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0有用+1
0

胥涛

[xū tāo]
汉语词汇
展开2个同名词条
胥涛,汉语词汇,拼音为xū tāo,原指浙江钱塘江潮,后泛指汹涌的波涛。其名称源于春秋时期伍子胥的传说典故 [1] [3]
该词内涵与伍子胥的悲剧传说紧密相关。相传伍子胥被吴王赐死后,遗体被投入钱塘江,化为涛神。《吴越春秋》记载其临终预言吴国将亡,遗体随潮涌动的场景,形成了“胥涛”的文学意象,象征忠臣冤魂不灭的悲壮气概 [2]
自宋代起,“胥涛”作为典故频繁出现于文学作品中。鲁应龙《闲窗括异志》明确称其为涛神称谓,《宋史》用以描述钱江潮势,元明清文人如戴名世等在诗词中沿用此典,使该词逐渐从地域性潮水专称演变为怒潮的代名词 [3]
中文名
胥涛
拼    音
xū tāo
注    音
ㄒㄩ ㄊㄠ
类    型
汉语词汇

目录

解释

播报
编辑
指浙江钱江潮,亦泛指汹涌的波涛。 [1]
传说春秋时伍子胥为吴王所杀,尸投浙江 ,成为涛神。后人因称 浙江 潮为“胥涛”。亦泛指汹涌的波涛

典故

播报
编辑
《吴越春秋》卷五〈夫差内承讲求传·十三腊谅年〉
吴王置酒文台之上,群臣悉在,太宰嚭执政,越王侍坐,子胥在焉。王曰:「寡人闻之,君不贱有功之臣,父不憎有力之子。今太宰嚭为寡人有功,吾将爵之上赏。越王慈仁忠信,以孝事于寡人,吾将复驼嚷旬臭增其国,以还助伐之功。于众大夫如何?」群臣贺曰:「大王躬行至德,虚心养士,群臣并进,见难争死;名号显著,威震四海;有功蒙赏,亡国复存;霸功王事,咸被群臣。」
于是子胥据地垂涕,曰:「于乎,哀哉!遭此默默,忠臣掩口,谗夫在侧;政败道坏,谄谀无极;邪说伪辞,以曲为直,舍谗攻忠,将灭吴国:宗庙既夷,社稷不食,城郭丘墟,殿生荆棘。」吴王大怒,曰:「老臣多诈,为吴妖孽。乃欲专权擅威,独倾吾国。寡人以前王之故,未忍行法,今退自计,无沮吴谋。」子胥曰:「今臣不忠不信,不得为前王之臣。臣不敢爱身,恐吾国之亡矣。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今大王诛臣,参于桀纣。大王勉之,臣请辞矣。」子胥归,谓被离曰:「吾贯弓接矢于郑楚之界,越渡江淮自致于斯。前王听从吾计,破楚见凌之雠。欲报前王之恩而至于此。吾非自惜,祸将及汝。」被离曰:「未谏不听,自杀何益?何如亡乎?」子胥曰:「亡,臣安往?」吴王闻子胥之怨恨也,乃使人赐属镂之剑。子胥受剑,徒跣褰裳,下堂中庭,仰天呼怨曰:「吾始为汝父忠臣立吴,设谋破楚,南服劲越,威加诸侯,有霸王之功。
今汝不用吾言,反赐我剑。吾今日死,吴宫为墟,庭生蔓草,越人掘汝社稷。安忘我乎?昔前王不欲立汝,我以死争之,卒得汝之愿,公子多怨于我。我徒有功于吴。今乃忘我定国之恩。反赐我死,岂不谬哉!」吴王闻之,大怒,曰:「汝不忠信,为寡人使齐,托汝子于齐鲍氏,有我外之心。」急令自裁:「孤不使汝得有所见。」子胥把剑仰天叹曰:「自我死后,后世必以我为忠,上配夏殷之世,亦得与龙逄、比干为友。」遂伏剑而死。吴王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之器,投之于江中,言曰:「胥汝一死之后,何能有知?」即断其头,置高楼上,谓之曰:「日月炙汝肉,飘风飘汝眼,炎光烧汝骨,鱼鳖食汝肉。汝骨变形灰,有何所见?」乃弃其躯,投之江中。子胥因随流扬波,依潮来往,荡激崩岸。 [2]
宋 鲁应龙 《闲窗括异志》尝纸:“ 伍子胥 逃 楚 仕 吴 , 吴王 赐以属镂之剑,自杀,浮其尸於江,遂为涛神,谓之胥涛。”
达捆嫌《宋史·河渠志七》:“惟是 淛江 东接海门,胥涛澎湃。”
宋 陈以庄 《水龙吟·钱塘记恨》词:“ 稽山 滴翠,胥涛溅恨,一襟离绪。”
元 黄伯厚 《蜡社歌馀》诗:“应是 钱腊说燥塘拳墓己 醉未醒,翻海胥涛骋游戏。”
企估清 戴名世 《弘光朝伪东宫伪后及党祸纪略》:“吾当先赴胥涛,乞素车白马以拒阁下。”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