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胡瑞爾豬籠草

鎖定
胡瑞爾豬籠草(Nepenthes hurrelliana) [1]  是婆羅洲特有的熱帶食蟲植物,分佈於沙巴西南部、沙撈越北部和文萊。它也被假定維奇豬籠草的個體、大豬籠草的個體或自然雜交種。它與大量生物共生,其中包括一種特別的金色蛙類
中文學名
胡瑞爾豬籠草
拉丁學名
Nepenthes hurrelliana Cheek & A.L. Lamb
二名法
Nepenthes hurrelliana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Magnoliophyta
雙子葉植物綱 Magnoliopsida
石竹目 Caryophyllales
豬籠草科 Nepenthaceae
豬籠草屬 Nepenthes
胡瑞爾豬籠草

胡瑞爾豬籠草形態特徵

胡瑞爾豬籠草的上位籠和下位籠 胡瑞爾豬籠草的上位籠和下位籠
胡瑞爾豬籠草為藤本植物。不同分佈地個體的形態特徵有略微的區別。來自姆魯山(Mount Mulu)及其他幾個山區的個體,其節間距可長達10cm。
來自盧馬庫山的模式個體,其葉片可長達24cm,並具有一個帶脊的葉柄。葉柄包住莖周長的一半,並下延,脊寬度約1cm。來自姆魯山的個體具有較窄的披針形葉片和較寬的帶脊葉柄,葉柄下延,長達可達10cm。
下位籠為窄卵形至漏斗形。它們的體型較大,可高達30cm。籠蓋為寬三角形,其邊緣為波浪狀。 唇具有唇頸,唇頸可寬達7cm。
上位籠比下位籠更類似漏斗形,可高達28.5cm。籠蓋為非常窄的三角形,可長達8cm,寬至4.2cm,其基部為心形。其下表面的基部具有一個凸起,此外其頂部還具有一個絲狀的附屬物,長度可達5mm。籠蓋的下表面還分佈着大量巨大的蜜腺,特別是靠近邊緣和基部的位置。
胡瑞爾豬籠草的花序為總狀花序。次級花梗具有苞片,長3~4mm。
胡瑞爾豬籠草具有密集的紅棕色毛被。籠蓋的上表面具有鏽棕色的毛被,但下表面只出現於邊緣部分。與其他豬籠草不同,其葉片的上表面和籠蓋上的蜜腺具有毛被。

胡瑞爾豬籠草生長環境

胡瑞爾豬籠草的原生地為苔蘚森林和高地山地森林。其常作為一種附生植物,出現於距離地面達10m的樹幹上。它還存在於長滿苔蘚的石楠林中。少量植株生長於地表。

胡瑞爾豬籠草分佈範圍

與胡瑞爾豬籠草共生的蛙類 與胡瑞爾豬籠草共生的蛙類
胡瑞爾豬籠草是婆羅洲特有的熱帶食蟲植物,包括沙撈越北部山區、沙巴西南部和文萊。特別是存在於盧馬庫山(Mount Lumarku)、姆魯山(Mount Mulu)、毛律山(Mount Murud)和隆巴西亞(Long Pasia)附近包括裏茂山(Mount Rimau)在內的麥里根山脈(Meligan Range)山區。其分佈海拔範圍較寬廣,存在於海拔1300~2400m的地區。在毛律山(2423m),胡瑞爾豬籠草分佈於海拔2100m以上的頂峯山脊,但隨着海拔的增加其數量不斷的減少。在盧馬庫山(約1900m),其分佈於海拔1620m以上的頂峯山脊。
胡瑞爾豬籠草是大量共生生物的宿主。其中最為引人注目是一種小樹蛙屬(Philautus)的小型金色蛙類。它常出現於盧馬庫山的附生型胡瑞爾豬籠草的捕蟲籠中。

胡瑞爾豬籠草植物學史

胡瑞爾豬籠草的上位籠
胡瑞爾豬籠草的上位籠(7張)
胡瑞爾豬籠草在早期就被植物學家所熟知,但對於它的實質學者們各有不同的解釋。它多數時候被認為是維奇豬籠草(N. veitchii)的個體、大豬籠草(N. maxima)的個體或自然雜交種。
1988年,安西婭·飛利浦(Anthea Phillipps)和安東尼·蘭博(Anthony Lamb)發表了一篇關於來自毛律山(Mount Murud)的胡瑞爾豬籠草的説明,並認為其是維奇豬籠草與暗色豬籠草的自然雜交種。但在他們1996年發表的專著《婆羅洲的豬籠草(Pitcher-Plants of Borneo)》中,又將其列為一個未描述種“Nepenthes sp.”。而在查爾斯·克拉克(Charles Clarke)1997年發表的著作《婆羅洲的豬籠草屬植物(Nepenthes of Borneo)》和雨果·施泰納(Hugo Steiner)2002年發表的著作《婆羅洲山區及低地的豬籠草(Borneo: Its Mountains and Lowlands with their Pitcher Plants)》中,其也被列為一個未描述種“Nepenthes sp. B”。
胡瑞爾豬籠草的下位籠
胡瑞爾豬籠草的下位籠(20張)
1996年的一期《食蟲植物通訊(Carnivorous Plant Newsletter)》中,約翰·德維特(John De Witte)發表了的一篇題為《毛律山的豬籠草屬植物(Nepenthes of Gunung Murud)》的文章,其中約翰·德維特認為胡瑞爾豬籠草可能為維奇豬籠草與窄葉豬籠草(N. stenophylla)或暗色豬籠草(N. fusca)的自然雜交種。
1999年,布魯斯·薩蒙(Bruce Salmon)認為這個種羣與柔毛豬籠草(N. mollis)同為一個物種,而當時只具有一副不帶捕蟲籠的柔毛豬籠草標本。而2003年馬修·傑布(Matthew Jebb)和馬丁·奇克(Martin Cheek)並不贊同這個觀點,並將其描述為胡瑞爾豬籠草。胡瑞爾豬籠草的模式標本編號為“A.Lamb & Surat 145/99”,收集於沙巴的盧馬庫山(Mount Lumarku),現存放于山打根(Sandakan)林業部植物標本館中。
胡瑞爾豬籠草是以安德魯·赫里爾(Andrew Hurrell)的名字命名。1995年間,他對毛律山上的植物進行了研究。野外觀察表明,其分佈地與其可能的父母本相互獨立,因此可認為它是一個獨立的物種。

胡瑞爾豬籠草雜交種來源

暗色豬籠草 暗色豬籠草
胡瑞爾豬籠草的捕蟲籠形態呈現為暗色豬籠草(N. fusca)和維奇豬籠草(N. veitchii)的中間型。因此部分的學者認識它們是胡瑞爾豬籠草的一對可能的雜交親本。
植物學家克萊夫·A·斯特斯(Clive A. Stace)提到一個觀點“當一個穩定雜交種具有一系列獨特的分佈特徵、形態特徵和遺傳特性時,就不能再將其與親本視為同一個物種。”自從發現其具有穩定的分佈,並且在原生地具有大量的植株,就更支持將其獨立成為一個物種。此外,在其疑似雜交親本的原生地中從未發現過胡瑞爾豬籠草。這可能是在競爭中,其親本已被淘汰,並由胡瑞爾豬籠草取代了它們。另一個可能是胡瑞爾豬籠草散播到了一個不存在其親本的新區域。
其他可能是其雜交親本來源的豬籠草包括漢密吉伊坦山豬籠草(N. hamiguitanensis)、毛律山豬籠草(N. murudensis)和有柄豬籠草N. petiolata)。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