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胡曲園

鎖定
胡曲園(1905年—1993年),湖南江陵(今屬湖北)人。胡曲園是復旦大學哲學系的奠基人,學識淵博,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哲學、西方哲學和邏輯學方面都有精深研究。1930年胡曲園畢業於北京大學德國文學系,讀書期間參加哲學研究小組,翻譯馬克思主義著作,是我國馬克思主義的早期研究者和傳播者。 [1] 
曾任復旦大學法學院院長、社會學系主任、哲學系主任、辯證唯物論與歷史唯物論教研室主任,復旦大學黨委委員、校務委員會委員,復旦大學工會主席,上海市哲學學會副會長、名譽顧問,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聯合會顧問,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成員等職。 [2] 
中文名
胡曲園
國    籍
中國
籍    貫
湖南江陵(今屬湖北)
出生日期
1905年9月16日
逝世日期
1993年12月28日
畢業院校
復旦大學
職    業
哲學家
夫    人
陳珪如

胡曲園人物生平

胡曲園,1905年9月16日出生於湖北省江陵縣胡家台村。原名胡庭芳(一説作胡延芳) [2]  ,“曲園”系國畫大師齊白石為他治印時所起。1917年入北京正志中學,後因參加“五四”運動遊行被開除,轉入北京第四中學。1924年考取北京大學德國文學系,特別喜歡聽魯迅、李大釗的課,並閲讀了陳望道翻譯的《共產黨宣言》等馬列著作,從此,他數十年如一日,為研究和傳播馬克思主義哲學獻出了畢生心血。
1927年“四·一二”事變後,在白色恐怖籠罩下,胡教授毅然參加中國共產黨,並在進步組織“北方國民黨左派大聯盟”中任宣傳幹事,參與中共北京市委發動的武裝暴動。起義遭破壞後,他東渡日本,與李亞農等人組織哲學討論會。1928年8月返國,繼續在北大求學。1930年4月因策劃組織“五一”遊行被捕入獄。年底獲釋後偕同夫人陳珪如一起赴上海,工作於熊得山和李達合辦的崑崙書店,翻譯馬克思主義著作。1935年,他與艾思奇、沈志遠、柳堤、胡繩等人一起參加了地下黨組織的哲學研究小組,發表《抗戰中的文化運動》等多篇文章。1940年主編《哲學雜誌》,撰寫《論建立民族哲學的問題》等文。抗戰勝利後又先後在《週報》、《中國建設》等刊物上陸續發表《今後的文化任務》多篇論文,運用馬克思主義分析中國社會現實問題。自1937年起,胡教授應聘為上海法政學院、復旦大學等校教授,從此開始教學生涯。1946年,他參加由張志讓、沈體芝、周予同、蔡尚思等人組織的“上海大教聯”,被學生譽為“民主教授”。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後,胡教授任復旦大學校務委員會委員、校秘書長兼法學院院長。1950年,他與馮定、劉佛年等人發起成立中國新哲學研究會上海分會,被推定為會長。上海哲學學會成立後,又一直任副會長和名譽顧問。先後還擔任國務院古籍整理委員會顧問、復旦大學黨委委員。1956年創建復旦大學哲學系,併兼任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教研室主任。
1993年12月28日晨胡曲園仙逝。 [3] 

胡曲園代表著作

主要著作為《公孫龍子註疏》《胡曲園哲學論集》,主編《哲學大辭典·馬克思主義哲學卷》《形式邏輯》《辯證唯物論》等。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