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胡漢戰爭圖

鎖定
在反映戰爭內容的漢畫像石上,“胡漢戰爭圖”居多。有關胡漢戰爭圖的山東臨沂漢畫像石中,有胡漢交戰、車騎過橋、武卒對陣等內容。 [1] 
中文名
胡漢戰爭圖
所屬地區
山東臨沂

胡漢戰爭圖基本介紹

胡漢戰爭圖胡漢戰爭圖之一

胡漢交戰(沂南北寨漢畫像石墓墓門橫額畫像)。畫面的中間是一座下有兩個橋柱、兩旁有欄杆而兩端立着高大柱子的平板橋,柱頂作三角形。橋右端有一輛一馬拉的有蓋戰車,車箱內坐一人,可能是督戰的官員;車箱前部坐着御者,右手揚鞭,左手持轡。車前的上空有兩隻小鳥飛翔。車前有兩個騎兵導引,車後有兩個騎兵隨從,皆一手持槌,一手執長矛,槌和長矛均帶纓。之前是大隊的步兵:四人持鉞,位於隊尾,正在上橋;前面二十一人一手持刀、一手持盾,其中有些正在上橋,有些已在橋上行走。這些步兵皆戴圓頂帽,着短衣。
畫面左側山巒疊嶂,翻越重重大山來侵犯的胡人,眼眶深凹、鼻樑高挺,身上穿着短裝,頭戴胡人特有的後面有翹的鱗紋尖頂盔,亦着短衣皮帽。胡人後隊為騎兵,前隊為步兵。最後面為兩騎兵持刀執盾,之前為兩騎兵和五步兵,正張弓而射。兩軍交戰主要位於左側上橋處,左側橋柱後一胡人步兵已經身首分離,但仍直立着。橋柱前有三胡人步兵跪下乞降,另有一人正被下橋的漢軍步兵斬首,以及四、五個被砍下來散落的人頭。漢人將胡人壓制在橋頭之下,似乎處於上風,即將勝利。
橋下是漁人捕魚場景,有用罩網罩魚,有用扒網撈魚,有徒手捉魚。有魚在水中游,情景逼真。另有五人坐在船上,三人划槳,正向前速進。
將這樣一幅壯觀慘烈的戰爭場景安排在一道兩端有高柱的橋上,是非常巧妙的,因為兵士從橋上單行或雙行前進,這樣不僅看出軍容的整肅,而且漫長有序的行列容易讓人想象後面似有千軍萬馬隨之而來。同時,把兩軍交戰的地方定於橋頭之上,讓漢軍佔領着整座橋,顯示出其在氣勢上、地理上均佔優勢,即將獲得勝利。畫面上邊有一道垂幛紋。引人注意的是,“把山和水同刻在一個畫面上,這是目前所知的最早的一幅,在漢畫中也是唯一的一幅。”據資料所知,山水畫至隋唐之際,始獨立形成畫科,但由此看來,早在400餘年前的東漢畫像石上就已經有山水畫了,此可謂“全世界第一幅山水畫”。

胡漢戰爭圖胡漢戰爭圖之二

武卒對陣(臨沂市蘭山區義堂鎮埠北頭村出土,臨沂市博物館藏)。畫面分兩格,右格為十二漢兵,上刻十人左手持盾,右手執環首刀;下刻一人持戟,另一人一手持還首刀,一手執鏈球。左格刻十五胡兵,用力張弓。兩軍在中線兩端嚴密對峙。

胡漢戰爭圖胡漢戰爭圖之三

車騎過橋(蒼山縣卞莊鎮曬米城出土,蒼山縣文管所藏)。畫面中心刻一大橋,橋飾欄杆,三輛軺車接連而上,車前三導騎。左上角刻一胡人騎兵,深目高鼻,頭戴尖頂帽,作敗退狀,回首張弓欲射。橋下一舟,兩人划船,船身坐兩婦人。船前後刻三漁人或使扒網,或使罩網,或徒手捉魚。

胡漢戰爭圖四種理解

迄今為止,對於這些胡漢戰爭圖已有四種理解:一是表達了墓主人的功績。墓主人因為參加過對胡人的戰爭,成為其戎馬生涯中最值得炫耀的事情,故特意刻畫以記之。《沂南古畫像石墓發掘報告》認為,沂南北寨漢畫像石墓墓門四幅畫像“以刻在門楣上的胡漢戰爭圖為中心,其主題思想可能是寫出墓主人生前最重要、最讓人景仰懷念的功績——曾經帶兵打敗過外來人的侵略。”雖然墓主為誰尚難以確認,且表現胡漢戰爭的內容在山東境內其它地區的漢畫中亦多有表現,但根據當地人祖祖輩輩習慣稱此墓為“將軍冢”來看,似可認定。二是一種流行的通用畫像題材。胡漢戰爭圖在全國各地的漢畫像石上多有發現,由此看來,它是東漢時期比較流行的一種畫像題材,“可能是表達了當時人們對於天下太平的祈求、希望,是“胡虜殄滅天下安”吉祥平安思想的真實反映。三是辟邪的需要。胡漢戰爭圖一般刻畫在墓門部分,因為墓門是保護墓主人的第一道屏障,刻畫在此,是用血淋淋的戰爭場景恐嚇邪魅,含有闢除不祥、保護墓中人之意。四是表現引領墓主人的昇仙之路。胡漢戰爭圖“有的代表的原始寓意可能是引領墓主人的昇仙之路,這橋是象徵以達到陰陽的界橋,即奈何橋。”“它是表現了墓主向西方世界靈魂前進的道路上,有軍隊去替他開平道路。”相信隨着發現的增多和研究的不斷深入,對胡漢戰爭圖的解釋會更加多樣化和集中化,越來越接近歷史的真實。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