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脰,是一個漢語文字,讀作脰(dòu)。結構左右,釋義:脖子、頸。 [1] 
中文名
拼    音
dòu
部    首
五    筆
EGKU
倉    頡
BMRT
鄭    碼
QAJU
筆    順
撇折橫橫橫豎折橫捺撇橫
四角號碼
71218
注音
ㄉㄡˋ
總筆畫
4+7
結    構
左右
釋    義
脖子、頸

現代釋義

基本字義
脰dòu(ㄉㄡˋ)
⒈ 脖子、頸。
基本詞義
◎ 脰 dòu
〈名〉
1.(形聲。從肉,豆聲。本義:脖子)
2.同本義 [neck]。又如:脰鳴(用頸項鳴叫)
3.“脰”假借為“頭”,頭顱 [head]
出自有賢士大夫發五十金,買五人之脰而函之。——明·張溥五人墓碑記
蛤蚧脰能鳴,蟾蜍眉有毒。——清·趙翼《嶺南物產圖》
4.咽喉 [throat]
咽,咽物也,…青、徐謂之脰,物投其中,受而下之也。——《釋名·釋形體》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
脰【未集下】【肉部】 康熙筆畫:13畫,部外筆畫:7畫
唐韻】徒𠋫切【集韻】【韻會】【正韻】大透切,𠀤音豆。【説文】項也。【玉篇】頸也。【博雅】脰,項也。【左傳·襄十八年】兩矢夾脰。【注】脰,頸也。【史記·田單傳】自奮絕脰而死。【注】脰,頸。齊語也。
又脰鳴。【周禮·冬官考工記·梓人】以脰鳴者。【注】脰鳴,鼃黽屬。
又鳥名。【爾雅·釋鳥】燕白脰烏。【疏】白項而羣飛者謂之燕烏。燕烏,白脰烏也。
又【博雅】脰,錯也。【又】饌也。
又【韻補】叶音覩。【柳宗元·牛賦】牟肰而鳴,黃鍾滿脰。牴觸隆曦,日耕百畝。畝音姥 [3] 
又叶音渡。【揚雄·羽獵賦】角搶題注,䠞竦讋怖。魂亡魄失,觸輻關脰。 [2] 
説文解字
脰【卷四】【肉部】
項也。從肉豆聲。徒候切
説文解字注
(脰)項也。頁部曰。項、頭後也。按頭後即後也。左傳曰。兩矢夾脰。公羊傳曰。宋萬搏閔公。絕其脰。注。脰、頸也。齊人語。士虞禮。膚祭三。取左膉上。注。膉、脰肉也。古文曰左股上。此字從肉。非從殳矛之殳聲。鄭意謂股者髀也。禮經多言髀不升。則取諸左股為膚祭。非也。尋古文用字之例。假股為膉正與假脾為髀、假肫膞為腨、假胳為骼、假頭為脰皆以異物同音相假借。股與膉當是同音。葢從肉役省聲。如坄疫豛皆從役省聲之比。役與益同部。此股非股肱字。注當雲此字從肉從役省聲。非從殳矛之殳聲。今本脱誤不完。據賈疏雲。鄭以殳與股不是形聲之類。其理未審。賈實錯解。而可證有非字。今本又奪非字。則更不可通矣。從肉。豆聲。徒切。四部 [4] 

音韻方言

國際音標 tou˥˧ 日語讀音 UNAJI韓語羅馬 TWU現代韓語 두
客家話 [海陸腔] teu6 [客英字典] teu5 [台灣四縣腔] teu5 [梅縣腔] teu5 [客語拼音字彙] teu4粵語 dau6潮州話 dau7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