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能源與動力工程

鎖定
能源與動力工程(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是一門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屬於能源動力類專業,基本修業年限為四年,授予工學學士學位。 [7] 
能源動力工程專業主要研究如何把大自然存在的如太陽能風能化石燃料水能生物質能等各種能源有效轉換成工業上和社會生活需要的電能、機械能等能量,同時如何減少對環境的污染; [4]  旨在培養具備從事能源、動力、環保等領域的科學研究、技術開發、設計製造、運行控制、教學、管理等工作,富有社會責任感,具有國際視野、創新創業精神、工程實踐能力和競爭意識的高素質專門人才。 [3] 
中文名
能源與動力工程
外文名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專業代碼
080501
授予學位
工學學士
修業年限
四年
專業類別
能源動力類
專業層次
本科
學科門類
工科

能源與動力工程設置背景

能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動力是維繫現代工業運行的基本條件,節能環保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可靠保障。能源動力領域及相關的工業部門是關係國家繁榮發展、人民生活改善、社會長治久安的國際前沿科技領域和國民經濟支柱產業;能源動力領域的人才培養對推動中國能源供給革命、能源消費革命和能源技術革命具有重要意義。
隨着社會進步和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能源動力類專業的傳統內涵正在不斷拓展和延伸,與環境科學、材料科學、生物科學、化學科學、信息科學、經濟與管理科學等學科不斷交叉與融合。對能源轉化利用規律探索的不斷深化,在拓寬和突破傳統專業界限的同時,持續促進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術的產生和應用,這對能源動力類專業教育知識體系的構建及專業人才的培養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能源與動力工程發展歷程

20世紀50年代,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初步形成,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中包括鍋爐、電廠熱能、內燃機、渦輪機、風機、壓縮機、製冷、低温、供熱通風與空調工程、冷凍與冷藏、水能動力工程、水電站動力裝置、水電站動力設備、水能動力及其自動化、機電排灌工程、水能動力與提水工程以及工程熱物理等幾十個小專業,形成了以工業產品生產引導高等學校人才培養目標的基本格局。
1993年7月,國家教委頒佈《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將幾十個小專業壓縮為9個專業,即熱能工程、熱能工程與動力機械、熱力發動機、製冷及低温工程、流體機械與流體工程、水利水電動力工程、工程熱物理、能源工程、冷凍與冷藏。
1998年,教育部頒佈新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將以上9個專業合併,設置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 [10] 
2012年9月,教育部將新的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代碼080501)專業取代舊的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代碼0080501)、能源工程及自動化(專業代碼080505S)、能源動力系統及自動化(專業代碼080506S)和能源與資源工程(部分)(專業代碼080110S)四個專業。 [6] 
2020年2月21日,教育部頒佈《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20年版)》,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為工學門類專業,專業代碼為080501,屬於能源動力類專業,授予工學學士學位,學制為四年。 [7] 

能源與動力工程培養目標

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培養具備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學科寬厚基礎理論,系統掌握能源(包括新能源)高效潔淨轉化與利用、能源動力裝備與系統、能源與環境系統工程等方面專業知識,能從事能源、動力、環保等領域的科學研究、技術開發、設計製造、運行控制、教學、管理等工作,富有社會責任感,具有國際視野、創新創業精神、工程實踐能力和競爭意識的高素質專門人才。 [3] 

能源與動力工程培養規格

  • 學制
4年。
  • 授予學位
工學學士。
  • 參考總學時或學分
參考總學分為140~180學分,各高校可根據具體情況做適當調整。
  • 人才培養基本要求
1.思想政治和德育方面:按照教育部統一要求執行。
2.業務方面
(1)掌握專業所需的數學、物理學、化學等基礎學科及工程力學、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電氣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環境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相關學科的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
(2)掌握能源系統中的熱力學、流體力學、傳熱學、燃燒學、能源轉換與利用、污染物排放與控制等方面的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掌握能源動力系統與裝備設計製造、運行控制、故障診斷、可靠性分析等方面的基本原理和專業知識。
(3)具備運用計算機與現代信息技術獲取和處理最新科學技術信息、瞭解專業前沿發展現狀及趨勢的能力;具備運用計算機進行輔助設計、數值計算及工程分析的能力。
(4)具有安全意識、環保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理念;具備考慮經濟、環境、社會、倫理等制約因素進行工程設計、運行控制、工程實踐與管理的能力。
(5)具有良好的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素養、較強的社會責任感、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學術道德。
(6)至少掌握1門外語,具有一定的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流與合作能力。
(7)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學習生活習慣,具備不斷學習和適應發展的終身學習能力。
3.體育方面:按照教育部統一要求執行。 [3] 

能源與動力工程課程體系

能源與動力工程總體框架

  • 課程體系構建原則
課程體系是實現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有效達成的可靠保證,是學校辦學特色的集中體現。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應參照以下原則。
1.適應基於通識教育基礎的寬口徑專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堅持科學教育、工程教育與人文教育相結合,實現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綜合目標。
2.滿足國家和地區、行業經濟建設的人才需求,適應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的需要。結合學校的基本定位、培養層次和辦學特色,形成多樣化的人才培養和質量評估體系。
3.有利於因材施教,分層次教學,給學生提供在更大空間範圍內選擇學習內容和構建自身知識結構的條件與機會,為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式學習創造條件和空間。
4.體現以能力培養為核心的實踐育人理念,構建與理論教學有機結合的實踐教學體系,強化實踐教學,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創業意識。
5.適應人才培養的國際化趨勢,建立與國際認證接軌的課程體系,為學生創造瞭解、掌握多元文化的機會,拓寬學生的國際視野,提高其跨文化交流、合作與競爭的能力。 [3] 
  • 人才培養多樣化建議
1.能源動力類是一個綜合性強、涉及面廣、與國民經濟密切相關的專業類,社會發展與科技進步對專業人才有着不同層次和類型的需求。鼓勵各高校根據自身的辦學條件和專業特色準確定位人才培養類型,並選擇與之相適應的人才培養模式。以研究型人才培養為主的高校,學分分配應適當向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傾斜,實踐教育環節要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主的高校,學分分配應適當向傳授專門應用技術的專業課程傾斜,實踐教育環節應注重學生對所學專業知識綜合應用能力的培養。
2.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為寬口徑大類專業,囊括了專業合併之前的鍋爐、渦輪機、電廠熱能、風機、壓縮機、製冷、低温、內燃機、工程熱物理、水力機械、冶金爐、工業熱工等十餘個專業。雖然市場經濟的發展及人才的加速流動要求學生具有較寬的知識面、較強的適應性,但受中國企業培訓制度仍不完善的影響,能源動力行業大部分企業對人才專門化要求還十分強烈,具有鮮明工程教育背景、能迅速進入專業領域的人才仍大受歡迎。因此,鼓勵各高校就如何解決寬口徑大類專業培養方式與中國能源動力類骨幹企業對人才專門化要求強烈的矛盾進行探索和實踐,鼓勵各高校根據自己的辦學歷史、行業背景,在寬基礎的前提下有側重地進行人才培養,以適應能源動力領域不同行業對專門人才的需求。
3.能源動力領域的發展除了具有明顯的多學科交叉與融合趨勢,也呈現出多領域滲透與綜合的鮮明特徵。因此,專業人才的培養不應侷限於傳統的專業領域,應着眼於能源、社會、經濟、環境的協調發展,將專業置於更大的系統中進行前瞻性的規劃。鼓勵各高校在進行傳統專業建設的同時,重視領域交叉融合的綜合專業(如能源規劃、能源經濟、能源管理、能源環境)的培育和發展;鼓勵各高校在進行課程設置時重視交叉學科知識的傳授和學生專業視野的拓展。 [3] 

能源與動力工程理論課程

  • 通識類知識
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社會科學、數學和自然科學、經濟管理、外語、計算機信息技術、體育、社會實踐訓練、創新創業實訓等。除國家規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外,各高校應根據自身辦學定位、專業特色,在符合教育部相關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制定的基本要求的基礎上,選擇本部分知識內容的覆蓋面和深度。
  • 學科基礎知識
學科基礎知識是專業知識學習的基礎,應體現專業類知識體系的共性。各高校應根據自身專業特點對本部分知識有所側重。
學科基礎知識應覆蓋以下內容:力學、機械、工程材料、電工電子、測控技術、計算機語言及程序設計、熱流科學等。
在講授相應專業基本知識領域和專業方向知識的同時,必須講授相關的專業發展歷史和現狀。
  • 專業知識
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知識應包括:能源高效潔淨轉化與利用原理與技術,能源動力機械與裝置原理、結構與設計,能源動力系統與設備運行,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存儲與利用,能源領域的環境保護與污染物防治等。各專業應根據自身特點進行調整。 [3] 
  • 核心課程體系示例(括號內數字為建議學時數)
示例(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
理論力學(48)、材料力學(48)、工程製圖(48)、機械設計基礎(64)、工程材料基礎(48)、電工電子技術(80)、電工電子技術實驗(32)、自動控制原理(48)、能源動力測試技術(48)、計算機程序設計(48)、工程熱力學(56)、傳熱學(56)、流體力學(56)、燃燒學(48)、熱與流體課程實驗(48)、模塊課程【例如熱模塊:鍋爐原理(48)、汽輪機原理(48)、熱力發電廠(48)】。

能源與動力工程實踐教學

包括課程實驗、金工實習、認知實習、生產實習、課程設計、科研訓練、畢業設計(論文)等。 [3] 

能源與動力工程教學條件

能源與動力工程教師隊伍

  • 數量和結構要求
專任教師數量和結構滿足專業教學需要,生師比應不高於20:1。
新開辦專業專任教師應不少於10人。
專任教師中具有碩士、博士學位的比例不低於80%。
專任教師中具有高級職稱的比例不低於40%。 [3] 
  • 教師背景和水平要求
承擔專業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教學的專任教師應具有相關專業教育背景,具有5年以上教齡的專業教師比例應不低於60%,具有工程經歷的專業教師(含企業或行業專家兼職教師)比例應不低於10%。教師隊伍中應有一定數量的教師具有海外留學、進修經歷或跨文化跨學科教育背景。
教師應具備高尚的師德、強烈的責任感和事業心;應系統掌握相關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專業基礎知識清晰瞭解學科前沿和行業發展趨勢;應積極參加科學研究,並將學科前沿知識和科研成果融入教學實踐中;應掌握教育教學基本原理,不斷更新教育理念,自覺運用教育理論指導教學實踐;應掌握和熟練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具備較高水平的教學設計、教學實施和教學效果評價能力。 [3] 
  • 發展環境
各高校應為教師提供良好的工作條件,以及使教師主動承擔教學任務、積極參加教學研究、教學改革的政策和制度保障;重視學科建設,為教師從事科學研究和工程實踐創造良好的氛圍;有合理可行的師資隊伍建設規劃和青年教師培養計劃,為教師進修、交流和發展提供支持。 [3] 

能源與動力工程設備資源

  • 教學設施
1.各高校應提供在數量、功能上滿足課堂教學需要的教室和相關教學設備,滿足實驗教學的實驗室及數量充足、性能優良的實驗設備和儀器,並有良好的管理、維護和更新機制。
2.應具備保證學生課內外學習的相關軟硬件條件。
3.應有與企業合作共建的、相對穩定的實習或實訓基地,為學生提供參與工程實踐的便利條件。
4.應開放與專業相關的國家級、省部級重點實驗室等科研基地,為學生提供創新能力培養的實踐平台。
  • 信息資源
1.各高校應具備滿足專業教學所必需的網絡條件以及圖書、期刊和音像資料等,應有一定數量的中國國內外交流資料及有保留價值的圖紙、資料和文件,滿足學生學習以及教師日常教學所需,資源應管理規範、更新及時、共享程度高。
2.各高校應提供滿足專業教學需要的中文和外文電子資源數據庫,滿足師生開展文獻檢索、科技查新、代檢代查、館際互借、文獻傳遞等的需求,應建設專門的教學信息資源平台和數字化教育資源。 [3] 

能源與動力工程教學經費

教學經費投入應滿足人才培養基本需要,與學校所在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水平相適應,並隨着教育事業經費的增加而穩步增加。
已建專業每年正常的教學經費應包含師資培訓、課程與教材建設、實驗室維護更新、專業實踐、圖書資料、實習基地建設等經費;新建專業除上述經費外,還應保證一定數額的、不包括固定資產投資在內的專業開辦經費,並應有專項實驗室建設經費。

能源與動力工程質量保障

  • 教學過程質量監控機制要求
各高校應對主要教學環節(包括理論課程、實驗課程等)建立質量監控機制,使主要教學環節的實施過程處於有效監控狀態;各主要教學環節應有明確的質量要求;應建立對課程體系設置和主要教學環節教學質量的定期評價機制,評價時應重視學生與校內外專家的意見。
  • 畢業生跟蹤反饋機制要求
各高校應建立畢業生跟蹤反饋機制,及時掌握畢業生就業去向和就業質量、畢業生職業滿意度和工作成就感、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滿意度等;應採用科學的方法對畢業生跟蹤反饋信息進行統計分析,並形成分析報告,作為改進質量的主要依據。
  • 專業的持續改進機制要求
各高校應建立持續改進機制,針對教學質量存在的問題和薄弱環節,採取有效的糾正與預防措施,進行持續改進,不斷提升教學質量。 [3] 

能源與動力工程培養模式

  • 地方高校人才培養
一、心理素質教育與專業引導
對於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的學生來説,除要注重其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外,還要注重其心理素質的培養。從地方高校來看,自信心是影響心理素質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很多學生直到大一下學期還對地方高校存在這樣或那樣的看法,這些學生在情感的傾向性、思維的獨立性、意志的堅定性三個方面的表現得不盡如人意,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們的知識消化和能力培養。另外,消極被動的學習是工程專業學生的另一個突出問題,具體表現為對新的技術與工程問題的興趣不足,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的積極性不高。
學生的心理輔導是工程人才培養工作的重要環節。對於在學生中出現的新現象,如學生對手機和網絡的迷戀、集體意識淡漠等管理者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在學生管理中開展了三個層次的工作:引導、激發和激勵。通過點對點的幫助,引導學生消除自卑等負面情緒,讓其積極投身於心理素質訓練和集體活動中;通過專業講座、行業論壇等激發學生的專業興趣、專業渴望和專業責任感;通過多樣化的社會實踐活動激勵學生主動開展自我能力提升和社會服務。學生管理工作由輔導員、學業導師和科研導師三方共同開展:輔導員主要負責學生的日常事務與心理諮詢工作;學業導師擔當學業解惑人的角色,每個學業導師負責1個班的學生;科研導師則根據個人能力指導2~5名學生的科研創新工作。工程專業的學生尤其應當提倡適應性學習。適應是對外界環境做出的一種響應,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素質。能否迅速適應學習和發展環境是反映當代大學生成長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只有迅速適應外部環境,才能適時地調整個人的情緒與行為,制訂合理高效的學習和發展計劃,提升個人能力。調查表明,適應能力強的學生在知識學習、人際交往、社會實踐、團隊合作等各個方面表現自如,且主動意識明顯。更為重要的是,適應能力強的學生不但在校內表現良好,畢業後無論是參加工作還是繼續深造,都能夠迅速融入新的環境,很快找到發揮自身價值的切入點。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在學生入學後的一年內,通過專業介紹、工程實例解析、專業實驗室參觀、各類講座等方式,對學生進行專業教育,更為重要的是,通過每個學生的學業規劃書,分析各個學生的特點與對教學工作的意見,可以使學生在適應環境的前提下提高學習效率,同時為學生個人能力的提升進行設計。
二、人才培養的特色
地方高校的人才培養要有自己的特色,並且人才培養的特色需要堅實的基礎和有效的手段進行支撐。特色並不是窄口徑、輕基礎,而是結合了社會需求和專業積累的一種提煉。這就需要每個專業制訂一份符合自己培養特色的人才培養方案,一份注重內涵與層次的培養方案。社會需求是專業特色是否成立的重要依據,以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為例,中國開設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的學校超過200所(包括民辦和獨立學院),而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近5年的一次就業率保持在97%以上,這與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定位和培養特色相關。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特色在於工程設計能力,這既是專業發展緊扣社會需求的表現,也是專業人才適應社會需求的反映。
三、分類培養
地方高校學生的考研比例上升,為研究型人才培養提供了儲備,但這也從給企業招收本科畢業生帶來了困難。隨着中國戰略轉型和工業技術進步的持續推進,很多企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很多企業及時把握市場信息,進行產品的更新換代或新產品的研發,這些都增加了對本科畢業生的需求。然而,考研人數的增加直接導致高校對企業的人力供給下降。在2013年以前,第7學期末為用單位到校招聘本科畢業生的高峯期;之後,這一高峯期逐漸提前,並且隨之出現的一個新的現象是企業直接與學校、學院或專業對接,直接以單個企業的名義到學校進行分散宣講,這反映了企業之間在聘本科生時出現的競爭。人才培養既要兼顧研究型人才的培養,也要充分考慮到社會對工程人才的需求。對學生的培養應該進行分類,並加強引導。以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為例,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將每年招收的學生的一半作為實施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對象,另一半劃入非卓越班進行培養。在大學一年級到二年級,對兩類學生實施動態管理,即卓越班的學生可以轉入非卓越班,而非卓越班的學生可以轉入卓越班。到大學三年級,卓越班的學生就開始到企業去實踐和鍛鍊,由企業的指導教師傳授工程知識,並對工程問題進行講解,重點加強學生的工程訓練。到大學四年級,則要求這部分學生全面掌握專業產品的設計和一般性工程問題的解決方法。在非卓越班的學生中,在不影響專業知識學習和專業能力培養的前提下,鼓勵有研究潛質的學生報考研究生。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通過3種途徑提高這一部分學生的研究能力:一是設立本科生助研崗位,讓承擔科研項目的教師指導本科生開展科研創新活動,並根據本科生的表現給予一定的助研津貼;二是通過預備生制度,選擇具有科研潛質的本科生在大學三年級進入指導教師的課題組,進行針對性學習及開展前期研究工作;三是設立創新性實驗,鼓勵這些學生以團隊合作的形式開展科研創新。
代表院校:江蘇大學 [9] 
  • “新農科”建設下人才培養
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應該突出因材施教。在本科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會安排一定難度的專業知識供大學生學習與思考,使之體會專業學習的緊迫感,不再是混混度日,使大學生真正明白、實際做到“知而有識,學而善用”。與此同時,專業教師根據每位大學生綜合成績表現,擇優選擇優秀的本科生提前接觸、參與教師的科研活動,培養本科生動手做實驗的主動性和能動性。這樣能夠培養本科生的科研興趣、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促進優秀本科生之間的良性競爭。目前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班實行“3+3”培養模式,將傳統的本科四年課程學習集中安排在前三年內學習,大學四年級通過導師的引導和前階段掌握的實驗基礎,開展研究生階段的專業學習,激發拔尖創新人才的學習能力。同時,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班實行小班授課,採用“雙師”制度和“引導式”為主的互動教學方式。例如,在工程熱力學、傳熱學授課的同時,結合生物質能源創新團隊提出的光合生物制氫熱效應理論,引導大學生進行光合生物制氫過程微生物代謝熱測試與分析。在太陽能工程課程教學的同時,結合生物制氫光譜耦合理論,引導大學生設計太陽光高效聚集與傳輸系統,以提高生物制氫的光能效率。教學將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有機結合,圍繞研究方向和學科前沿進行熱工綜合設計,將最新研究成果融入課堂教學實踐中,着力培養大學生科研創新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例如,結合河南農業大學開發的10立方米厭氧-光合聯合制氫中試裝置,引導大學生逐步具備太陽能、生物質能和氫能相結合的可再生能源工程系統研究和集成開發的實踐能力,使大學生掌握工程熱力學、傳熱學和流體力學等基礎課程理論,將生物質能工程、太陽能工程等專業課程知識應用於實際工程,進而提高大學生的綜合能力,實現一流人才的培養。
代表院校:河南農業大學 [8] 

能源與動力工程數據統計

截至2022年12月31日,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18000-20000人。 [4] 

能源與動力工程發展前景

能源與動力工程考研方向

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動力工程、熱能工程、工程熱物理。 [1] 

能源與動力工程就業方向

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畢業生面向電力、新能源汽車、機械製造、暖通、建築、船舶動力等行業,可在相關科研院所、學校、設計院、國有大中型企業以及政府機構從事能源、動力等方面的研究與設計、產品開發製造、能源管理、政策規劃等工作。 [2] 

能源與動力工程開設院校

地區
院校數量
院校名單
北京
11
清華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中國農業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華北電力大學(北京)
北京工業大學
北京建築大學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北京石油化工學院
——
天津
6
天津大學
天津商業大學
天津城建大學
天津理工大學
河北工業大學
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
河北
13
河北工程大學
河北農業大學
河北石油職業技術大學
華北電力大學(保定)
燕山大學
河北科技工程職業技術大學
華北理工大學
華北理工大學輕工學院
河北工業職業技術大學
河北科技大學
河北工程大學科信學院
滄州交通學院
河北建築工程學院
——
——
山西
5
山西大學
太原理工大學
山西能源學院
中北大學
山西工學院
——
內蒙古
2
內蒙古科技大學
內蒙古工業大學
——
遼寧
12
大連理工大學
東北大學
瀋陽化工大學
瀋陽工業大學
遼寧科技大學
大連海事大學
瀋陽航空航天大學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
大連海洋大學
瀋陽理工大學
遼寧石油化工大學
瀋陽工程學院
吉林
5
吉林大學
吉林化工學院
吉林建築科技學院
東北電力大學
長春工程學院
——
黑龍江
7
哈爾濱工業大學
東北石油大學
黑龍江工程學院
哈爾濱理工大學
佳木斯大學
哈爾濱商業大學
哈爾濱工程大學
——
——
上海
9
同濟大學
上海理工大學
上海應用技術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
上海海事大學
上海海洋大學
華東理工大學
上海電力大學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
江蘇
21
蘇州大學
常州大學
南京工程學院
東南大學
河海大學
中國礦業大學徐海學院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南京林業大學
南京工業大學浦江學院
南京理工大學
江蘇大學
南京師範大學中北學院
江蘇科技大學
鹽城工學院
蘇州城市學院
中國礦業大學
南京師範大學
江蘇大學京江學院
南京工業大學
揚州大學
江蘇科技大學蘇州理工學院
浙江
3
浙江理工大學
浙江海洋大學
中國計量大學
安徽
5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安徽工業大學
皖江工學院
合肥工業大學
安徽建築大學
——
福建
1
集美大學
——
——
江西
10
南昌大學
江西科技學院
南昌工學院
華東交通大學
南昌工程學院
景德鎮藝術職業大學
江西理工大學
新餘學院
南昌理工學院
景德鎮陶瓷大學
——
——
山東
18
山東大學
齊魯工業大學
山東交通學院
山東科技大學
山東理工大學
煙台南山學院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德州學院
山東華宇工學院
青島科技大學
魯東大學
青島工學院
青島理工大學
青島大學
濰坊理工學院
山東建築大學
煙台大學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
河南
12
華北水利水電大學
河南科技大學
河南城建學院
鄭州大學
中原工學院
黃河交通學院
河南理工大學
河南農業大學
商丘工學院
鄭州輕工業大學
河南牧業經濟學院
鄭州工商學院
湖北
9
武漢大學
武漢工程大學
湖北汽車工業學院
華中科技大學
武漢理工大學
三峽大學
武漢科技大學
華中農業大學
文華學院
湖南
10
湘潭大學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
長沙理工大學城南學院
湖南大學
邵陽學院
湖南交通工程學院
中南大學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
南華大學
長沙理工大學
——
——
廣東
10
中山大學
仲愷農業工程學院
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
華南理工大學
廣東石油化工學院
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
廣東海洋大學
東莞理工學院
廣東工業大學
廣州航海學院
——
——
廣西
2
廣西大學
桂林航天工業學院
——
重慶
4
重慶大學
重慶科技學院
重慶理工大學
重慶交通大學
——
——
四川
6
四川大學
西華大學
四川農業大學
西南交通大學
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
成都理工大學工程技術學院
貴州
2
貴州大學
六盤水師範學院
——
雲南
3
昆明理工大學
雲南農業大學
滇西科技師範學院
西藏
2
西藏大學
西藏農牧學院
——
陝西
12
西安交通大學
陝西科技大學
榆林學院
西北工業大學
長安大學
西安航空學院
西安理工大學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西安交通大學城市學院
西安石油大學
陝西理工大學
西安科技大學高新學院
甘肅
5
蘭州理工大學
河西學院
蘭州信息科技學院
蘭州交通大學
蘭州博文科技學院
——
青海
1
青海大學
——
——
寧夏
3
寧夏理工學院
銀川能源學院
銀川科技學院
新疆
3
新疆大學
新疆工程學院
昌吉學院
參考資料來源:陽光高考,摘錄時間:2023年7月8日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