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腫瘤生物治療

鎖定
腫瘤生物治療,通過調動宿主的天然防衞機制或給予機體某些物質以取得抗腫瘤效應的治療方法。 [1] 
中文名
腫瘤生物治療
釋    義
通過調動宿主的天然防衞機制或給予機體某些物質以取得抗腫瘤效應的治療方法
生物反應調節劑 
既包括一大類天然產生的生物物質,又包括能改變體內宿主和腫瘤平衡狀態的方法和手段。雖然作用機制多種多樣,但不外乎兩大方面,即通過干擾細胞生長、轉化或轉移的直接抗瘤作用或通過激活免疫系統的效應細胞及其所分泌的因子來達到對腫瘤進行殺傷或抑制的目的。
有以下種類:
①天然或基因重組細胞因子。包括白細胞介素、干擾素(IFN)、腫瘤壞死因子(TNF)、集落刺激因子(CSF)等。
②抗腫瘤的各類體細胞和輔助性的造血幹細胞。包括骨髓幹細胞、外周血和臍帶血幹細胞等。
③抗體。包括各類抗腫瘤單克隆抗體、抗細胞表面標記抗體等。
④基因治療。
⑤腫瘤疫苗。
⑥抗血管生成類。
⑦細胞分化誘導劑。
⑧酶製劑及酶抑制劑。
⑨某些菌類及其有效成分。
如卡介苗(BCG)、短小棒狀桿菌(CP)、鏈球菌(OK432)、濟南假單胞菌等。⑩植物藥。如中藥的有效成分香菇多糖、雲芝多糖、黃芪多糖、刺五加多糖、扶正女貞素LL-E、枸杞多糖、淫羊霍多糖、商陸多糖、人蔘花總皂苷、冬蟲夏草等。
治療 
有以下幾種方式。細胞因子 應用最廣泛、療效最明確的一類生物反應調節劑為干擾素(IFN)、白介素(Interleukin)等。
①干擾素的治療如下表。干擾素α的劑量和有效病種腫瘤方案和劑量有效率(均值)%血液腫瘤毛細胞白血病3MU/(米2·天)70~90(80)慢性粒細胞白血病5MU/(米2·天)45~85(58)淋巴細胞性淋巴瘤(低度)3~50MU/(米2·天或隔天)27~85(48)多發性骨髓瘤5~12MU/(米2·天或隔天)3~18(15)實體瘤惡性黑色素瘤5~20MU/(米2·天或隔天)7~19(18)腎癌5~20MU/(米2·天或隔天)8~23(15)卡波濟氏肉瘤3~50MU/(米2·天或隔天)3~67(30)內分泌性胰腺腫瘤3~5MU/(米2·天或隔天)33~77(50)類癌12~24MU/(米2·天或隔天)20~40(20) 注:MU表示百萬單位。
②白細胞介素。有十幾種,以白介素–Ⅱ(IL−2)研究得最為深入,應用最為廣泛。1985年12月美國國家腫瘤研究所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首次報道了25名晚期黑色素瘤和腎癌病人經大劑量白介素–ⅡLAK細胞(淋巴因子激活殺傷細胞)治療後,有效率達44%。
③造血生長因子。已有25種以上的細胞因子被證明對造血活性有影響。粒細胞生長因子(G–CSF)、粒細胞–巨噬細胞生長因子(GM–CSF)和促紅細胞生成素(EPO)這3種藥在大多數國家上市通用。
過繼性細胞免疫治療 
20世紀80年代初期以來,對LAK細胞的特徵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它是一羣不同於自然殺傷細胞(NK細胞)或特異性細胞毒T淋巴細胞(CTL)的溶細胞性羣體。LAK細胞是外周血淋巴細胞在病人開始白介素–Ⅱ治療幾天後反跳性增殖時收集的。在體外與白介素–Ⅱ一起培養數天後發展為具高度非特異性細胞毒性細胞後再返輸給病人。TILs細胞是直接從腫瘤組織中分離出來的T淋巴細胞,經離體培養,由白介素–Ⅱ誘導而成。具有腫瘤特異性殺傷活性,特別是對黑色素瘤有效。
腫瘤疫苗 
受疫苗在感染性疾病治療中的影響,腫瘤疫苗在20世紀初開始使用於臨牀。用腫瘤疫苗進行主動免疫治療的目的是:克服因腫瘤產物造成的免疫抑制狀態;刺激特異性免疫來攻擊腫瘤細胞;增強腫瘤相關抗原(TAA)的免疫原性。
單克隆抗體 
直至1997年底,美國批准了美羅華(Rituxan)用於抗腫瘤的臨牀治療。它是一種抗B細胞表面標記CD20的單克隆抗體。對複發性和化療抗拒性的非霍奇金氏淋巴瘤有48%的有效率。與化療藥合用對中晚期非霍奇金氏淋巴瘤有效率可達98%。1998年9月美國通過了又一個用於腫瘤治療的單抗赫賽汀。它作用的靶目標是具有HER2基因過度表達的腫瘤細胞。已觀察到在1/3弱的乳腺癌婦女中由於使用它而增加了化療的敏感性,提高了有效率和延長了生存期。生物治療在腫瘤綜合治療中的地位經某些細胞免疫治療,細胞因子如白介素–Ⅱ等的治療後,雖然總有效率不高,但有效者的緩解期遠遠超過同類病種的化療、放療效果。小鼠身上腫瘤細胞數量在106時,宿主有能力與之相抗衡。將這一數量換算到人身上時應是3.5×109個癌細胞,相當於直徑1.5釐米的球形結節。也就是説,只要用各種手段將腫瘤負荷拉到109以下而同時恢復機體與之抗衡的能力就有望與腫瘤長期和平共處,達到治癒腫瘤的目的。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