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腦橋核

鎖定
腦橋核系腦神經核之一。位於腦橋基底部,接受來自皮質的大量纖維束(皮質腦橋束),由此核又發出大量纖維束入小腦。
中文名
腦橋核
外文名
pontine nucleus

腦橋核解剖結構

腦橋核1、腦橋

腦橋只見於哺乳動物,人的腦橋最為發達,位於中腦和延髓之間,腹側面膨隆,由大量的橫行纖維和部分縱行纖維構成。腦橋向兩側逐漸狹窄,移行於小腦中腳,是由腦橋移行向小腦的纖維組成。在小腦中腳處有粗大的三叉神經根穿出腦橋。在腦橋下緣與延髓分界的橫溝處,從內向外有外展神經、面神經和位聽神經根穿出腦橋。腦橋的背面構成菱形窩上部,其兩側為小腦上腳,是連結小腦與中腦的纖維束。
腦橋內部被斜方體纖維分成背腹兩部,背側部稱被蓋,腹側部稱基底。基底部的縱行纖維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皮質脊髓束(即錐體束),一部分是皮質腦橋束。此外,還有橫行纖維,是腦橋行向小腦的纖維束。在縱橫纖維中散在許多中等大小的神經細胞,稱腦橋核。在腦橋中與腦神經有關的神經核有:三叉神經核、外展神經核、面神經核與位聽神經核。在位聽神經核中,管理聽覺的是蝸神經核,管理平衡的是前庭神經核。蝸神經核由前(腹側)核和後(背側)核組成,位於延髓和腦橋的交界處,它們是聽覺的二級神經元細胞體。由這兩個核發出的傳導聽覺的二級纖維在基底和被蓋部之間,組成一個帶狀纖維束,即斜方體,越過中線行向對側折轉上行,形成外側丘系,終止於丘腦的內側膝狀體。
皮質腦橋束來自大腦皮質的額葉、枕葉、顳葉,行至腦橋核交換神經元;由腦橋核發出的纖維橫行,大部分交叉到對側,組成腦橋臂(即小腦中腳)進入小腦,終止於小腦皮質,此部纖維稱為腦橋小腦束。

腦橋核2、腦橋小腦三角

延髓、腦橋與小腦的交界處稱腦橋小腦三角,面神經和前庭蝸神經根恰位於此處,該部腫瘤常引起這些腦神經和小腦損傷而出現症狀。
腦橋小腦三角區是小腦、腦橋和延腦與顳骨巖部(內耳門)之間的區域,位於顱後窩前部的兩側。該三角內自上而下有三叉神經根、前庭蝸神經、舌咽神經、迷走神經和副神經;由外側向內側有前庭蝸神經、迷路動脈、小腦下前動脈、面神經和展神經。
腦橋小腦三角區常見的腫瘤有:聽神經鞘瘤、三叉神經鞘瘤、腦膜瘤、膽脂瘤、脊索瘤、膠質瘤和轉移瘤等。
腦橋小腦三角區常用的手術入路有:枕下乳突後入路;枕下內聽道入路;經小腦幕上入路;經迷路入路等。腦橋小腦三角區手術入路和分離切除該區的腫瘤時應注意保護三叉神經、展神經、面神經、前庭蝸神經、舌咽神經、迷走神經以及椎動脈、基底動脈、小腦下後動脈、小腦下前動脈、延髓和腦橋等。

腦橋核3、小腦

小腦是腦的一部分。位於大腦的後下方,顱後窩內,延髓和腦橋的背面。可分為中間的蚓部和兩側膨大的小腦半球。小腦表面有許多大致平行的淺溝,溝間為一個葉片。表面的灰質為小腦皮層、深部為白質,也稱髓質。白質內有數對核團,稱中央核。小腦是運動的重要調節中樞,有大量的傳入和傳出聯繫。大腦皮質發向肌肉的運動信息和執行運動時來自肌肉和關節等的信息,都可傳入小腦。小腦經常對這兩種傳來的神經衝動進行整合,並通過傳出纖維調整和糾正各有關肌肉的運動,使隨意運動保持協調。此外,小腦在維持身體平衡上也起着重要作用。它接受來自前庭器官的信息,通過傳出聯繫,改變軀體不同部分肌肉的張力,使肌體在重力作用下,作加速或旋轉運動時保持姿勢平衡。此外,據研究,小腦對內臟機能活動也有一定作用。小腦損傷引起的功能障礙是同側性的。小腦受損傷後功能障礙主要表現為:肌張力低下,肌肉弛緩,如出現小腿呈鐘擺樣反射;隨意運動發生障礙,表現為運動的速度、範圍、力量和方向不準確,如步態失調,動作笨拙;平衡障礙,如軀體不易維持直立姿勢,而向受損側傾斜;植物性神經系統功能障礙,如尿失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