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腎柱

鎖定
腎柱指嵌入腎錐體之間的腎皮質部分。腎柱除含腎小體和腎曲小管外,還含有葉間動脈和靜脈。腎動脈分支穿行在腎柱內,稱葉間動脈。
中文名
腎柱
外文名
columnae renales

目錄

腎柱腎小球

腎小體又稱腎小球,是腎單位的起始端,膨大如球形,直徑150~250μm,面積0.1010~0.4670mm2,由血管球和腎小囊組成。有兩個極:即血管極和尿極。血管極有血液流入的入球小動脈以及引流出血液的出球小動脈。通常入球小動脈比出球小動脈管徑粗。入球小動脈穿入腎小囊內分為4~5支,每支形成毛細血管內,毛細血管間有少量基質作為系膜,內有少數系膜細胞,共同組成血管小葉。相對一端為與腎小管相連接處稱尿極。
腎小球的核心是一團球狀血管網,有濾過功能,能把血液中的血細胞和血漿中的大分子蛋白質過濾出來。它的兩端分別與入球小動脈和出球小動脈相連。入球小動脈粗而直,出球小動脈細而彎曲,這樣就使入球小動脈和出球小動脈之間形成了明顯的壓力差,使腎小球內壓力很高,這樣有利於腎小球毛細血管的濾過功能。
如果腎小球出現問題,就可能把紅血球、大分子蛋白質漏出來,形成血尿和蛋白尿。包在腎小球外面的一個漏斗形的囊即腎小囊。腎小囊分內外兩層,內層緊貼着腎小球,外層與腎小管壁相接。兩層之間形成了腎小囊腔,腎小囊腔與腎小管腔相通。腎小囊的作用是生成原尿,送入腎小管。

腎柱腎柱肥大

胚胎學上解釋,腎柱為腎葉融合發育而來。超聲顯示腎皮質、髓質均為低迴聲,而髓質回聲更低於皮質,集合系統表現為高向聲區,邊界毛糙,被腎實質所包圍。肥大腎柱伸入腎髓質、腎竇,使腎竇回聲出現低迴聲區,很容易與腎臟佔位性病變相混淆。就診者常因健康查體時普查發現一次而進一步確診。
有學者對B超曾疑為腎臟佔位性病變,後經CT或屍檢證實為肥大腎柱的病例中提出診斷腎柱肥大的5條標準:(1)腎竇回聲一側出現凹陷。(2)肥大腎柱的回聲接近腎皮質回聲。(3)肥大腎柱無球體感。連續多切面探查,肥大腎柱無完整的圓形或橢圓形輪廓,總有一個切面與周圍腎皮質相連。(4)腎柱肥大回聲很容易與腎竇回聲區分。肥大腎柱為低迴聲,腎竇為高回聲,故回聲上容易區分,而且肥大腎柱與腎竇交界處輪廓清楚,沒有邊緣模糊的現象,只是腎竇回聲受擠壓出現凹陷。(5)肥大腎柱直徑<3cm。本組最大測量為25cm。利用B超診斷腎柱肥大時,應注意到與腎囊腫、腎腫瘤相鑑別,腎囊腫為無回聲,有囊性回聲的特徵,而肥大腎柱呈低迴聲,與相鄰腎皮質呈等回聲,且兩者相延續,局部血流信號走形自然。
腎臟腫瘤超聲聲像圖特徵可肥大腎柱相區分:腎臟腫瘤有明顯的立體感,回聲與腎皮質回聲截然不同,內回聲可不均質,而且局部腎竇回聲受壓,可引起侷限性腎積水。而肥大腎柱突出特徵是腎臟輪廓無改變,腎柱回聲均勻,無立體感,血流信號走形自然。雖然超聲多普勒對於腫瘤滋養血管的顯示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標明惡性腫瘤的存在,但只有70%的惡性腫瘤可顯示腫瘤血管,7%良性佔位亦有此現象。直徑小於3cm又無血管的腫瘤,僅憑血流兩者很難鑑別。如果其回聲與腎臟皮質相同,血管走形自然,肥大腎柱的可能性大。
肥大腎柱不僅在許多超聲檢查中易被誤認為佔位性病變,即使靜脈腎盂造影、CT有時仍可能誤認為肥大腎柱為腎佔位性病變,選擇性動脈造影可提供確鑿證據,但此檢查方法屬於創傷性檢查,不能成為肥大腎柱的首選方法。而B超聲像圖上能提供明確的診斷標準,而且方便、靈活、無創傷、費用低等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