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脱離理論

鎖定
脱離理論是在老年社會工作中引起爭論最多的理論。這一理論認為,人的能力會不可避免地隨年齡的增長而下降,老年人因活動力的下降和生活中角色的喪失,希望擺脱要求他們具有生產能力和競爭能力的社會期待,願意扮演比較次要的社會角色,自願地脱離社會。
中文名
脱離理論
外文名
Disengagement theory
應用學科
心理學

目錄

脱離理論定義

脱離理論是早期較有影響的老年學理論,它把脱離看成年老化的過程。該理論認為,身體機能的衰退及意識到死亡的臨近,會導致社會角色(工作者、配偶、父母)的一種逐漸的、無可避免的退縮,而社會也會停止向老年人提供有用的角色,所以脱離是交互性的。老年人的精力會下降,生活節奏減慢;他們對外部世界的興趣減弱,更關注內心;他們更少去參與社會活動,而社會標準和人們對年老化的期望也使社會遠離老年人。 [1] 
然而脱離未必是壞事,它可以讓老人有更多的時間思考自己的生活,它伴隨着反省及情緒的寧靜。從某種意義上説,脱離是一種解放。

脱離理論評價

儘管社會撤離理論不乏其合理之處,但其理論前提(假設所有老年人都願脱離社會)是不成立的,也是被社會工作所背離的,理由如下:
(1)隨着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醫療條件的普遍改善,老年人預期壽命延長,他們在離開工作崗位後還可生活20-30年。因此,如何保持其退休後的活動已成為各國老年社會工作者正在思考的問題。
(2)無法證明老年人退出有用的社會角色必定對社會有利。事實上,由於每個人在社會結構中所處地位的不同,每個人脱離社會的程度是不一樣的。一些人80歲仍擔任國家要職,而一些人55歲就只能提前退休。在科、教、文、衞行業,許多60歲以上的老年人,在社會生活中發揮着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
(3)社會撤離理論忽視了個性在一個人適應衰老過程中所起的作用。許多老年人一生中都願意保持一種活動水平較高的生活方式,這與他們的生活滿意度直接相關。世界範圍內出現了越來越多的老年志願工作者,對這一現象作了最好的詮釋。實際的社會工作也已證明,那些與人交往頻繁、積極參與社會生活的老年人比那些獨處的老人更傾向於身心健康。
參考資料
  • 1.    雷靂.發展心理學(第二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