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胡成放

鎖定
胡成放(1917年—2018年8月7日),原名胡呈芳,出生於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下洋鎮下坪村。1933年參加革命活動,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家。 [4] 
胡成放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獲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 [4] 
中文名
胡成放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出生日期
1917年
逝世日期
2018年8月7日
出生地
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下洋鎮下坪村

胡成放人物履歷

1934年春,胡成放以小學教員身份為掩護,負責閩西蘇區紅軍游擊隊情報站工作,同年加入共青團。1935年夏,他經黨組織批准赴日本留學,考入日本大學社會科高等專科,在東京參加“左聯”及“文化座談會”等左翼團體,在留學生中發展會員,學習和宣傳馬列主義。
全面抗日戰爭爆發後,胡成放回到廣州,繞道西安,歷盡辛苦終於來到革命聖地延安。1937年10月,他被編入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三期九隊學習軍事,並在學習期間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37年12月15日,毛澤東主席特意致信給胡成放所在的抗大九隊,對該隊成立救亡室表示祝賀。
1938年初,胡成放調任位於山西省洪洞縣的八路軍隨營學校校部,擔任政治教員兼日文教員。同年12月挺進晉東南敵後,爾後挺進山東敵後,在剛成立的抗大一分校歷任政治主任教員、教育處副處長、政治教員訓練班主任等職,為培養抗日軍政幹部作出了貢獻。
1940年,胡成放所在的抗大一分校第五大隊駐防在山東費北縣十八村黃崖一帶,靠近敵人的前沿地帶。第五大隊是軍事大隊,任務是警戒、保衞學校,經常一面警戒敵人,一面進行教學。在一個秋高氣爽的上午,區隊長以上的幹部全都集合在大隊部,以揹包做凳子,整齊地坐在一個打穀場上,由胡成放作學習《聯共黨史》的輔導報告。開課不久,便傳來了激烈的槍聲,於是大家立即解散,分頭準備戰鬥。不久,敵人被我一箇中隊擊潰,狼狽逃回據點。我方犧牲了兩名學員,為保衞學校付出了代價。儘管當時抗大一分校所處的環境惡劣,生活異常艱苦,但是教學活動照常進行,大家情緒飽滿。抗大一分校就是在這樣的敵後環境中培養幹部,完成教學計劃,為民族解放事業立下了不朽的功勳。
1942年春,胡成放調八路軍一一五師兼山東軍區,歷任敵工科長、對吳化文工作團主任、魯南區黨委秘書主任、魯南軍區聯絡部部長兼宣傳部部長,曾在1946年夏單獨進入兗州與國民黨軍長吳化文秘密談判,建立關係,草簽待機起義的協定,後吳部在濟南戰役中起義。
1949年杭州解放後,胡成放任杭州市委統戰部部長、軍管會交際處處長、浙江省政協秘書長、華東軍區兼第三野戰軍情報處(後改為情報部)副處長等職。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胡成放任志願軍二十四軍副參謀長,回國後歷任華東軍區兼第三野戰軍政治部聯絡部副部長,二十二軍黨委常委、政治部副主任。
1960年以後,胡成放歷任外交部亞洲司副司長、駐捷克大使館參贊、駐伊拉克大使、中國華僑總社社長、駐智利大使(副部級)等職。在智利任職期間,被智利共和國政府授予其國父命名的最高勳章——奧希金斯大十字勳章。1985年離休後,胡成放任北京閩西老區建設促進會副會長、北京客家海外聯誼會副會長、廈門經濟特區顧問等職,繼續發揮餘熱,熱情洋溢地為社會作貢獻。
胡成放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獲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
2018年8月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2歲。 [1-2]  [4] 

胡成放主要事蹟

胡成放一進兗州

説到吳化文起義,就不能不提到胡成放。胡成放,福建永定縣下洋鎮下坪村溪頭崗人,早年在家鄉參加革命工作,1935年入東京日本大學學習;1937年回國;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入延安抗大學習。曾任抗大一分校教育處副處長,魯南軍區政治部宣傳部、聯絡部部長,他就是策反吳化文起義的主要負責人。1938年12月,胡成放回國後,挺進晉東南敵後,而後挺進山東敵後,在剛成立的抗大一分校歷任政治主任教員、教育處副處長、政治教員訓練班主任等職,培養抗日軍政幹部。
1942年春調八路軍山東軍區,歷任敵工科長、對吳化文工作團主任、魯南軍區黨委秘書主任、魯南軍區聯絡部部長兼宣傳部部長。吳化文是山東掖縣人,原來是西北軍馮玉祥將軍的勤務兵,後被馮玉祥推薦保送北洋陸軍大學深造。民國18年,任韓復榘第三路車軍官教導團團長。民國20年,任手槍旅旅長兼濟南警備司令。民國32年春,吳化文受國民黨特務頭子戴笠密諭,投日反共。其部改編為“和平建國軍”第三方面軍,吳任上將總司令,有1萬多兵力。他在魯南剿共,製造無人區,有過反共的經歷。儘管如此,八路軍對吳化文的爭取工作,在抗日戰爭的相持階段就開始了。
1943年3月至1944年的一年間,為解放苦難民眾,擴大抗日根據地,八路軍魯中軍區曾經先後發動了三次討伐吳化文的作戰。戰前,除進行軍事準備外,八路軍還加強了政治攻勢,成立了爭取吳化文的工作團。山東軍區副政委黎玉指名要胡成放擔任工作團的主任。工作團成立後,胡成放帶着數十人的工作團,來到沂源縣邊沿地帶,深入敵佔區,對偽軍家屬進行艱苦的説服和調查工作,收集了大量情報。戰鬥打響後,俘虜了吳化文部的一批官兵,胡成放根據調查和更大的政治目標,建議將這些官兵釋放回吳化文部,以宣傳我軍的方針和政策。結果,被俘的吳部師參謀主任等數十名軍官,經教育後賦予長期埋伏、相機起義的任務,連同幾百名士兵一起,被釋放回到吳部。
1945年8月,日軍投降後,吳化文被蔣介石改編為國民黨第五路軍。並任津浦路南段警備司令,南下徐州、蚌埠一帶駐防,魯南軍區又把胡成放從魯中軍區調到魯南軍區,繼續做分化瓦解吳化文的工作。10月,吳化文所部第六軍在滕縣與鄒縣之間的界河地區,遭遇魯南軍區主力第八師伏擊,此役全殲吳部第六軍4000餘人,擊斃第四十六師師長許樹聲。界河戰役後,吳化文所部進駐兗州,魯南軍區將所俘虜人經教育後大部釋放回吳部。被俘的軍長於懷安、參謀主任靳文元是吳化文的親信,魯南軍區有計劃地將他們留了下來,進行重點教育,以便通過他們繼續做吳化文的工作。他們給吳化文寫信,陳述了自己在解放區的見聞和受到的優待,介紹了共產黨的方針,使吳化文了解了有關起義、投誠、被俘人員優待等有關政策,明確表示願意同魯南軍區建立正式聯繫。
為了更好地建立聯繫,闡明政策,1946年7月,胡成放受陳毅司令員的委派,以軍區代表的身份,準備進入兗州,與吳化文談判。在前往吳部之前,胡成放作了最壞的打算,他把自已一塊懷錶、四元保健費、一支鋼筆留下,準備萬一犧牲了,用這些東西作自己的黨費。胡成放進入兗州後,在吳化文下屬的獨立師師部住了3天,對吳化文進行面對面的説服和爭取工作。當時,兗州已被我軍包圍,胡成放向吳化文提出了三條出路一是立即起義,既往不究;二是撤出兗州,使我軍打通津浦路;第三是正式建立聯繫,相機起義。這就是《兗州協議》的草案。吳化文表示因有特務和友軍防範,立即起義有困難,希望建立聯繫,待時機成熟再行起義:雙立建立專用電台,用秘碼聯繫,為此,胡成放和吳化文草簽了《兗州協議》。協議簽署了,意味着多年來爭取吳化文的工作獲得了初步成果。可是,等在軍區的領導們這時卻急得像熱鍋上螞蟻,為胡成放的安危捏了一把汗!原來當初胡成放隻身前往吳化文處時,大家講好,他只在吳部停留二天,時間一到,不論成功與否,都將返回部隊。可巧第二天,一架從南京飛來的小飛機降落兗州後,又很快飛回南京,胡成放一去不歸,大家以為他很可能被吳化文扣留押送南京去了。第三天,胡成放安全返回,並帶回《兗州協議》草案,大家才喜出望外。胡成放回軍區後,陳毅根據已有成果,乘熱打鐵,讓華東軍區聯絡部長劉貫一代表軍區,再次進入兗州,與吳化文正式簽訂了《兗州協議》。 [3] 

胡成放二進兗州

《兗州協議》簽訂後,為了表明解放軍的誠意,決定對被葉飛的第一縱隊包圍在大汶口的吳部趙廣興團撤圍,讓其安全撤出。為了安排此事,並進一步爭取和感召吳化文,胡成放建議再進兗州,面見吳化文,商量趙廣興團撤退的具體事宜。吳化文得知了這個方案後,一時又驚又喜,喜得是如果共產黨方面真的信守撤圍的諾言,趙廣興團就能毫髮無損地回到兗州,驚的是如果共產黨以此設下圈套,待趙廣興團一離開堅固工事,就進行野外圍殲,使其上當吃虧,則趙廣興團必全軍覆沒。
趙廣興也對這事半信半疑,既想跑,又怕上當,於是一時舉棋不定。他們經過充分研究,終於想出了一個萬全的計策:找一個人質,藉口帶路,讓山東軍區放一個有級別的官員過來,帶趙廣興團撤離,這樣不怕其中有詐。這個藉口還真的不好拒絕,吳化文一定要派一個有級別的軍區代表前來“帶路”。為了表明誠意和消除吳化文的疑慮,軍區挑來挑去,這個明説“帶路”,實則充當“人質”的人選,還是胡成放最理想,胡成放明知此行有很大風險,仍然慨然擔當,準備二進兗州。陳毅同意了,以軍區代表的身份,委派他二進兗州,帶領趙廣興團撤回。為了麻痹蔣介石的嫡系部隊,雙方作了周密的安排,趙廣興團在胡成放和吳部參謀長董子才的帶領下,在拂曉前佯裝突圍,一邊撤,一邊放槍;吳化文還事先要求南京派出飛機掩護。南京果然也派出兩架野馬式飛機前來掩護,結果,由於早晨霧大,視線不良,朝趙廣興團的“突圍”部隊掃射了起來,打倒了十多個人。董子才讓士兵攤開一面對空聯絡標誌,飛機才停止掃射。趙廣興團安全撤出大汶口後,我方也對大汶口進行了一輪猛烈的炮擊……
第二天,《山東日報》《青年報》都以大幅標題報道了趙廣興團“以寡敵眾,被包圍數月勝利突圍!”的重大消息。一時,吳化文部、趙廣興團記者雲集,祝賀紛紛,熙熙攘攘,好不熱鬧。趙廣興團的安全撤回,證明了共產黨的寬廣胸襟和信守諾言的光明磊落,此舉為爭取吳化文在稍後的濟南戰役中率部起義進一步打下基礎。而胡成放為此二進兗州,英雄虎膽,把事情安排得天衣無縫,表現出極強的組織和運籌能力。 [3] 
參考資料
  • 1.    永定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永定縣誌: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10:654
  • 2.    中共龍巖黨史辦編. 從閩西走出的驕子[M].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2003.11:291.
  • 3.    賴立欽主編;中共永定縣委黨的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中共永定縣委黨史研究室編. 紅土豐碑:福建省永定縣革命故事集[M]. 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 2014.04:242-245.
  • 4.    新中國外交家胡成放的革命生涯  .龍巖電視台[引用日期2023-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