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胡惟德

鎖定
胡惟德(1863年—1933年),字馨吾,出生於浙江省吳興,中國近代外交家、政治家。
胡惟德少年入上海廣方言館就讀。1888年戊子科以算學舉人。1890年隨薛福成出國,任駐英國使館翻譯學生,繼升隨員,三年期滿後任駐美國使館參贊。1896年任駐俄國使館參贊。1902年2月任代辦使事,7月以三品卿銜派充出使俄國欽差大臣。1907年內調外務部右丞。1908年任使日本欽差大臣。1910年派兼任海牙國際法院中國委員;5月再度內調升外務部右侍郎,7月遷左侍郎兼税務大臣幫辦。1911年任袁世凱內閣外務部大臣兼幫辦税務大臣。1912年3月任北京政府税務處督辦、唐紹儀內閣外交部次長,11月任駐法國公使兼駐西班牙、葡萄牙全權公使。1914年起專任駐法國公使。1920年任駐日本公使。1922年免職回國,改派為毛革改良會會長,又改任外交部太平洋會議善後委員會理事。1926年3月任賈德耀內閣外交部總長兼關税特別會議全權代表,4月兼署國務總理並攝行臨時執政。1927年1月任顧維鈞內閣內務部總長,6月代理國務總理,11月任平政院院長及高等文官懲戒委員會委員長。此外在1918年至1928年四次連任海牙國際法院常設仲裁法院仲裁員。1933年病逝於北平,終年70歲。
胡惟德曾多次擔任駐外使節,後任民國外交總長兼代國務總理,參與並見證許多重大外交事件,是書寫晚清與民國外交史不可或缺的人物。其子胡世澤也是著名的中華民國外交官,是首位中國籍聯合國副秘書長。
概述圖來源 [2] 
中文名
胡惟德
別    名
字馨吾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浙江吳興
出生日期
1863年
逝世日期
1933年

胡惟德人物生平

出身背景
胡惟德夫人 胡惟德夫人
胡惟德1863年生於浙江吳興一貧寒之家。出於謀生需要,少時被父母送入上海廣方言館就學,主修算學,兼習法文。修業十年後,胡惟德獲准進入京師同文館深造。1890年,為清政府出使英、法、意、比四國大臣薛福成選中,隨同赴英實習。此後,先後隨駐外大臣楊儒赴美、駐俄,官至二等參贊。
清末駐外公使
胡惟德 胡惟德
1902年2月17日,大清駐俄使館沉浸在悲痛之中——駐俄公使楊儒因與俄交涉交還東三省時,受俄權臣維特威逼羞辱,跌傷患病卧牀一年而病逝。使館一切事務落到了參贊胡惟德身上。
胡惟德 胡惟德
胡惟德干練持重,處理外交事務穩妥得當,深得清政府賞識。他先是成功主持對俄交還天津交涉。庚子事變後,英、日、俄曾在天津成立“天津都統衙門”,駐兵佔領天津。胡惟德經與俄交涉,迅速促使天津交還事宜順利解決。其次,則是庚子事變後的還款問題。俄國趁當時銀賤金貴,要求以金價為賠款基準,意圖擴大在華利益。胡惟德與俄方交涉,一再拒絕俄方訛詐要求。1902年7月,清政府任命胡惟德出任駐俄公使,成為獨當一面的外交重臣。他繼續交涉庚子還款問題,並依據《中俄交收東三省條約》,促使俄方履約,從東北完全撤軍。1904年,日俄戰爭在中國東北土地上進行,直接損害中國權益,無力抗拒的清政府只能宣告中立。胡惟德奉命與俄方交涉中國中立事宜,並援引海牙和會章程和紅十字會條款,籌組紅十字會在戰區救助中國民眾。然而,日俄無視清政府要求,拒絕中方要求。
此後,胡惟德先後擔任外務部右丞、駐日欽差大臣、海牙國際法院中國委員、外務部左侍郎兼税務大臣幫辦等職。辛亥革命爆發後,胡惟德出任袁世凱內閣外務部副大臣署理外務部大臣,位居外交決策中樞地位。
民國首任外交部次長
1912年1月,中華民國成立。2月12日,胡惟德以外務部大臣身份代表袁世凱,率領民政大臣趙秉鈞陸軍大臣王士珍等,前往養心殿參加清王朝最後一次朝見皇帝儀式,接受清廷退位詔書,成為清廷退出歷史舞台的見證人。3月,袁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以唐紹儀為內閣總理的第一屆北京政府成立。胡惟德因袁的關係,被任命為總統府外交顧問、税務處督辦,併兼任外交次長,在外交總長陸徵祥到任前,兼代外交總長。由於胡惟德觀念保守,在外交部一切沿用前清舊習,自然不為5月到任的主張仿照西方模式徹底改革的外交總長陸徵祥所容。1912年11月,他被外派為駐法國公使兼駐西班牙、葡萄牙全權公使。1914年起,專任駐法公使。
胡惟德 胡惟德
在胡惟德使法期間,歐洲一戰爆發。受困於戰時環境,胡惟德隨時與外交部、駐英公使施肇基、駐德公使顏惠慶等互通信息,交換對形勢看法,但難有作為。1917年8月,中國加入協約國集團,宣佈對德奧宣戰。中國參戰目的只限於取消德奧在華的領事裁判權、沒收敵產、廢除條約等,不派軍隊而是提供民役。期間,先後有約15萬華工赴法參戰。胡惟德為首的駐法使館,為維護華工利益做過一些努力。
參與巴黎和會
一戰勝利後,身在巴黎的駐法公使胡惟德極為忙碌,一方面為舉辦慶祝歐戰勝利活動而忙碌,另一方面承擔了中國參與巴黎和會的籌備工作。
在巴黎和會上,中國派出了以外交總長陸徵祥為首的代表團。但是,代表團在任命全權代表時,因人選和席次問題引發了內訌。一度傳言胡惟德將出任全權代表,卻未能成為事實。因全權委員名額有限,北京政府任命其為“歐會襄辦委員”。胡惟德曾接洽安排陸徵祥與法國總理克里孟梭會面,還親往倫敦活動。胡惟德更聯合顏惠慶等人,説服北京政府同意組成由全體公使在內的委員會,討論和會事宜。雖然權限所限,胡惟德還是盡力參與了和會中國代表團召開的75次會議,特別是極力調和代表團內部矛盾,為中國的和會外交作出了貢獻。
胡惟德
胡惟德(6張)
由於和會完全操縱在英、法、美、意、日五大國手裏,4月30日,中國爭取山東迴歸的外交努力遭遇失敗。代表團內部圍繞着是否簽字問題發生爭執。在代表團秘密會議上,胡惟德主張簽字,理由是“國際聯合會不可自屏於會外”等。但中國代表團最終選擇了拒籤。
“幕後英雄”
1920年9月,巴黎和會結束約一年後,胡惟德轉任駐日公使。一戰時,日本藉機對德宣戰,強行將德國的中國膠州灣租借地據為己有,又提出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條”要求。巴黎和會期間,更運用卑鄙手段,迫使其他列強同意,由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的侵略權益。日本的倒行逆施,激起了中國人民的極大憤怒,掀起了聲勢浩大的“五四”愛國運動,維護中國山東主權。懸而未決的山東問題猶如一枚炸彈,使處理中日關係如履薄冰。此後,“安福禍首引渡事件”、“福州事件”、“廟街事件”又火上添油,使中日關係更形緊張。在此種情形下,駐日公使一職如燙手山芋,總統徐世昌數度覓人接任,胡惟德在北京政府允諾“於外交各案,仍請中央負責,個人決難單獨進行,並要求關於駐日使館之公費,亦須按月撥發,以免無法籌措時發生困難”的任職條件後,同意履新。
胡惟德到任後,隨時留意日本國內動向,不時向北京政府提供日方願與中方交涉的消息,還出面與暹羅(今泰國)駐日公使洽談中暹通使問題。恰在此時,美國主持召開“華盛頓會議”,胡惟德充當了“幕後英雄”的角色。
巴黎和會雖然解決了歐洲列強間的分贓問題,但遠東地區特別是中國問題,各國之間尤其是美、日之間利益劃分問題卻沒能解決。於是,在美國操縱下,1921年11月~1922年2月,在美國華盛頓召開了著名的“華盛頓會議”。北京政府派出了以施肇基為首席代表、顧維鈞與王寵惠為全權代表、有130餘人組成的龐大代表團。胡惟德雖未與會,但作為與當事國日本聯繫的官方代表,他及時將日本關於華盛頓會議的態度、政策電告政府,有助於形成北京政府的對日決策。而且,他還隨時向政府就中日問題提供建議和諮詢。中日最終就山東問題簽署《中日解決山東懸案條約》,使拖延八年之久的山東問題得以解決。
1922年6月,北京政局變故,胡惟德被免職回國待命。1923年5月,北洋政府任命胡惟德為外交委員會副委員長。
政治生涯頂峯
胡惟德書跡
胡惟德書跡(4張)
上世紀20年代中期,南方的國民革命軍展開北伐,北洋政府的統治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在謝幕前的一刻,軍閥、政客拼命抓住機會,爭相亮相,造成北洋政府內閣更替頻繁,也為胡惟德這樣的外交官登上權力頂峯提供了機會。
1926年3月,新上任的北洋政府國務總理賈德耀組閣,胡惟德再次擔任外交總長,併兼任關税特別會議全權代表。就在賈德耀組閣之時,馮玉祥國民軍與奉軍作戰打響。期間,兩艘日本軍艦護衞奉系軍閥軍艦進入天津大沽口,炮擊國民軍。國民軍開炮自衞還擊,將日本軍艦逐出大沽口。事後,日本認為國民軍破壞了《辛丑條約》,與英、美等八國向段祺瑞執政府發出最後通牒,提出拆除大沽口國防設施的要求,並限令48小時內答覆。列強的強權與蠻橫,引發了北京學生、市民等在天安門舉行聲勢浩大的國民大會,聲討列強的罪行。但是,段祺瑞執政府喪心病狂,血腥製造了“三一八”慘案。4月9日,馮玉祥領導的國民軍發動政變,驅逐段祺瑞。北京政府處在混亂之中,由外交總長鬍惟德、財政總長賀德霖、教育總長鬍仁源三人暫時維持,歐美人士稱之為“三H政府”。20日,段祺瑞宣佈下野,任命胡惟德兼署國務總理並攝行臨時執政職權。這是胡惟德政治生涯的頂峯。但胡惟德以年事已高,只同意以代理身份維持局面。5月13日顏惠慶組閣,他辭去了一切職務。
1927年1月,胡氏復任顧維鈞內閣內務總長,但到3月底便拒不到部辦公,自行宣告辭職。1928年5月,胡惟德第四次連任海牙國際法院常設仲裁法院仲裁員,為他外交職業生涯畫上了句號。 [1] 

胡惟德人物肖像

胡惟德的肖像從7月25日開始塑造,在9月11日前這段時間完成。
法國雕塑家布德爾(1861—1929),是法國19世紀到20世紀之交的大師之一,布德爾博物館,進口大廳樓上的露天陳列處的一個台座上,有一座中國人模樣的青銅雕像,雕像右邊衣衫上有布德爾1919年的簽字,以及左邊衣袖上有中文簽字——蒲台兒作於己未夏日。由於時間的關係,只拍了照片,帶回來研究。第二次楊成寅夫婦又專程去了解雕塑情況,經過管理員熱心幫忙,最後由館藏人員找出一卷資料。資料中記載,模特中文名字叫(Hoo Wei Teh),他用法文念出“胡惟德”的聲音。資料裏面還有胡惟德自1917至1919個年期間寫給雕塑家的九封法文書信,並且給了複印件。 楊成寅到杭州後開始考證研究,終於在《顧維鈞回憶錄》一書,上冊45-48頁中,弄清了胡惟德在巴黎活動的情況。原來胡惟德是當時中國政府派駐巴黎公使。1919年的“巴黎和會”期間,代表團團長是當時的外交總長陸徵祥,正式代表有王正廷(中國南方軍政府代表)、顧維鈞施肇基(駐倫敦公使)和魏宸組。因代表名額有限,公使胡惟德未能被派指代表,但享有代表資格。顧維鈞稱胡惟德為“中國外交界老前輩”,“胡惟德是個具紳士風度式的外交家和學者”。由此可見,胡惟德是一位思想上近似顧維鈞的人物。
世界著名雕塑大師布德爾為一箇中國資深外交家和學者塑像,在法國雕刻史上獨一無二的。這座雕像本身在藝術上頗有特色。他不同於布德爾其它作品強調“建築性”,人物形象極其個性,東方人的特點,表現得非常充分。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