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脾虛濕盛證

鎖定
脾虛濕盛症臨牀表現:帶下量多,色白或淡黃,質稠無味,綿綿不斷,面色萎黃,四肢不温,神倦乏力,足跗時腫,舌淡,苔白或膩,脈緩而弱。
多發羣體
成人女性
常見症狀
帶下量多,神倦乏力
傳染性
無傳染性
中醫學名
脾虛濕盛證
所屬科室
婦兒科 -

脾虛濕盛證虛濕盛證的治療

脾虛濕盛證汗皰疹治療:治宜健脾除濕法。藥用:茯苓12g,白朮10g,澤瀉10g,白扁豆10g,車前子10g(包煎),炒苡仁60g,炒山藥30g,冬瓜皮60g。水煎服,每日1劑。
食療藥膳
【白果黃芪烏雞湯】 配方: 白果30克,黃芪50克,烏雞1只(約500克),米酒50毫升。 製法: 將烏雞去內臟、頭足,洗淨,把白果放入雞腹中,用線縫口,與黃芪一起放入砂鍋內,加酒及水適量,用文火燉熟,調味即可。 功效: 健脾益氣,固腎止帶。 用法: 分次飲湯食肉。
【扁豆山藥茶】 配方: 白扁豆、山藥各20克。 製法: 將白扁豆炒黃,搗碎,山藥切片,二者水煎取汁,加糖令溶。 功效: 健脾益氣,化濕止帶。 用法: 代茶頻飲。
【三味薏米羹】 配方: 薏米、山藥、蓮子各30克。 製法: 以上三味洗淨,加水適量,用文火熬成粥。 功效: 健脾益氣,化濕止帶。 用法: 早晚食用,連用7日。

脾虛濕盛證脾虛濕盛的調理

中成藥參苓白朮丸根據古方參苓白朮散製成。主治脾虛夾濕證。證見飲食不化,胸脘痞悶,腸鳴泄瀉,四肢乏力,形體消瘦,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膩,脈虛緩。
方治證由脾虛濕盛所致。脾胃虛弱,則運化失職,濕自內生,氣機不暢,故飲食不化,胸脘痞悶,腸鳴泄瀉。脾失健運,則氣血生化不足,肢體失於濡養,故四肢無力,形體消瘦,面色萎黃。治宜補益脾胃,兼以滲濕為法。方中以人蔘、白朮、茯苓益氣健脾滲濕為君。配伍山藥、蓮子肉助人蔘以健脾益氣,兼能止瀉;白扁豆、薏苡仁助白朮、茯苓以健脾滲濕,均為臣藥。佐以砂仁醒脾和胃,行氣化滯;桔梗宣肺利氣,以通調水道,又載藥上行,以益肺氣。炒甘草健脾和中,調和諸藥,為使。諸藥合用,補其中氣,滲其濕濁,行其氣滯,恢復脾胃受納與健運之職,則諸症自除。
本方是在四君子湯的基礎上加山藥、蓮子、白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而成。兩方均有益氣健脾之功,但四君子湯以補氣為主,為治脾胃氣的基本方;參苓白朮散兼有和胃滲濕作用,並有保肺之效,適用於脾胃氣虛夾濕之證,亦可用治肺損虛勞諸證,為培土生金法中的常用方劑。
《古今醫鑑》所載參苓白朮散,較本方多陳皮一味,適用於脾胃氣虛兼有濕阻氣滯證者。本方藥性平和,温而不燥,臨牀運用除脾胃氣虛症狀外,以泄瀉,舌苔白膩,脈虛緩為證治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