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腎移植排斥反應

鎖定
腎移植排斥反應是移植腎與受者產生免疫病理反應所致病症。由於供者、受者遺傳背景的差異,若不使用免疫抑制劑,移植腎可能受到體內淋巴細胞為主的免疫活性細胞和抗體的“攻擊”而出現排斥反應。腎移植排斥反應包括超急性排斥反應、加速性排斥反應、急性排斥反應和慢性排斥反應。
中醫病名
腎移植排斥反應
就診科室
泌尿外科
常見發病部位
常見病因
與移植後細胞反應、抗體介導的血管反應、預先存在的抗體反應相關
常見症狀
超急性排斥反應、加速排斥反應、急性排斥反應、慢性排斥反應

腎移植排斥反應病因

1.細胞反應
T細胞被認為是同種移植異基因排異的主要介導者。細胞反應的4個時期相互間形成串聯反應,最終產生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移植腎被破壞。
2.抗體介導的血管反應
抗體介導血管反應的機制與細胞反應相似,T細胞也參與了B細胞的激活過程,使B細胞進一步增殖和分化成為漿細胞,少量抗體結合於血管壁即可誘發抗體介導的移植物排斥。
3.預先存在的抗體反應
同種腎移植的超急性排異是由於受者在移植前存在抗供體的抗體,進行移植手術時,受者抗原抗體反應激活補體介導的組織損傷。這些抗體可以是受者以前接受過移植、接受輸血、多次妊娠或感染而產生的。

腎移植排斥反應臨牀表現

1.超急性排斥反應
臨牀表現為移植腎在血液循環恢復後無尿,或開始排尿繼而無尿。在術中,移植腎在血液循環恢復後變硬呈紅色,以後突然變軟呈紫色,腎動脈搏動良好而靜脈塌陷。
2.加速排斥反應
常發生在移植後2~5天,發生越早,程度越重。臨牀表現為全身症狀較重,常有高熱、畏寒、乏力、腹脹、尿量突然減少或幾天內發展為無尿,肉眼血尿多見。伴移植腎腫脹壓痛,血肌酐水平持續上升,血壓顯著升高。
3.急性排斥反應
一般發生於術後3個月內,臨牀表現為腎腫脹壓痛、發熱、乏力、尿量減少,體重增加及血壓升高。生化檢查中血肌酐及尿素氮水平升高,內生肌酐清除率降低,尿蛋白和紅、白細胞增多。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可發現腎腫大,血管阻力增加;腎掃描發現腎血流量減少。
4.慢性排斥反應
發生於術後6~12個月,病情進展緩慢。表現為逐漸喪失腎功能伴高血壓及腎小
球病變所致的血尿和蛋白尿。

腎移植排斥反應檢查

1.腎功能檢查
血肌酐、尿素氮水平升高。
2.尿常規
尿中蛋白和紅、白細胞增多。
3.B超檢查
移植腎增大,阻力指數增大。
4.穿刺活檢
有急性排斥的病理改變。
5.腎掃描
發現腎血流量減少。

腎移植排斥反應診斷

1.超急性排斥反應
(1)移植腎在血液循環恢復後無尿或開始排尿繼而無尿。
(2)移植腎在血液循環恢復後變硬呈紅色,以後突然變軟呈紫色,腎動脈搏動良好靜脈塌陷。
(3)有急性排斥的病理改變。
2.加速性排斥反應
(1)常發生在移植後2~5天。
(2)臨牀表現為高熱、畏寒、乏力、腹脹、尿量突然減少,肉眼血尿多見。
(3)伴移植腎腫脹壓痛,血肌酐水平持續上升,血壓顯著升高。
3.急性排斥反應
(1)多發生在術後前3個月內,臨牀表現為腎腫脹壓痛、發熱、乏力、尿量減少,體重增加及血壓升高等症狀。
(2)生化檢查中血肌酐及尿素氮水平升高,內生肌酐清除率降低。
(3)尿中蛋白和紅、白細胞增多。
(4)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可發現移植腎增大,阻力指數增大。
(5)腎掃描發現腎血流量減少。
(6)有急性排斥的病理改變。
4.慢性排斥反應
發生於術後6~12個月以後,逐漸喪失腎功能伴高血壓、血尿和蛋白尿。

腎移植排斥反應治療

1.超急性排斥反應
尚無有效治療方法,一旦發生多數不可逆轉,確診後應行移植腎切除術。
2.加速排斥反應
總體療效較差。臨牀常用的治療方法如下。
(1)儘早使用抗胸腺細胞免疫球蛋白、抗人T細胞免疫球蛋白或抗人T細胞CD3鼠單克隆抗體。
(2)給予大劑量丙種球蛋白。
(3)血漿置換或免疫吸附直接去除致敏抗體。
若上述措施無效,應儘早切除移植腎,恢復透析狀態,避免其他併發症。
3.急性排斥反應
治療關鍵是及時處理。
(1)首選甲潑尼龍衝擊治療。
(2)甲潑尼龍衝擊無效者,實施聯合清除或中和抗體的方法。
(3)抗體介導的急性排斥反應需同時進行血漿置換或免疫吸附去除抗體,也可聯合大劑量丙種球蛋白中和抗體。
4.慢性排斥反應
目前尚無特別有效的治療方法。處理原則為早期預防急性排斥反應及保護殘存腎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