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胡春霖

(同盟會成員)

鎖定
胡春霖(1881—1941),原名胡賢璋,字默青。含山縣褒山鄉環塘上壟村人。民國14年,“五卅慘案”發生後,胡被選為北京大學滬案後援會委員、北京各校教職員滬案後援會執行委員,民國21年3月出席國民政府在洛陽召開的“國難會議”。在會上他提出“共赴國難”十條建議,主張全國團結,共同抗日,被蔣介石撤銷職務。民國30年3月17日病逝於重慶。 [1] 
中文名
胡春霖
出生日期
1881年
逝世日期
1941年
出生地
褒山鄉環塘上壟村
胡春霖(1881—1941),原名胡賢璋,字默青。含山縣褒山鄉環塘上壟村人。早年加入“光復會”、“同盟會”等,致力於民主革命。民國2年(1913)後,胡春霖在安徽農業學校、北京大學等校任教。民國8年五四運動爆發,他積極參加學生愛國運動。民國14年,“五卅慘案”發生後,胡被選為北京大學滬案後援會委員、北京各校教職員滬案後援會執行委員,同時還被選為由北京各大學教授組成的外交討論會文牘主任,與李石曾、蔣夢麟等發起成立“國民外交後援會”,並擔任主席。7月,任北京臨時政府參政院參政、參政院外交委員會委員長等職。民國15年春南下廣州參加北伐,先後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參事兼法規編審委員會常務委員、黃埔軍校政治教官、中央政治會議廣州政治分會秘書長。黨政機關職員訓練班總隊長等職。同年11月17日,廣州發生兵變,胡離開廣州經香港至上海。民國19年,胡春霖經李濟深推薦,任國民政府安徽省政府委員、建設廳長。後任北平大學農學院院長。民國21年3月出席國民政府在洛陽召開的“國難會議”。在會上他提出“共赴國難”十條建議,主張全國團結,共同抗日,被蔣介石撤銷職務。民國23年,離開山西到上海,在中央銀行經濟研究處任專門委員,並在大學任教。“七●七”事變後,胡經武漢到重慶,積極參與李濟深、朱藴山組織的團結抗日活動。民國30年3月17日病逝於重慶。 [1] 
參考資料
  • 1.    巢湖地區簡志編纂委員會,巢湖地區簡志,黃山書社,1995年08月,第506-50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