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脾胃陽虛證

鎖定
脾胃陽虛證,中醫病證名。是指因素體脾胃虛弱,或飲食不節,致脾陽不足,則寒自內生,胃失温養,脾失統攝所表現出來的胃痛隱隱,或便血,喜温喜按,舌淡苔白,脈虛弱或遲緩一類病證。本病證見於嘔吐、呃逆、胃痛、腹痛、反胃、泄瀉、飲證。病位在脾胃,病理屬性為虛證,寒證。
中醫病名
脾胃陽虛證
常見病因
脾胃素虛,或憂思勞倦太過,或病後虛弱,亦或飲食不節

脾胃陽虛證病因

脾胃素虛,或憂思勞倦太過,或病後虛弱,亦或飲食不節。

脾胃陽虛證病機

胃以降為順,脾胃陽虛,運化失常,不能和降,胃氣上逆,故見飲食稍多即吐,或呃聲低長無力,倦怠乏力;脾胃陽虛,水谷不歸正化,故見大便溏薄;舌質淡,脈濡弱為脾胃陽虛之象。

脾胃陽虛證辨證要點

飲食稍多即吐,呃聲低長無力,大便溏薄,舌質淡,脈濡弱。

脾胃陽虛證治法

補益脾胃,温中散寒。

脾胃陽虛證常用中藥

人蔘、白朮、乾薑、甘草。

脾胃陽虛證常用腧穴

內關、足三里、中脘、脾俞、胃俞等。

脾胃陽虛證針灸療法

1.針刺內關、中脘、足三里,用補法,或艾灸中脘、神闕、足三里,治虛寒胃痛、腹痛。
2.體虛呃逆不止者,灸膈俞、足三里,或指壓雙側翳風穴,或膻中穴(兩乳之間,胸骨中線上,於第四肋間隙)拔火罐。
3.脾胃虛寒性嘔吐宜灸隱白、脾俞。

脾胃陽虛證常見病證

脾胃陽虛證脾胃陽虛證 嘔吐

臨牀表現:飲食稍多即吐,時作時止,面色晄白,倦怠乏力,喜暖惡寒,四肢不温,口乾而不欲飲,大便溏薄,舌質淡,脈濡弱。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常用方劑:理中湯加減。
常用方藥:人蔘、白朮、炙甘草、乾薑。

脾胃陽虛證脾胃陽虛證 呃逆

臨牀表現:呃聲低長無力,氣不得續,泛吐清水,脘腹不舒,喜温喜按,面色晄白,手足不温,食少乏力,大便溏薄,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
治法:温補脾胃止呃。
常用方劑:理中丸加減。
常用方藥:人蔘、白朮、炙甘草、乾薑。

脾胃陽虛證預防調護

1.起居有常,生活有節,避免風寒暑濕外邪侵襲。
2.保持心情舒暢,避免精神刺激。
3.飲食方面也應注意調理。脾胃素虛者,飲食不宜過多,同時勿食生冷瓜果等,禁服寒涼藥物。若胃中有熱者,忌食肥甘厚膩、辛辣香燥、醇酒等物品,禁服温燥藥物,戒煙。

脾胃陽虛證轉歸

病程較長,病勢較緩。
[1-3] 
參考資料
  • 1.    向宗暄.《中醫錯雜病證論治》:學苑出版社,2014年1月
  • 2.    常克.《中醫病證治驗條辨》:人民衞生出版社,2009年12月
  • 3.    張再良.《金匱要略病證與方劑研究》:科學出版社 ,2014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