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脈(拼音:mài、mò)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此字最早形體為《説文解字》所收籀文 [2]  。“脈”字由表示水流的“永”和表示人體的“月(肉)”構成,本義指人體中的血管,字由本義引申指“脈搏”的簡稱,如:號脈;又指像血管連貫分佈而成系統。以上義讀mài。“脈”又讀mò,用於“脈脈”,形容眼神表達愛慕的情意。
中文名
拼    音
mài、mò
部    首
五    筆
EYNI [12] 
倉    頡
BINE [12] 
鄭    碼
QSK [12] 
筆    順
①撇②橫折鈎③橫④橫⑤點⑥橫折鈎⑦橫撇⑧撇⑨捺
字    級
一級(1597) [1] 
平水韻
入聲十一陌 [3] 
筆畫數
4+5
統一碼
8109 [12] 
四角碼
7329₂
異    體
脈*、衇*、䘑*(其他見擴展圖冊)
造字法
會意字
結    構
合體字,左右結構
注音字母
ㄇㄞˋ、ㄇㄛˋ

字源解説

字形演變流程圖 字形演變流程圖 [2]
現發現的最早的“脈”字是在《説文解字》的籀文中,隸定後寫作“衇”(圖1),這是個左右結構的形聲字兼會意字。左邊是“𠂢”(“”的初文),右邊是“”。甲骨文的“𠂢”字與“”字同形,是“永”字的反寫。這一字形有游泳、水流和盪漾三種含義,它也表示水流的分支。而人體內的血管如同河流中許多支流,所以“衇”字用“𠂢”字作聲符並會意。這兩個字形組合在一起,指“人體中的血管”。後來這個字出現了較多異體。《説文》小篆(圖2)將“𠂢”與“血”兩個部件對調,隸定後寫作“𧖴”。還有一種字形,將“𠂢”反寫作“永”,左部為“血”,隸變後的楷書寫作“䘑”。《説文》或體(圖3)左邊寫作“月(肉)”旁,表示跟人的肌體血肉有關。右邊是“𠂢”字,隸定後寫作“脈(脈)”。後來將“𠂢”反寫作“永”,寫作“脈”。漢字簡化時“脈(脈)”“衇”“𧖴”“䘑”均作為異體字被淘汰。“脈”成為楷書的規範字。 [2]  [4] 

詳細解釋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mài
名詞
血管。
arteries;vein
素問·脈要精微論》:夫脈者,血之府也。
脈搏,動脈有規律跳動的現象。
pulse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臣意切其脈,得肝氣。
把脈;按脈;脈象;切脈
像血脈那樣連貫而自成系統的事物。
vein;system
周密《癸辛雜識別集·襄陽始末》:古今所恃以立國於天地間者,獨有此一脈,言脈猶活,國脈其有瘳乎?
山脈;礦脈經脈;一脈相承
植物葉子、昆蟲翅膀上像血管的組織。
vein

葉脈;翅脈
〈文言〉指地下水。

《周禮·天官·瘍醫》:以鹹養脈。

動詞
〈文言〉按脈診病。
feel sb's pulse
《後漢書·方術傳下·華佗》:佗脈之,曰:“府君胃中有蟲,欲成內疽,腥物所為也。”

動詞
〈文言〉審觀;察視。也作“

戰國策·魏策一》:前脈地形之險阻,決利害之備。

〈文言〉用同“默”。視而不語。

捧花生《畫舫餘談》:一遇斂錢之時,則互相退縮,脈不作聲。

-
【脈脈】(mòmò)眼神或行動深含感情的樣子。

《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以上參考資料 [5-7] 

古籍訓釋

説文解字

【卷十一】【𠂢部】莫獲切(mài)
(脈)血理分衺(邪)行體者。從𠂢從血。
脈,𧖴或從肉。
衇,籀文。
【註釋】①衺行:徐灝《説文段注箋》:“衺猶分也。裂行體中,謂血流籌於(於)體中也。”按:“衺行體”是“分理”的後置定語。“者”是定語後置的標誌。 [8] 

説文解字注

“血理分衺行體中者”注:理分猶分理。序曰:見鳥獸蹏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衺行體中,而大候在寸口,人手卻十分動脈為寸口也。
“從𠂢,從血”注:會意。不入血部者,重𠂢也,𠂢亦聲。莫獲切。十六部。
“衇,籀文”注:左血左𠂢。 [9] 

廣韻

莫獲切,入麥明 ‖派聲錫部(mài)
𧖴,《説文》曰:“血理之分衺行體者。”又作脈。經典亦作脈。《周禮》曰:“以鹹養脈。”《釋名》曰:“脈,幕也。幕絡一體也。”
【校釋】衺:原作“衷”,據元泰定本、四庫全書原本及《説文》改。《説文》無“之”字。 [10] 

康熙字典

【未集下】【肉部】 脈;部外筆畫:6
《正字通》:俗脈字。《韻會》:毛氏曰:字從月從。今從永者,誤也。永,古詠字。反永為。音普拜切,水之邪流也。從,取邪流義,不當從永。但相承已久,不敢廢也。
【未集下】【肉部】 脈;部外筆畫:6
集韻》莫獲切。《正韻》莫白切,音麥。《説文》:血理分衺行體者。《玉篇》:血理也。《正字通》:五臟六府之氣分流四支也。《釋名》:脈,幕也,幕絡一體也。《左傳·僖十五年》:慶鄭曰:張脈僨興。注:血脈必周身而作。《史記·樂書》:音樂者,所以動湯血脈,流通精神。《前漢·藝文志》:醫經者,原人血脈,經落,骨髓陰陽表裏。
又地脈。《周禮·天官·瘍醫》:以鹹養脈。注:鹹,水味。水之流行地中,似脈。 [11]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書影
《廣韻》書影 《廣韻》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12]

書寫提示

❶“月”窄“永”寬,頂部“月”低,底部“永”低。❷“月”,兩短橫分寫橫中線上下。❸“永",㇆從豎中線起筆;左側㇇從橫中線起筆,撇尖輕抵“月”下側;右側撇在右上格,捺在右下格,兩筆在橫中線與㇆相接。 [13] 

書法欣賞

(以上參考資料 [14]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韻系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入聲

開口呼
次濁
莫獲切
mæk
集韻
入聲
開口呼
次濁
莫獲切
mɐk
禮部韻略

入聲






莫獲切

增韻

入聲






莫獲切

中原音韻

入聲作去聲
皆來




次濁

mai
中州音韻

入聲作去聲
皆來






葉賣

洪武正韻

入聲


次濁
莫白切
mək/miək/
muək/myə
分韻撮要

第十五登等凳德
陽入







(參考資料:漢典 [10]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王力系統
m
ek


riek


riek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m
æk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m
æk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m
æk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m
ɛk
隋唐
擬音/陳新雄系統
m
æk
(參考資料:漢典 [10]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mo
51
去聲
文讀
mai
51
去聲
白讀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mei
21
去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mei
21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13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me
21
陽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mɐʔ
4
入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mɔʔ
4
入聲

晉語
太原
mieʔ
2
陰入

吳語
蘇州
mɒʔ
23
陽入

吳語
温州
ma
212
陽入

湘語
長沙
24
入聲

湘語
雙峯
me
35
陰去
文讀
mæ̃
35
陰去
白讀
贛語
南昌
mɛt
5
陰入

客家話
梅縣
mak
1
陰入

粵語
廣州
mɐk
2
陽入

粵語
陽江
mɐk
54
上陽入

閩語(閩南片)
廈門
bɪk
5
陽入
文讀
beʔ
5
陽入
白讀
mẽʔ
5
陽入
白讀
閩語(閩南片)
潮州
mẽʔ
4
陽入

閩語(閩東片)
福州
meiʔ
4
陽入
文讀
maʔ
4
陽入
白讀
閩語(閩北片)
建甌
42
陽入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5]  、漢典 [10]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2-09]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1019
  • 3.    [清]阮元.經籍籑詁[M].北京:中華書局,1982.04:9439
  • 4.    顏煦之 編著.一字一世界 LMNOPQ[M].北京:台海出版社,2015.01:10
  • 5.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2213
  • 6.    羅竹風 主編.漢語大詞典 第6卷 [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1245
  • 7.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868;917
  • 8.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609
  • 9.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説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0:2277-2278
  • 10.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18]
  • 1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948
  • 12.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21]
  • 1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1.11:226
  • 14.    書法欣賞  .漢典[引用日期2019-02-09]
  • 15.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 第2版[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145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