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胡英

(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化學工程學家、物理化學家)

鎖定
胡英(1934年6月19日—2023年8月27日),男,出生於上海,籍貫湖北英山中國共產黨黨員 [1]  ,著名化學工程學家 [14]  、物理化學家、上海市教育功臣 [14] 中國科學院院士,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2-4] 
胡英於1950年畢業於上海中學 [1]  ;1953年,畢業於華東化工學院化工機械系。同年留校任教,歷任物理化學助理教授、講師、副教授、教授 [1]  ;1982年至1984年,前往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化學工程系訪問學者 [5]  ;1993年,胡英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3]  [6] 
胡英長期從事物理化學教學和分子熱力學研究 [2] 
2023年8月27日3時14分,因病醫治無效,在中山醫院(上海)逝世,享年89歲。 [14] 
中文名
胡英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上海
出生日期
1934年6月19日
逝世日期
2023年8月27日
畢業院校
華東理工大學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
《物理化學》
主要成就
199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性    別
籍    貫
湖北省英山縣

胡英人物經歷

1934年6月19日,胡英出生於上海,籍貫湖北英山
1950年,胡英畢業於上海中學 [1] 
1950年,胡英就讀於交通大學,院系調整後轉至華東化工學院機械系 [7] 
胡英圖冊
胡英圖冊(3張)
1953年,胡英畢業於華東化工學院(現華東理工大學化工機械系。同年留校任教,歷任物理化學助理教授、講師、副教授。曾任物理化學教研室主任,化學系主任 [1] 
195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4] 
1982年,胡英被聘為教授。
1982年至1984年,胡英前往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化學工程系訪問學者。 [5] 
1986年,胡英被聘為博士生導師。
1993年,胡英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3]  [6] 
2023年8月27日3時14分,因病醫治無效,在中山醫院(上海)逝世,享年89歲。 [14] 

胡英主要成就

胡英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胡英在氣體溶解度的分子熱力學、締合溶液的熱力學、電解質溶液的積分方程理論、高分子溶液和高聚電解質溶液的狀態方程、多分散系統的連續熱力學、常壓和高壓流體相平衡實驗測定以及流體混合物的計算機分子模擬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 [2] 
胡英從研究徑向分佈函數模型出發,構建了流體混合物的分子熱力學模型,進一步得到氣體溶解度的亨利常數模型;在締合系統的分子熱力學研究方面,他建立了一個締合流體混合物狀態方程的普遍化分子熱力學框架,可以應用於任意的締合模型和任意的物理相互作用模型,該普遍化框架可以廣泛應用於締合流體的熱力學性質和相平衡研究;他還採用紅外光譜和核磁共振方法,系統地測定了正構醇的二締和環狀四締的標準締合平衡常數,並將所得常數結合上述普遍化狀態方程框架,成功應用於純物質和混合物的汽液平衡;20世紀70年代末,他通過對温度、壓力和液相組成的測定,獲得完整汽液平衡數據,發展了一種新的直接法,可以有效地應用於二元系,之後又發展了曲面樣條函數間接法,可以順利地進行多元系的T、p、x對y的推算 [3] 
提出統計力學理論推導、計算機分子模擬和實驗測定相結合的現代分子熱力學研究方法,引領國內流體分子熱力學研究30餘年,為中國化工學科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上世紀80年代,突破傳統認識束縛,首次提出流體混合物的局部組成隨密度降低反而增強的思想,並構築了反映近程有序遠程無序的流體徑向分佈函數模型;針對含氫鍵的締合分子混合物系統,建立普遍化狀態方程,可應用於任意化學締合和物理作用的流體。90年代,系統開展高分子溶液和共混物的研究,開發了基於格子模型的高分子溶液相平衡分子模擬方法,建立了具有嚴格統計力學基礎、形式十分簡潔的高分子系統狀態方程和混合亥氏函數模型,可以準確計算高分子系統的pVT關係和各種複雜的相平衡;在多分散系統的連續熱力學研究中,建立了可用於任意分佈多分散系統相平衡計算的樣條函數導數法,構建了多分散系統的旋節線和臨界點判據。 [14] 
2000年以後,建立了能描述固液界面高分子分佈和界面性質的高分子密度泛函理論,首次提出將分子的電子雲結構和非均勻流體的密度分佈納入統一的密度泛函理論體系進行研究的思想。 [14] 
學術論著
據2020年3月華東理工大學官網顯示,胡英先後發表論文300餘篇,出版《流體的分子熱力學》《應用統計力學》《現代化工熱力學》《物理化學參考》等專著 [3]  [5] 
代表論文
(1) Hu Y, Azevedo E, Prausnitz, J M. 1983. The Molecular Basis for Local Compositions in Liquid Mixture Model, Fluid Phase Equilibria, 13: 351-360
(2) Hu Y, Lüdecke D, Prausnitz J M. 1984. Molecular Thermodynamics of Fluid Mixtures Containing Molecules Differing in Size and Potential Energy, Fluid Phase Equilibria, 17: 217-241
(3) Hu Y, Xu Y N, Prausnitz J M. 1985. Molecular Thermodynamics of gas solubility, Fluid Phase Equilibria, 23: 15-40
(4) Hu Y, Lambert S M, Soane D S, Prausnitz J M. 1991. Double-lattice model for binary polymer solutions, Macromolecules, 24(15): 4356-4363
(5) Hu Y, Ying X G, Wu D T, Prausnitz J M. 1993. Liquid-Liquid Equilibria for Solutions of Polydisperse Polymers. Continuous Thermodynamics for the Close-Packed Lattice Model, Macromolecules,26(25): 6817-6823
(6) Hu Y, Liu H L, Prausnitz J M. 1994. A model-free method for calculating vapor-liquid equilibria for multicomponent systems from total-pressure or boiling-point data, Fluid Phase Equilibria,95(1): 73-92
(7) Hu Y, Ying X G, Wu D T, Prausnitz J M. 1995. Continuous thermodynamics for polydisperse polymer solutions, Fluid Phase Equilibria,104(1): 229-252
(9) Hu Y, Liu H L, Prausnitz J M. 1996. Equation of state for fluids containing chainlike molecules, J. Chem. Phys., 104: 396-404
(10) Hu Y, Prausnitz J M. 1997. Stability theory for polydisperse fluid mixtures, Fluid Phase Equilibria, 130(1): 1-18
(11) Hu Y, Jiang J W, Liu H L, Prausnitz J M. 1997. Thermodynamic properties of aqueous solutions: non-symmetric sticky electrolytes with overlap between ions in the mean-spherical approximation, J. Chem. Phys., 106(7): 2718-2727
(12) Liu H L, Hu Y, Prausnitz J M. 1998. A molecular-thermodynamic model for polyelectrolyte solutions, J. Chem. Phys., 108(2): 780-784
(13) Chen T, Liu H L, Hu Y. 2000. Monte Carlo simulation of phase equilibria for random copolymers, Macromolecules, 33: 1904~1909
(14) Meng S H, Cai J, Liu H L, Hu Y. 2001. Fluids of hard-spheres with two sticky thin layers, liquid-liquid transition for pure substances, J. Chem. Phys., 115(2): 970-976
(15) Hu Y, Liu H L, Wang W C. 2002. Molecular thermodynamics concerning complex materials, Fluid Phase Equilibria, 194-197: 97-106
(16) Hu Y, Liu H L, 2006. Participation of molecular simul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lecular-thermodynamic models, Fluid Phase Equilibria, 241(1): 248-256 [5] 
  • 科技獎勵
獲獎時間
項目名稱
獎勵名稱
1988年
氣體溶解度的分子熱力學研究
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0年
締合系統的分子熱力學研究
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2年
通過温度壓力和液相組成的測定獲得完整汽液平衡數據的研究
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 [1] 
1998年 [14] 
高分子系統的分子熱力學
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1-2] 
2003年
多分散系統的連續熱力學
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6年

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獎
2010年

流體相平衡國際會議PPEPPD卓越成就獎 [1]  [4] 
2011年
複雜流體的分子熱力學
上海市自然科學一等獎 [14] 

胡英人才培養

  • 領域專家
首創性提出物理化學新框架;提出“少而精和博而通”的教學思想,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化學化工領域的專家 [14] 
  • 培養研究生
2000年,胡英指導博士生研究生薑建文獲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 教學獎勵
時間
獎勵項目
所獲獎勵及等級
1989年
深化物理化學課程改革提高教學質量
上海市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學成果優秀獎
1992年
《應用統計力學》
國家優秀科技圖書二等獎
1992年
《物理化學(第三版)》
第二屆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材全國優秀獎 [5] 
1997年
建設有工科特色的物理化學課程
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5] 
1998年
建設有工科特色的物理化學課程
上海市教學成果一等獎
2001年
教改項目“面向21世紀工科化學系列課程改革的研究實踐”
教育部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
2001年
面向21世紀工科化學系列課程改革的研究與實踐
上海市教學成果一等獎
2002年
《物理化學(第4版)》
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一等獎 [1] 
  • 教學榮譽
時間
榮譽表彰
授予單位
2008年9月
上海十大教育功臣稱號
1997年
寶鋼教育基金優秀教師特等獎 [5] 

  • 編寫教材
出版日期
名稱
作者
出版社
2016.10
《密度泛函理論》
胡英,劉洪來著
北京:科學出版社
2014.06
《物理化學 第6版 下》
胡英主編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4.05
《物理化學 第6版 上》
胡英主編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01
《物理化學 英文版》
胡英著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12
《物理化學 第5版》
胡英主編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08
《物理化學參考》
胡英主編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11
《物理化學 下冊、第4版》
胡英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11
《物理化學 中冊、第4版》
胡英主編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10
《物理化學 上冊、第4版》
胡英主編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04
《應用統計力學 流體物性的研究基礎》
胡英等編著
1983.04
《物理化學 中》
胡英等編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2.05
《高等學校教學參考書 流體的分子熱力學》
胡英
北京:高考教育出版社
1982.09
《物理化學 上第2版》
胡英等編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1979.04
《物理化學 下》
胡英等編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9.04
《物理化學 中》
胡英等編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9.03
《物理化學 上》
胡英等編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5] 
  • 教學成果
先後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2項、寶鋼優秀教師特等獎、上海市教學成果獎4項、國家級優秀教材獎2項、首屆全國教材建設先進個人等多項獎勵。 [14] 

胡英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授予單位
1985年
上海市勞動模範
上海市人民政府 [3] 
1986年
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
國家人事部 [1] 
1993年
中國科學院院士
1996年
孺子牛金球獎
香港栢寧頓(中國)教育基金會 [5] 
2008年
上海市教育功臣 [14] 

2021年
全國教材建設先進個人
教育部 [13] 

胡英先進事蹟

他科研報國,創新為先,為黨的教育事業和中國的化學化工學科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曾獲上海市教育功臣、上海市勞動模範、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獎、香港柏寧頓教育基金會孺子牛金球獎、寶鋼優秀教師特等獎等,被稱為中國物理化學的“排頭兵”。數十年來,胡英先生堅守本科教育第一線,潛心教學,悉心育人。他提出了“少而精和博而通”的教學思想,創造性地提出物理化學課程的全新框架,主編的《物理化學》一至六版教材、全英文教材及配套系列參考書,獲全國高校優秀教材一等獎、國家級優秀教材獎。作為一名教育家,他始終堅守教育初心,勇擔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化學化工領域的領軍人物。 [10] 

胡英社會任職

據2020年3月華東理工大學官網顯示,胡英先後兼任《化學學報》《化工學報》《Fluid Phase Equilibria》編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諮詢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委、中國化工學會副理事長、上海市化學化工學會副理事長、教育部工科化學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等職務 [1]  [3] 

胡英人物評價

胡英院士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教育家、科學家;他忠於教育事業,數十年如一日堅守在教學和科研工作第一線,為中國的化工高等教育和化工學科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 [5] 華東理工大學圖書館評)
胡英教書育人、嚴格要求青年教師又循循善誘、積極培養青年教師使青年教師健康成長 [9] (華東理工大學工會評)
胡英院士是中國化學工程和物理化學界的一代宗師,他把自己的智慧和畢生精力全部奉獻給中國化學化工高等教育事業,提出了一系列教育與教學改革的新思路,推動了全國面向21世紀的工科化學系列課程改革 [14]  。他一生熱愛祖國,忠誠於黨的教育事業,立德樹人、務實求真,展現了深厚的家國情懷和崇高的道德風尚,堪稱師者典範和學界楷模。他一生潛心育人、甘為人梯,是誨人不倦、桃李天下的大先生;他一生追求真理、治學嚴謹,是勇立潮頭、引領前沿的科學家;他一生貢獻學校、鞠躬盡瘁,是令人尊敬、功績卓著的教育家。 [14]  (胡英院士治喪工作小組評)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