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腦部疾病

鎖定
腦部疾病,顱內組織器官(腦膜血管、大腦、小腦、腦幹、顱神經等)的炎症、血管病、腫瘤、變性、畸形、遺傳病、免疫性疾病、營養代謝性疾病、中毒、外傷、寄生蟲病等的總稱。 [1] 
病情各異,有的還直接危及生命。常表現意識、感覺、運動等障礙或植物神經功能障礙。亦可有發熱、頭痛、嘔吐等症狀及精神症狀。腦部構造和功能 見神經系統。分類 可分為腦血管疾病、炎症性疾病、顱內佔位性病變、腦積水、腦寄生蟲病、錐體外系疾病、癲癇、顱腦外傷等。腦血管疾病 包括動脈系統和靜脈系統疾病,但以動脈系統疾病常見。因這類疾病發病急,故稱急性腦血管病或中風、卒中。急性腦血管病分為缺血性和出血性二類。缺血性腦血管病包括短暫腦缺血發作和腦梗塞。後者包括腦血栓形成和腦栓塞。出血性腦血管病有腦出血和蛛網膜下腔出血。急性腦血管病中以腦血栓形成和腦出血最為多見。腦血栓形成發生在腦動脈顱內外段管壁病變,尤其是動脈粥樣硬化的基礎上,血液有形成分凝聚,促使管腔明顯狹窄或閉塞,引起相應部位的腦梗塞症狀。年齡大有動脈硬化的病人,若突然出現偏癱或其他局灶性症狀,而無意識障礙,腦脊液無變化者可診斷為腦血栓形成。40歲以上,有高血壓,在活動中突然發生意識障礙和偏癱等局灶症狀,且有頭痛嘔吐者多屬腦出血。對缺血性腦血管病應儘早使用血管擴張藥以利側肢循環和增加血流量。出血性腦血管病的治療原則是穩定血壓,降低顱內壓、防止肺部感染,維持適當營養。恢復期應有計劃地堅持理療、針灸和癱瘓肢體的康復鍛鍊。腦部的炎症性疾病 由化膿性細菌、真菌、立克次氏體、寄生蟲、螺旋體、病毒等引起的腦膜、腦實質的炎症稱為腦炎、腦膜炎或腦膜腦炎。疫苗接種後的免疫反應可引起腦部髓鞘改變,稱接種後腦炎。腦炎起病大多急驟、少數病例可呈亞急性或慢性起病。有發熱、頭痛、嘔吐、意識障礙、頸項強直、克爾尼格氏徵陽性,以及不同類型的運動障礙,如運動過多或過少、癱瘓等各種腦實質病變的局灶性症狀和體徵。腦脊液多呈炎性改變,白細胞及蛋白質含量均增高,糖及氯化物可正常或減低。可依據發病地區、季節、症狀、體徵、血培養、腦脊液檢查、病毒分離、血清補體結合試驗等以明確診斷。對這類疾病的主要是病因治療,同時要積極解除腦水腫,降低顱內壓,保持呼吸道通暢,以及進行各種支持療法。顱內佔位性病變 指顱腔內存在佔據一定空間的病變。常見的病因有顱內腫瘤、腦膿腫、顱內血腫和某些寄生蟲等。顱內佔位性病變常引起顱內壓增高,腦和顱神經受壓迫而產生的神經系統損害症狀。腦寄生蟲病 由寄生蟲、蟲卵或其毒素及代謝產物引起的疾病。腦型血吸蟲病為血吸蟲卵沉積於腦部引起。腦包蟲病為棘球絛蟲的幼蟲侵入腦內形成包蟲囊腫所致(見包蟲病)。腦囊蟲病系因豬帶絛蟲幼蟲寄生腦部所致。這些腦寄生蟲均可引起腦水腫、肉芽腫、囊腫,症狀可與腦瘤類似。根據疫區生活史、病史及各種實驗室檢查(腦脊液中嗜酸粒細胞增多、補體結合試驗陽性)均有助於診斷。對各種腦寄生蟲病可開顱探查,也可用藥物治療。對顱內壓增高和有癲癇發作者應進行對症治療。錐體外系統疾病 錐體外系統是運動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紋狀體蒼白球是錐體外系統的主要結構,丘腦底核、紅核、黑質、網狀結構等也包括在內。紋狀體蒼白球系統損害可引起肌張力增高運動減少綜合徵和肌張力減低運動過多綜合徵。前者如帕金森氏綜合徵(震顫麻痹),病變位於黑質和黑質紋狀體通路,後者如舞蹈病、手足徐動症和扭轉性痙攣,病變位於紋狀體。這類疾病是因有興奮紋狀體作用的神經遞質乙酰膽鹼和抑制紋狀體的遞質多巴胺失去了正常的平衡所致。肝豆狀核變性是一種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的銅代謝障礙。主要病變為底節變化、肝硬變和腎臟損害。臨牀表現為進行性加劇的肢體震顫、肌張力增高、構音障礙和智能減退。癲癇 是一組以反覆的癇性發作為特徵的綜合徵。癇性發作以意識障礙和驚厥為多見,也可有感覺、精神活動和植物神經功能失常。顱腦外傷 無論在平時或戰爭時期都比較多見。如腦震盪、腦挫裂傷等。其他 腦部亦可出現脱髓鞘疾病,如多發性硬化等。先天性代謝障礙,如異染性白質腦病等。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