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腎陽虧虛證

鎖定
腎陽虧虛證,中醫病證名。是指由於腎陽虛衰,温煦失職,氣化失權所表現的一類虛寒證候,稱為腎陽虧虛證。根據臨牀表現及病機特點,其證候類型表現多種多樣。
中醫病名
腎陽虧虛證
常見病因
素體陽虛,或年老腎虧,或久病傷腎,以及房勞過度
治    法
温補腎陽
辨證要點
腰膝痠軟、畏寒怕冷、精神不振、舌淡胖苔白、脈沉細

腎陽虧虛證病機

腎陽不足,臟腑經絡失於温養,氣血運行無力,不能上榮於面,故面色晄白;腎陽虛衰,不能温煦肌膚,故畏寒怕冷;腎陽虛弱,無力振奮神氣,故精神不振;腎主骨,腰為腎之府,腎陽虛衰,不能温養腰府及骨骼,故腰膝痠軟。舌淡胖苔白,脈沉細,均為腎陽虛衰,氣血運行無力的表現。腎陽虛損,氣化失常,水濕內停,下注衝任,損及任帶,而致帶下病

腎陽虧虛證常用中藥

地黃、 山藥、山茱萸(酒炙)、 茯苓、 牡丹皮、 澤瀉。

腎陽虧虛證常見病證

1.腎陽虧虛證 帶下病
臨牀表現:帶下量多,綿綿不斷,質清晰如水,頭暈耳鳴,腰痛如折,畏寒肢冷,小腹冷感,小便清長,夜間尤甚,大便溏薄,面色晦黯,舌淡潤,苔薄白,脈沉遲。
治法:温腎助陽,澀精止帶。
常用方劑:內補丸
針灸療法:帶脈、中極、白環俞、陰陵泉、關元、腎俞、照海。
2.腎陽虧虛證 虛勞
臨牀表現:腰背痠痛,遺精,陽痿,多尿或不禁,面色蒼白,畏寒肢冷,下利清谷或五更腹瀉,舌質淡胖,有齒痕,苔白,脈沉遲。
治法:温補腎陽。
常用方劑:右歸丸。
針灸補法:腎俞、命門、足三里、關元。
[1-2] 
參考資料
  • 1.    張再良.《金匱要略病證與方劑研究》:科學出版社,2014年6月
  • 2.    陳無澤.《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