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腦科學

(研究腦的結構和功能的科學)

鎖定
腦科學,狹義地講就是神經科學,是為了瞭解神經系統內分子水平、細胞水平、細胞間的變化過程,以及這些過程在中樞功能控制系統內的整合作用而進行的研究。(美國神經科學學會)廣義的定義是研究腦的結構和功能的科學,還包括認知神經科學等。
2022年4月6日,《自然》雜誌報告了一個國際研究團隊繪製的覆蓋人類整個生命週期的大腦發育標準參考圖。
中文名
腦科學
狹義的意義
神經科學
廣義的意義
研究腦的結構和功能的科學
概    要
基礎神經科學、臨牀神經科學

腦科學腦科學概要

腦科學基礎神經科學

側重基礎理論。神經生物學:研究人和動物的神經系統的結構與功能、及其相互關係的科學,是在分子水平上、細胞水平上、神經網絡或迴路水平上乃至系統和整體水平上闡明神經系統特別是腦的物質的、能量的、信息的基本活動規律的科學。(認識腦)
有六個研究分支:分子神經生物學(化學物質)、細胞神經生物學(細胞、亞細胞)、系統神經生物學、行為神經生物學(學習記憶、情感、睡眠、覺醒等)、發育神經生物學、比較神經生物學
計算神經科學應用數學理論和計算機模擬方法來研究腦功能的學科。(創造腦)

腦科學臨牀神經科學

側重醫學臨牀應用,研究與神經系統有關的疾病,及其診斷、治療方法、技術等(保護腦)

腦科學研究方向

認知神經科學的最終目的是在於闡明人類大腦的結構與功能,以及人類行為心理活動的物質基礎,在各個水平(層次)上闡明其機制,增進人類神經活動的效率,提高對神經系統疾患的預防、診斷、治療服務水平。基本目標:
1、揭示神經元間各種不同的連接形式,為闡明行為的腦的機制奠定基礎。
2、在形態學和化學上鑑別神經元間的差異,瞭解神經元如何產生、傳導信號,以及這些信號如何改變靶細胞的活動。
3、闡明神經元特殊的細胞和分子生物學特性。
4、認識實現腦的各種功能(包括高級功能)的神經迴路基礎。
5、闡明神經系統疾患的病因、機制,探索治療的新手段。

腦科學研究概況

世界各國普遍重視腦科學研究, 美國101屆國會通過一個議案,“命名1990年1月1日開始的十年為腦的十年”。1995年夏,國際腦研究組織IBRO在日本京都舉辦的第四屆世界神經科學大會上提議把下一世紀(21世紀)稱為“腦的世紀”。歐共體成立了“歐洲腦的十年委員會”及腦研究聯盟。日本推出了“腦科學時代計劃綱要。中國提出了“腦功能及其細胞和分子基礎”的研究項目,並列入了國家的“攀登計劃”。

腦科學日本

1996年制定為期二十年的“腦科學時代——腦科學研究推進計劃”
瞭解腦——闡明腦功能
– 闡明產生感知、情感和意識的腦區結構和功能(功能定位、認知、運動、情感、學習,思維、直覺、自我意識
– 闡明腦通訊功能(語言信息在腦神經網絡中表達的機制,人類獲得語言能力的過程、語言、思想和智力之間的關係)
保護腦——征服腦疾患
– 控制腦發育和衰老過程(識別與發育及腦分化相關的基因家族、發展調節腦發育和分化的技術手段,促進人類大腦健康發育和防止發育異常,控制人腦衰老)
– 神經性精神性疾病的康復和預防(藥物成癮、修復受損腦組織、單內因性疾病的發病機制神經組織移植和基因療法,老年性痴呆、帕金森氏病精神分裂症的治療和預防的方法)
創造腦——開發腦型計算機
– 發展腦型器件和結構(具有學習和記憶能力的神經元芯片、智力認知功能,具有智力、情感和意識的腦型計算機)
– 腦型信息產生和處理系統的設計和開發(支持人類機能的機器人系統
日本大腦研究計劃主要是通過對狨猴大腦的研究來加快人類大腦疾病,如老年性痴呆和精神分裂症的研究。2014年9月,日本科學家宣佈了大腦研究計劃的首席科學家和組織模式。 [1] 

腦科學美國

美國腦計劃“BRAIN Initiative”:美國“腦計劃”於2013年公佈——推進創新神經技術腦研究計劃,擬在10年時間內用30億美元資助美國腦研究,通過繪製大腦工作狀態下的神經細胞及神經網絡的活動圖譜,揭示腦的工作原理和腦疾病發生機制,發展人工智能,推動相關領域和產業的發展。 [1] 
2023年5月25日,腦機接口公司Neuralink宣佈,已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的批准,可以進行人體臨牀研究 [27] 

腦科學歐盟

歐盟腦計劃“HBP”:2013年,歐盟委員會宣佈將“人腦工程”列入“未來新興技術旗艦計劃”,力圖集合多方力量,為基於信息通信技術的新型腦研究模式奠定基礎,加速腦科學研究成果轉化。該計劃被認為是目前世界最先進的腦科學大型研究計劃,由瑞士洛桑理工學院統籌協調,歐盟130家有關科研機構組成,預算12億歐元,預期研究期限10年,旨在深入研究和理解人類大腦的運作機理,在大量科研數據和知識積累的基礎上,開發出新的前沿醫學和信息技術。 [1] 

腦科學中國

中國“腦計劃”領軍人物、中科院院士蒲慕明介紹,籌備中的中國“腦計劃”是一個“一體兩翼”結構。“一體”是基礎研究,理解人類大腦的認知功能是怎麼來的。“兩翼”,一是指如何診斷和治療重要的腦疾病,二是指發展人工智能與腦科學結合的腦機智能技術。隨着北京、上海兩個腦科學中心相繼成立,中國“腦計劃”即將破土而出。 [1] 
中國的腦機接口研發,面臨幾大挑戰。一是安全性和有效性難以兼得,這一問題的待解限制了腦機接口技術的大範圍運用。二是腦機接口的有效帶寬,即到底植入多少個電極足以基本涵蓋大腦重要活動或滿足特定功能需求,仍是一個未知數。三是海量神經信號的處理仍是難題。四是社會普遍關注的腦機安全與倫理風險。 [24] 
2023年6月2日,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李慧豔團隊和張學敏院士團隊在生物鐘領域取得重大原創性突破,他們發現大腦視交叉上核(SCN)神經元的初級纖毛是調控機體節律的細胞器,揭示出“有形”生物鐘的存在及其節律調控機制。國際知名學術期刊《Science》在線發表了相關研究論文。 [28]  由於缺乏對生物節律調節機制的認識,當前國際上尚未能研究出基於生物節律的有效治療藥物。此次有關生物鐘的重要發現,也是中國腦科學研究的一次重大突破。 [29] 

腦科學研究進展

人類全生命週期大腦發育圖繪就
人類全生命週期大腦發育圖 人類全生命週期大腦發育圖
2022年4月6日,《自然》雜誌報告了一個國際研究團隊繪製的覆蓋人類整個生命週期的大腦發育標準參考圖。“這是科學家第一次把從出生前到老年的不同腦部發育模式‘編織’在一起。”共同通訊作者、英國劍橋大學Richard Bethlehem説。Bethlehem和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Jakob Seidlitz等研究人員分析了100多項研究中的123984次核磁共振掃描結果。這些掃描來自101457人,涉及16.5周的胎兒到100歲的老人。研究人員使用統計模型從圖像中提取信息,並確保無論使用哪種類型的機器,掃描結果都具有直接可比性。該研究彙集了有史以來最大的核磁共振掃描數據集,其規模之大令神經科學家震驚。佛羅里達國際大學認知神經科學家Angela Laird説:“他們收集的海量數據集令人印象深刻,為這一領域樹立了新的標準。”
這些圖譜直觀展示了人類大腦在生命早期是如何快速擴張,然後隨着年齡的增長而緩慢收縮的。 [26] 
分子和細胞水平神經科學
· 每一神經元所進行的信息處理都是經過突觸實行細胞間的通訊而完成的。具體説,突觸前細胞產生的衝動,通過釋放神經遞質作用於突觸後細胞膜位點上的特異性受體,從而引起後一細胞興奮性的改變。
· 受體由蛋白質分子組成,與神經遞質分子結合後,控制神經細胞的離子通道開閉,(直接或經由第二信使間接),調製後一細胞的輸出,實現神經元整合作用。(空間和時間上的整合)
· 神經調質間接地經由一系列生物化學過程來調製突觸後神經元的活動,其作用起始時間較慢,持續時間較長。神經遞質調質分佈在特定的神經通路或核團裏,因此神經系統同時依靠神經迴路和化學調製兩種形式進行信息處理。
· 遞質和調質有近百種,有待鑑定的可能性更多。可分為膽鹼類、單胺類(多巴胺5-HTNAD)、氨基酸穀氨酸甘氨酸、r-氨基丁酸)和神經肽。調質包括胺類、和許多神經肽。共存和共釋放,使化學信號的傳遞非常複雜。
· 神經肽,2-39個氨基酸殘基構成,在較低濃度下即能緩慢地改變附近神經元的膜的性質,從而興奮或抑制這些神經元。研究並確定種類繁多的神經肽的生物學作用,是一個重要任務之一。
· 受體是蛋白質或蛋白質與碳水化合物脂類的結合體,主要部分在膜內,結合位點在膜外。功能有二:識別特異性的遞質或調質分子並與它們結合成複合體;改變細胞離子通道開閉狀態,實現神經細胞內化學——電信息的轉換。
· 受體分兩類:第一類是載離子受體,離子通道蛋白AChR,,Gly受體,蛋白質構象變化,改變離子通道的開閉狀態,介導快速突觸傳遞過程(幾毫秒)分子有亞基組成。第二類受體都是單條肽鏈,結合後觸發一些列生化反應:激活G蛋白,激活AC,促進cAMP的合成, cAMP的擴散促成胞內白蛋白激酶K的活化,改變離子通道m-Ach、NAD、5-HT等。
· 神經信號的基本形式:分級的膜電位漲落、動作電位
· 膜片鉗技術:研究神經膜離子通道,10-12A單個離子通道的離子電流變化。電壓門控通道、Na+,K+,Ca2+,化學門控通道nAch
· 重組DNA技術:研究膜上的微量蛋白分子——各類通道蛋白分子結構。Na+通道是由1820個氨基酸組成多肽鏈
· 色覺三色學説的神經生理基礎,人的三種視網膜視錐細胞視色素基因獲得分離
· 學習記憶的細胞和分子水平的機制研究獲得重要進展——海馬結構與學習記憶密切相關,LTP反映了一種突觸效率的變化,即可塑性。
· 短期記憶不需要新蛋白質的合成,而長期記憶所需的基因產物必須是新合成的。
視覺的腦機制
· 把研究感覺信息處理過程作為揭示腦的奧秘的突破口,其中以視覺系統的研究最為突出。
· 視網膜的光感受器水平:已克隆出視色素蛋白基因;光電換能過程的第二信使是cAMP(Ca2+),黑暗中, cAMP+Na+通道蛋白---〉Na通道開放,Na+持續內流暗電流),光感受器細胞去極化;光照引起視色素分解,使視盤膜上的GTP結合蛋白分子活化,後者再激活PDE,迅速分解cAMP,引起Na+通道關閉,暗電流驟降,光感受器細胞膜超極化,這樣光能——〉神經電信號
· 視網膜,複雜的信息處理(外周腦),研究相當清楚。視網膜這個兩維的、多層次信息處理的最後結果,是經由視網膜神經節細胞以動作電位脈衝調頻的方式,傳遞給腦的。
· 感受野:視通路中任一神經元都在視網膜(或視野)上有一個代表區域。同心圓拮抗型感受野,包括給光—中心和撤光—中心兩類,為心理學馬赫帶現象提供生理學基礎
· 非同心圓的RF的細胞對快速運動、運動方向以及某些圖形特徵產生反應
· 初級視皮層(紋狀皮層),在整個大腦皮層研究最透徹的一部分,面積最大的區域。功能柱:具有相同感受野位置和生理功能的細胞按垂直於皮層表面的柱狀結構有序地排列起來。功能柱內細胞具有相同的最優方位、相同的眼優勢、相同的最優空間頻率
神經網絡
· 人工神經網絡具有腦的一些基本性質,如能夠學習和記憶,神經元之間的連接強度具有“用進廢退”的可塑性、細胞的集合由連接強度達最大值的細胞組成,可以從事某一模式的學習和記憶,並形成交替集合從事概念的抽象、部分輸入就能激活整個細胞集合等。
· Aldan領導的研究組按照條件反射中發射中發生的學習過程所出現的神經細胞電學特性和分子特性的變化,研製了一種DYSTAL動態穩定聯想學習。該網絡內沒有任何預先編過的輸入/輸出關係程序,它能學習、記憶、辨識模式。第一次使計算機人工網絡以儲存記憶的內表象成為可能。
· 用900個“神經元”組成的Hopfield網絡解決複雜的“推銷員應沿什麼最優路線出差許多城市才可使其旅途最短”的問題,只需百萬分之一秒便可求解300城市的問題,比微機快10萬倍,結構簡化1萬倍。
· 由100個加工單位分三層排列的閲讀程序NETtalk問世,可以閲讀字母,發出語句聲音來。
· 光學神經計算機,辨別人像。
· 各種算法為闡明腦和神經系統的工作原理提供了啓示。
發育生物學崛起
· 脊椎動物神經系統的發育起源於胚胎背中線外胚層加厚,在其下方的脊索中胚層的誘導下形成神經板,繼而其邊緣組織形成神經嵴誘導作用機制?
· 中心問題:成熟的神經系統特有的高度特異性聯繫模式是如何產生的。包括神經元怎樣得知其本身在三維神經系統中的位置信息?當軸突生長時這種位置信息如何表達?細胞又如何識別其靶細胞或終止區域?基因如何知識腦的發育?
· 軸突末端由高度運動性的生長錐,錐上有絲狀的假足。生長錐在軸突生長時識別路徑和靶細胞方面可能起着關鍵作用。
· 識別靶細胞的原因是:生長着的軸突表面存在着某種細胞化學標記物,在其相對應的靶細胞中有對應的標記物使軸突識別並形成突觸。
· 過量神經元的死亡可能與靶區神經生長因子的有限有關。
· 早期發育主要由遺傳因素決定,框架建立後,環境因素影響增大。關鍵期、可塑性。
神經和精神疾病
· 老年性痴呆症:記憶和推理能力喪失,神經元喪失、神經纖維纏結。Ach選擇性減少,記憶進行性喪失。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第21號染色體接近中央區的地方。
· 亨廷頓舞蹈病:遺傳病。失去對運動系統的控制,基因定位4號染色體短臂紋狀體失去GAGB能神經元的抑制。
· 多巴胺以被確定與覺醒和快感有關。過量引起思維喪失、幻覺和某些精神分裂症狀,缺少引起帕金森症,病人四肢和頭震顫不已,面部無表情。
· 先天性肌源性疾病,重症肌無力,後天的自身免疫病,異常抗體與神經—肌肉接頭處終板區Ach受體結合,致使不能產生足夠的肌肉收縮力。
· 視網膜神經膠質瘤
腦的意識功能
· 丘腦的功能:丘腦是產生意識的核心器官,丘腦能夠合成發放丘覺,當丘覺發放出來也就產生了意識。丘覺是先天遺傳在丘腦中,可以自由發放,也可以由樣本點亮。
· 樣腦的功能:丘腦之外的大部分腦結構都是樣腦,包括大腦皮質基底核下丘腦杏仁核等。樣腦的主要功能就是交換產出樣本,樣本的作用就是點亮丘覺產生意識。
腦機接口
2020年8月末,埃隆·馬斯克腦機接口公司Neuralink舉行發佈會,用“三隻小豬”演示了可實際運作的腦機接口芯片和自動植入手術設備。其中一隻豬已經植入腦機接口設備兩個月並活蹦亂跳,另一隻曾植入電極又取了出來,最後一隻則未植入任何設備。
被植入芯片的實驗豬,向全世界展示了神經信號的讀取和寫入,研究人員可以通過芯片傳導出來的信息看到豬的腦電圖。馬斯克在2016年就曾透露過其人腦與機器交互的想法,能夠看出,與去年原型首次亮相時相比,現在該技術與實現馬斯克的雄心壯志的距離要近得多。
但需注意到,Neuralink芯片成功與否,其實並不完全取決於技術,還將取決於其能否説服人們“開頭顱、插芯片”,並試圖“篡改”人類自己的神經衝動
馬斯克本人和該公司都表明,他們主要研究方向或將是醫療領域,即利用腦機接口來幫助人類對抗記憶力衰退、頸脊髓損傷以及癲癇、抑鬱、帕金森神經系統疾病。如果它們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可以讓科學家、醫生以及許許多多患者們信服,那這一技術無疑將真正造福人類。 [2] 
2021年2月2日,特斯拉及SpaceX創始人埃隆·馬斯克(Elon Musk)表示,他的腦機接口技術初創公司Neuralink正在與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進行密切溝通。馬斯克説,“如果進展順利,我們可能會在今年晚些時候進行初步的人體試驗。” [3] 
2021年5月13日,由美國斯坦福大學神經科學研究員Frank Willett及其團隊以封面形式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了他們對腦機接口(BCI)的最新研究成果——讓肢體癱瘓者達成“意念書寫”,速度可達每分鐘90個字符。 [22-23]  一時間,關於腦機接口這項全面解析認識大腦的核心關鍵技術、國際腦科學最前沿研究的重要工具的討論又熱鬧起來。 [24-25] 

腦科學研究方法

腦科學解剖學方法

採用通常的組織染色方法可以在光學顯微鏡下觀察神經系統各種組織的細胞結構,即神經元的不同形態,以及它們間連接的一般情況。運用電子顯微鏡可以進一步瞭解神經元和突觸的精細結構。問題:神經系統是怎樣佈線的,即個別的神經細胞的突起如何排列?伸展得多遠?那些突起和那些突起相連結,高爾基銀染法對神經機制的認識奠定了基礎,在廣泛使用。神經活性物質進行染色:熒光、放射性標記

腦科學生理學方法

①運用微電極細胞外記錄細胞內記錄技術對單個神經元活動分析。片膜鉗技術對離子通道進行深入的研究。
②細胞外記錄:30年代後期發展起來的。用金屬絲電極1-5微米記錄幅度較大的瞬間性動作電位,對神經元的功能起了重要作用。
③細胞內記錄:0.1~0.5微米的玻璃電極,內充高濃度氯化鉀醋酸鉀以導電。能記錄動作電位,小的分級電位,同時能監視膜電位的變化。此外,能注入物質,進行形態學分析。缺點是造成細胞損傷,記錄時間、小細胞受限。
膜片鉗技術:70年代後期,Neher 和Sakmann 發展了一種新的紀錄方法,可以用來記錄單個離子通道的活動。

腦科學分子生物學方法

①重組DNA技術:分析離子通道蛋白的結構和功能、生理特性;
②應用單克隆抗體和遺傳突變體

腦科學系統生物學方法

20世紀中頁貝塔朗菲創立了一般系統論,1993年Zieglgansberger W和Tolle TR發表神經系統疾病研究的系統生物學方法,隨着生物信息學的發展、基因組計劃的成功,以及神經系統的細胞信號傳導基因表達調控的研究,系統生物學採用實驗、計算與工程的系統論方法,成為腦科學研究的發展現代趨勢。

腦科學獎項設立

腦科學大腦獎

格雷特·倫德貝克歐洲大腦研究獎”(簡稱大腦獎 [4]  ),被譽為“神經科學界諾貝爾獎”,2011年設立,每年頒發一次, [5]  獎金100萬歐元。 [6] 

腦科學IBRO-Kemali國際獎

IBRO-Kemali國際獎,1998年國際腦研究組織-凱默理(IBRO-Kemali)基金會設立。 [1] 

腦科學研究機構

北京師範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2005年3月創建; [7] 
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2006年4月成立。 [8] 
目前麥戈文腦科學研究院全球共4所,分別位於美國麻省理工大學(MIT),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以及北京師範大學 [9] 
MIT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麻省理工學院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 [10]  ,2000年成立,它得到了MIT校史上最大數額的一筆捐贈,高達3.5億美元。 [11] 
清華大學-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院,2013年11月25日成立。 [13] 
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成立於2018年3月22日; [16] 
深圳內爾神經可塑性實驗室,2019年03月24日在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授牌,是諾獎得主厄温·內爾(Erwin Neher)在中國設立的唯一科研實驗室,也是深圳先進院在腦科學領域國際合作上的一項重要進展。 [17] 
腦認知機理與腦機融合交叉研究平台,2020年10月21日開工建設。 [20]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腦機接口及神經調控中心,2020年12月11日成立。 [21] 

腦科學學科評價

腦機接口
相比地球上其他生物,人最強的是大腦,肌體反而較弱。腦機接口,是大腦和外部設備之間創建的直接連接通路,它既是神經修復最有效的工具,是目前能完全解決癱瘓中風帕金森等患者神經功能受損的有效手段,此外它還是全面解析認識大腦的核心關鍵技術,是國際腦科學最前沿研究的重要工具。
腦機接口是下一個生命科學信息技術交叉融合(BTIT)的主戰場,代表了一種新興的、具有潛在破壞性的技術領域。作為一個系統工程,腦機接口包括軟硬多個組件,涉及微電子神經科學材料學機器人臨牀醫學等多個學科,產學研醫交叉融合、環環相扣。 [24-25]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