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胡市鎮

(湖北省天門市轄鎮)

鎖定
胡市鎮,隸屬湖北省天門市,地處天門市東北部,東與漢川市垌冢鎮接壤,南與盧市鎮隔漢北河相望,西鄰九真鎮,北連皂市鎮 [3]  全鎮行政區域面積75.42平方千米。 [4]  截至2019年末,胡市鎮户籍人口36363人。 [4] 
1961年4月,為合豐區。1975年11月,撤區並社,為胡市公社。1984年,改為胡市區。1987年,撤區建鎮。 [3]  截至2021年10月,胡市鎮轄1個社區、10個行政村, [2]  鎮人民政府駐胡市路15號。 [3] 
2011年,胡市鎮財政總收入390萬元,比上年增長5.4%。2011年,胡市鎮農民人均純收入7459元。 [3]  截至2019年末,胡市鎮有30個工業企業,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的超市或綜合商店11個。 [4] 
中文名
胡市鎮
行政區劃代碼
429006119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湖北省天門市
地理位置
天門市東北部
面    積
75.42 km²
下轄地區
1個社區、10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
胡市路15號
電話區號
0728
郵政編碼
431713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車牌代碼
鄂R
人    口
36363人(2019年)

胡市鎮歷史沿革

春秋時,為鄖國地。
戰國時,屬竟陵邑。
秦時,屬竟陵縣。
清代,屬天門縣官城鄉。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屬民族鄉。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4月,屬天漢縣為胡市區。
1949年,屬皂市區。
1956年5月,為合豐指導組。
1958年9月,為衞星公社。
1961年4月,為合豐區。
1975年11月,撤區並社,為胡市公社。
1984年,改為胡市區。
1987年,撤區建鎮。 [3] 

胡市鎮行政區劃

2011年末,胡市鎮轄胡市1個居民委員會,六合、董大、代新、張中、一李、東趙、新民、大興、五房、程老、程湖、張大、肖大、公議、汪劉、熊上、宋大、胡市、陳集、前台、蒿台、曹李、莊灣、漁農24個村民委員會。 [3] 
截至2021年10月,胡市鎮轄1個社區、10個行政村, [2]  鎮人民政府駐胡市路15號。 [3] 
胡市鎮區劃詳情
胡市社區
程老村
杜並山村
公議新村
新民村
張大村
董代村
陳集村
大興村
肖大村
趙李村
河南新村
五房村
宋大村
前台村
/

胡市鎮地理環境

胡市鎮位置境域

胡市鎮地處天門市東北部,東與漢川市垌冢鎮接壤,南與盧市鎮隔漢北河相望,西鄰九真鎮,北連皂市鎮 [3]  全鎮行政區域面積75.42平方千米。 [4] 

胡市鎮地形地貌

胡市鎮地處大洪山餘脈與江漢平原結合部,大部分為丘陵平原,地勢略為北高南低,地面高程一般為海拔25~45米,最高點六合村,海拔52.7米;最低點程湖村,海拔22米。 [3] 

胡市鎮氣候

胡市鎮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其特點是四季分明,雨熱同季,光照充足,無霜期長。年平均氣温16.5℃,年平均無霜期247天,年平均降雨量1100毫米。 [3] 

胡市鎮水文

胡市鎮境內屬漢北河、皂市河水系。漢北河沿境區南端由西向東進入漢川,境內河道長14.5千米;皂市河由北向南注入漢北河,境內河道長8.5千米。 [3] 

胡市鎮自然災害

胡市鎮的主要自然災害有洪澇、乾旱、大風、冰凍等。水災最嚴重的一次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大水,受災面積59.5平方千米,洪水沖毀房屋130棟,損失牲畜3000頭。旱災5年一小旱、10年一大旱。最嚴重的一次是1961年,近150天無雨乾旱,80%的農作物絕收。 [3] 

胡市鎮自然資源

2011年,胡市鎮有耕地面積35697畝,人均1畝,其中水田31860畝,旱田3837畝,以種植油菜、小麥、水稻、棉花為主。 [3] 

胡市鎮人口

2011年末,胡市鎮轄區總人口35447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3276人,城鎮化率9.2%。另有流動人口10067人。總人口中,男性18701人,佔52.8%;女性16746人,佔47.2%。總人口中,全部為漢族。2011年,胡市鎮人口出生率10.6‰,人口死亡率6.4‰,人口自然增長率4.2‰,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463人。 [3] 
截至2017年末,胡市鎮常住人口21889人。 [1] 
截至2019年末,胡市鎮户籍人口36363人。 [4] 

胡市鎮經濟

胡市鎮綜述

2011年,胡市鎮財政總收入390萬元,比上年增長5.4%。
2011年,胡市鎮農民人均純收入7459元。 [3] 
截至2019年末,胡市鎮有30個工業企業,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的超市或綜合商店11個。 [4] 

胡市鎮農業

2011年,胡市鎮農業總產值4億元,比上年增長10.2%。
胡市鎮糧食作物以水稻、小麥為主。2011年,胡市鎮生產糧食5.2萬噸,人均1467千克,其中水稻3萬噸,小麥0.5萬噸。
胡市鎮經濟作物以棉花、油菜、蔬菜為主。2011年,胡市鎮棉花產量478噸,油菜產量5291噸,蔬菜產量1.3萬噸。
胡市鎮畜牧業以飼養生豬、家禽為主。2011年,胡市鎮生豬飼養量35965頭,年末存欄17300頭;家禽飼養量91.6萬羽,年末存籠24.6萬羽。
胡市鎮漁業以養殖為主。2011年,胡市鎮養殖水面1215畝,鮮魚產量10530噸,龍蝦804噸,毛蟹122噸。 [3] 

胡市鎮工業

胡市鎮以化工、棉織、機械、草編制造為主。2011年,胡市鎮工業總產值3億元,比上年增長16.5%。擁有工業企業294家,職工2600人。實現工業增加值2.2億元,佔全鎮地區生產總值的37.5%。 [3] 

胡市鎮商業

2011年末,胡市鎮有商業網點120個,職工1220人。
2011年,胡市鎮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2.5億元,比上年增長16%,城鄉集貿市場3個。
2011年,胡市鎮成交額1.1億元,比上年增長14%。 [3] 

胡市鎮金融

2011年末,胡市鎮境內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5億元,比上年增長12%;各項貸款餘額1.2億元;比上年增長15%。 [3] 

胡市鎮郵政業

2011年,胡市鎮郵政業務總量212萬元。 [3] 

胡市鎮電信業

2011年,胡市鎮電信業務收入830萬元。 [3] 

胡市鎮交通運輸

2011年,胡市鎮境內有武荊高速公路、分當省道、皂仙公路三條公路幹線交會,北距長荊鐵路11千米。
2011年末,胡市鎮有客運站1座,日發班車30多個班次,客運量1000人次。 [3] 

胡市鎮社會事業

胡市鎮教育事業

2011年末,胡市鎮有幼兒園8所,在園幼兒388人,專任教師48人;小學3所,在校生1486人,專任教師96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935人,專任教師68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
2011年,胡市鎮預算內教育經費1586萬元,比上年增長5.6%。 [3] 

胡市鎮文化事業

1995年8月,胡市鎮建成胡市有線電視台。
2011年末,胡市鎮有線電視用户5389户,入户率63%。
2011年末,胡市鎮有文化站1個,村文化活動中心25個,各類文化專業户38户;各類圖書室32個,藏書28萬餘冊。 [3] 

胡市鎮醫療衞生

2011年末,胡市鎮有各級醫療衞生機構4個,門診部(所)29個,有牀位100多張,每千人擁有病牀3張,固定資產總值1300多萬元,專業衞生人員117人,其中執業醫師26人,執業助理醫師43人,註冊護士52人。
2011年,胡市鎮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2.5萬人次。農村村民全部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參合率為100%。 [3] 

胡市鎮社會保障

2011年,胡市鎮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户數140户,人數230人,支出51.8元,比上年增長15%,月人均188元月,比上年增長15%;五保老人207人,其中集中供養121人,年人均生活補助費2100元;醫療救助165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38人次,共支出34.72萬元,比上年增長30%。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數576户,人數1067人,支出78萬元,比上年增長15%,月人均60.9元,比上年增長15%。國家撫卹、補助各類優撫對象415人,撫卹事業費支出78萬元,比上年增長15%。農村居民全部參加農村養老保險,參保率100%。 [3] 

胡市鎮基礎設施

  • 郵政電信
2011年末,胡市鎮有郵政局1處,代辦所25處。電信企業2家,網點6個。 [3] 
  • 給排水
2011年,胡市鎮有自來水廠f座,日供水量3500噸。 [3] 
  • 供電
2011年末,胡市鎮有35千伏變電站1座,供電覆蓋率100%。街道兩旁鋪設排水管道6000米。 [3] 
  • 園林綠化
2011年末,胡市鎮建有花壇40個,綠化面積4000平方千米。 [3] 

胡市鎮歷史文化

胡市鎮名稱來歷

乾隆四十年(1775年),一胡姓的拔貢老爺告老回鄉,在此修建一排店鋪經商,取名”胡家店子”,後逐步發展成為集市而得名。 [3] 
胡市鎮

胡市鎮風俗民情

胡市鎮的傳統藝術形式有三棒鼓、採蓮船、舞獅子、耍花燈、腰鼓樂隊等。 [3] 
參考資料
  • 1.    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編.中國縣域統計年鑑·2018(鄉鎮卷 )[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9.05:第344頁.
  • 2.    胡市鎮2021年區劃  .國家統計局[引用日期2022-01-13]
  •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編;黃樹賢總主編;彭軍本卷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區大典·湖北省卷[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7年7月:1789-1790.
  • 4.    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編.中國縣域統計年鑑•2020(鄉鎮卷)[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21.03: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