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胡慶雁

鎖定
胡慶雁(Hu Qingyan)1982年出生于山東濰坊市,2006年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雕塑系,獲學士學位,2010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獲碩士學位,現為天津美術學院雕塑系講師,工作、生活於北京和天津。
中文名
胡慶雁
外文名
HuQingyan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山東濰坊
出生日期
1982年
畢業院校
廣州美術學院
中央美術學院
職    業
藝術家
代表作品
一堆泥巴的故事
柴火
金山
模仿的故事
左耳進右耳出
代理畫廊
麥勒畫廊、北京-盧森

胡慶雁藝術特點

胡慶雁,作為青年藝術家重要代表,其作品以致力於探討雕塑的可能性而被人們所熟知。胡慶雁1982年出生于山東濰坊,他在廣州美院練就了紮實的具象寫實技術,2010年中央美術學院研究生畢業後,作品開始越來越觀念化。他着眼於對雕塑概念及語言本身的探索和拓展,而不再是塑造完美的形象。作品不僅包括木、石、金屬、紙、陶等傳統的雕塑材質,也包括記錄雕塑過程和行為的圖片、視頻等媒介。但“流動”與“轉化”一直是其雕塑的重要議題。
胡慶雁近期的實踐以金屬材質見多,他將空間(空氣)裝進雕塑,並且嘗試將現實中的偶然和無序帶入雕塑。通過“空殼”來吞噬並重塑空間,這讓雕塑不僅僅是一個外部形狀,而更多的是作為體量的容器和延展的空間。
胡慶雁的作品多次在國際各大博物館及機構中展出,亦被包括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國家美術館,美國盧貝爾美術館,香港M+視覺文化博物館,廣東美術館,香港K11藝術基金會,今日美術館,澳大利亞白兔美術館等在內的重要機構所收藏。 [4] 

胡慶雁藝術履歷

胡慶雁個人展覽

藝術家個人展覽
年份
展覽名稱 [3] 
具體地點
地理區域
2020
“必要的冗餘--胡慶雁作品展”
廣州,中國
2018
胡慶雁——空洞的,多餘的
麥勒畫廊 北京-盧森
北京,中國
2016
空殼
麥勒畫廊 北京-盧森
盧森,瑞士
2015
胡慶雁——永垂不朽
麥勒畫廊 北京-盧森
北京,中國
2013
借屍還魂
麥勒畫廊 北京-盧森
盧森,瑞士
2011
穿幫
麥勒畫廊 北京-盧森
北京,中國

胡慶雁羣體展覽

藝術家羣體展覽
年份
展覽名稱
具體地點
地理區域
2020
“塑像”畫廊周北京2020公共單元展
北京798藝術區
北京,中國
“空間重塑”靜安國際雕塑展
靜安雕塑公園
上海,中國
“首屆濟南國際雙年展”
濟南美術館
濟南,中國
2019
“浮雲的根——此岸:OCAT南京公共藝術計劃·2019”羣展
OCAT南京
南京,中國
中國當代藝術年鑑展2018
民生現代美術館
北京,中國
相遇亞洲——多元化的青年藝術視覺
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
重慶,中國
2016
第三屆今日文獻展——另一種選擇
今日美術館
北京,中國
M+希克藏品——中國當代藝術四十年
M+視覺文化博物館
香港,中國
2015
文化碰撞——穿越東北亞
香港藝術中心
香港,中國
亞洲現場-------個人的現場
四川大學美術館
成都,中國
中華廿八人
亞洲藝術博物館
舊金山,美國
中華廿八人
聖安東尼奧美術館
聖安東尼奧,美國
2014
第二屆“明天”當代雕塑入圍暨獲獎作品展
四川美術學院雕塑系展廳
重慶,中國
2013
着色雕塑
福建省美術館
福州,中國
中(Middle)
Not Vital基金會
阿爾德茲,瑞士
2012
盲區——青年藝術家羣展
楊畫廊
北京,中國
啓——中國雕塑學會青年推介計劃
今日美術館
北京,中國
2011
“巨人杯”今日當代藝術院校大學生年度提名展
今日美術館
北京,中國
2006全國美術院校畢業生優秀作品展
中央美院美術館
北京,中國

胡慶雁獲獎經歷

藝術家獲獎經歷
年份
獎項
2010
中央美術學院依戀優秀創作獎學金
王子云藝術獎(論文)
王子云藝術獎(創作)
2006
全國美術院校畢業生優秀作品提名展銀獎
中國雕塑網優秀畢業作品展佳作獎
雕塑雜誌佳作獎
中國雕塑網優秀畢業作品展優秀獎
2003
廣州美術學院國家一等獎學金

胡慶雁公共收藏

藝術家公共收藏
年份
作品
收藏機構
地點
2020
一堆泥巴的故事
廣東美術館
廣州,中國
2018
7版
白兔美術館
悉尼,澳大利亞
Contemporary Painting
白兔美術館
悉尼,澳大利亞
2016
蠢貨
M+視覺文化博物館
香港,中國
2015
一口氣——父親的塑像
維多利亞國家美術館
墨爾本,澳大利亞
一根竹竿
維多利亞國家美術館
墨爾本,澳大利亞
一卷格子布
維多利亞國家美術館
墨爾本,澳大利亞
2014
空房間
K11藝術基金會
香港,中國
2012
一口氣——盧貝爾家族肖像
盧貝爾美術館
邁阿密,美國
2006
對話——“我”對博伊斯解釋藝術
今日美術館
北京,中國

胡慶雁主要作品

藝術家主要作品
作品名
作品圖
形式/材料
尺寸
年份
版權聲明
空房子
拆遷的建築殘塊及鋼筋,混凝土,瓷磚等
420 (h) x 800 x 500 cm
2021
本作品圖⽚由藝術 家提供,受藝術家版權保護
家族
舊鋼管,變徑接頭等
508(h) x 1100 x 800 cm
2020
空立方
青石
4件,106 x 130 x 100 cm, 110 x 130 x 110 cm, 104 x 120 x 96 cm, 109 x 126 x 105 cm
陶瓷
14件,尺寸從 13 x 11 x 4 cm 至 35 x 37 x 7 cm不等,整個裝置尺寸可變
空碗 IV
大理石
34 x 96 x 93 cm
滿
瓷罐,陶
7件, 20 x 18 cm, 20 x 24 cm, 28 x 20 cm, 34 x 24 cm, 20 x 24 cm, 25 x 25 cm, 50 x 22 cm
墜落的肉身
布面油畫
尺寸可變
2018
父與子
由中世紀古堡一棵百年大樹原地雕刻而成
400 x 120 x 120cm
左耳進右耳出
碳鋼,空氣
410(h) x 212 x 190 cm
2017-2018
蠢貨
碳鋼,空氣
14件,尺寸從13×30×19cm到54×79×69cm不等
2016
人民
舊鋼管,空氣
330件,尺寸從6× 35× 8 cm到10× 60× 35 cm不等
2014
從工作室到畫廊的風景
布面影像
影像時長:62’5’’ ,畫布幅面:135 x 240 cm
金山
120x188x188cm
三卷黑黃格布
布面丙烯
3卷,每卷115x3000cm
8版
大理石
8件,每件均為55×33×32 cm
2013
柴火
樟木
200 x 200 x 200 cm
2012
記憶
青石
兩塊,尺寸分別為:50x210x83cm和49x210x83cm
2012
⼀堆泥巴的故事
有色印刷
一組,40張,每張20 cm x 30 cm,
2010-2011
一口氣 —— 父親的塑像
黑色⼤理⽯
18× 30 × 25 cm
2018
十件雕塑
樟木
10件,組合尺寸可變
2011 - 2012
一捆竹竿
金絲楠木舊房梁,麻繩
8 根竹竿為一捆; 每根直徑10-15 cm,
長330-470 cm
2011
模仿的故事
大理石殘塊,圖片及視頻
組合尺寸可變
2008-2010
脂肪樓梯
玻璃鋼着色
180×150×150cm
2006
對話:“我”對博伊斯解釋藝術
玻璃鋼着色
160×91×73cm
2006

胡慶雁出版物

藝術家出版物
出版時間
出版物
出版社/機構
2021
《必要的冗餘——胡慶雁個展》
書藝出版社
2015
《永垂不朽》
麥勒畫廊 北京-盧森
2013
《借屍還魂》
麥勒畫廊 北京-盧森
2011
《穿幫》
麥勒畫廊 北京-盧森

胡慶雁人物評價

顧振清(策展人、評論家、批評家,北京798白盒子藝術館藝術總監、西安美術學院客座教授)
胡慶雁慣於以覺察自我的方式觀察外物,並把格物致知當作身體力行的藝術實踐,據此反思自身的意向性結構以及意向活動。在胡慶雁循序漸進的創作模式中,藝術文本生成的時間性與過程性的因素一直被強調、被凸顯。因而,從現象學觀點和符號學邏輯上來看,胡慶雁不僅把冗餘當作意向活動的對象,而且逐漸對冗餘產生獨特的認知。在胡慶雁的意識中,冗餘是當代藝術的一種屬性。冗餘雖然是一種多餘,但卻是必要的多餘。冗餘具有一種無用之用,猶如藝術之於社會。而未來社會中,人類所獨有的藝術稟賦,卻是一種使自身有別於強人工智能而得以存續、不被替代的關鍵因素。因而,冗餘研究,成了胡慶雁以實踐理性分析、把握並思辨整個對象客體世界的一種方式。 [1] 
墨虎愷(Christopher Moore)(作家,出版人以及燃點在線的聯合創辦人)
胡慶雁是一個雕塑家,一位通過雕刻和構建物質來創造形式的藝術家。他在空間中創造物體,而不像畫家那樣創造着空間的圖像。胡慶雁的作品一直關注於材料的本質,從他早期的作品開始,他就用木頭和其他材料變形來製造鏈狀結構。近些年,他更加深入地對那些具備雕塑家使用潛力的材料展開實驗,其中包括彩繪的形式。
在《ContemporaryPainting I》(2018,布面油畫(收集而來的大量他人油畫作品在分割裁剪後重新拼接縫合而成),195 x 160 cm,木框: 150 x 130 cm)中,胡慶雁將藝術家朋友或學生們遺棄的畫作拼接縫合在一起。初看起來,這件牆面作品使用了傳統的畫布框,似乎與安吉拉·德·拉·克魯茲等藝術家所實踐的“延伸的繪畫”(ExpandedPainting)有幾分異曲同工之妙,展現出一種牆面浮雕的抽象效果。但隨着我們深入挖掘,就會發現罪惡的細節漸漸浮現:作為食人肉者的普羅米修斯。在作品《肉色》(2018,布面油畫(收集而來的大量他人油畫作品在分割裁剪後重新拼接縫合而成),尺寸可變)中,數張肖像被皺皺巴巴地堆在地板上,他們面朝詭異的角度凝望,身體相互纏繞和交織。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