和情緒。舞姿有“踢腿”、“轉身”、“騎馬式”、“飛腳”等。集體表演的腰鼓隊形富於變化,有“卷白菜”、“九連環”、“十枝梅”、“丹鳳展翅”等。民間的腰鼓舞帶有競爭的性質,分兩隊比技巧和鼓點,愈比愈激烈、愈紅火。腰鼓舞的最大特點是鼓點與舞蹈動作的和諧配合和緊密結合。舞者踩着清脆的鼓點,動作豪放瀟灑,在大釵、大鈸的伴奏下,變換各種隊形和舞蹈動作,節奏鮮明緊湊,扣人心絃,給人一種朝氣蓬勃、激昂向上的感覺。

腰鼓舞鼓點

腰鼓舞
腰鼓舞(3張)
鼓點是腰鼓舞表現內容的主要手段。常用的鼓點有:“起點”、“止點”、“踏鼓”、“流水”、“單點”、“亂點”、“長點”、“緊三棰”等,各自表現不同的節奏和情緒。民間對腰鼓舞鼓點的稱呼十分生動形象,概括出30多種名稱。如:“鳳凰三點頭”、“老虎大洗臉”、“雷神鼓”、“蝴蝶飛”、“雞啄米”等等。舞蹈動作有“踢腿”、“轉身”、“騎馬式”、“飛腳”、“翻身”、“矮步”等。腰鼓舞多以集體表演為主。人數少則十幾、幾十,多則上百甚至數百。民間表演腰鼓舞,往往是兩對同時表演,帶有競賽性質,比鼓點、比技巧,越打越熱烈,越打越激動人心。

腰鼓舞地域流派

腰鼓舞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又稱“花鼓”,是陝北地區廣泛流傳的一種民間鼓舞形式,尤以延安市的安塞,榆林市的榆林、橫山、米脂等地最為盛行,是陝西民間舞蹈中具有很大影響的舞種之一。通過出土的宋代腰鼓畫像磚來看,安塞腰鼓這門民間藝術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安塞腰鼓發展到近現代,在當地幾乎是村村有鼓隊,家家有鼓手,世代傳承,經久不衰。 [8] 

腰鼓舞橫山腰鼓

橫山腰鼓明代前俗稱“打花鼓”,後來因表演中“鼓子手”的鼓均掛在腰間,故逐漸改稱為“腰鼓”。民國三十六年橫山縣大旱,為祈雨,殿市鄉組織了一支二百人的腰鼓隊在“慶豐寺”求神三天,鼓手擊鼓狂舞三日,通宵達旦,終於迎來甘露,老百姓取名稱這二百名小夥子組成的腰鼓隊為“槐遠神龍腰鼓隊”。建國後,槐遠改名橫山,當地羣眾也隨之叫“橫山腰鼓”。 [9] 

腰鼓舞保護措施

2013年7月14日,陝西科技大學2013年暑期“三下鄉”赴安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調研實踐團在安塞縣文化局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到安塞縣馮家營村走訪了民間腰鼓藝術大師王俊奇與腰鼓製作師王永軍。 [7] 
1996年,延安市安塞區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腰鼓之鄉。為了弘揚安塞腰鼓文化也為了緩解我區就業壓力,調節勞動力供給,提高勞動者的就業技能素質,使培訓的學員掌握一門技能,培訓後實現就業。 2018年第一期腰鼓專業培訓班開課。 [5] 
延安市安塞區文化文物館、延安市安塞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把安塞腰鼓參加國內外重大演出活動、培訓、參與影視、節慶等圖片結集,編印了《安塞腰鼓圖典》,該書是記錄和保護安塞腰鼓最直接和有效的研究性圖集。從2022年5月份開始籌劃,8月份開始徵集資料,共收到安塞腰鼓圖片資料171幅,經編委會人員初審、複審後圖典最終收錄了139幅作品,2022年9月底《安塞腰鼓圖典》正式出版。 [6] 
2022年2月26日,榆林市橫山區青少年腰鼓文化藝術協會成立大會在文廣大樓召開。 [10] 

腰鼓舞社會影響

腰鼓舞 腰鼓舞
2007年,第二屆市老年腰鼓舞大賽在南湖市民廣場舉行。700多位參賽老人以飽滿的精神、矯健的身姿吸引了不少市民駐足觀看。作為2007年中國·嘉興江南文化節的活動內容之一,本屆老年腰鼓舞大賽由市節慶活動組委會主辦,市委宣傳部、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市體育局承辦,市羣藝館、市老年體協執行承辦。昨天,共有來自全市的11支腰鼓隊參與角逐。“與去年相比,今年的整體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隊形變化、動作編排方面進步明顯。”市羣藝館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這是我們首次將表演場地從平地移到舞台,此外,此次比賽還邀請了山西太行鼓樂團、陝西延安安塞腰鼓來禾演出,為本地的腰鼓隊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學習和交流機會。”“打腰鼓是一項不錯的健身活動,鍛鍊身體又愉悦身心!”來自平湖市當湖街道、67歲的唐婉華告訴記者,退休後她就參加了平湖市老年歌舞隊,唱歌、跳舞、打腰鼓等,每星期至少要鍛鍊3次。

腰鼓舞世界紀錄

最大規模的腰鼓舞:
2019年4月12日,中國四川省綿陽市南山中學實驗學校,以1344人的成績,打破了最大規模的腰鼓舞吉尼斯世界紀錄稱號。挑戰者是該校的學生,舞蹈共持續了5分39秒。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