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胡國珍

(北魏外戚)

鎖定
胡國珍(438~518年),字世玉,安定郡臨涇縣(今甘肅省慶陽市鎮原縣)人 [1]  。北魏外戚大臣,武始侯胡深之子,宣武靈太后的父親。
出身安定胡氏。太和十五年(491年),襲封武始侯。獻女於宣武帝元恪,生下太子元詡。孝明帝即位後,封為光祿大夫。胡太后臨朝後,加任侍中,冊封安定郡公,參決萬機,拜中書監儀同三司,忠心輔佐魏主。熙平初年,拜驃騎大將軍、雍州刺史、司徒公。
神龜元年(518年),去世,享年八十,獲贈相國、都督中外諸軍事、太師、太尉公、同州刺史、太上秦公、加九錫,諡號文宣。
本    名
胡國珍
世玉
所處時代
南北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安定臨涇(今甘肅省慶陽市鎮原縣)
出生日期
438年
逝世日期
518年
主要成就
獻女於宣武帝元恪,生下孝明帝元詡 [1] 
官    職
中書監、儀同三司、驃騎大將軍、雍州刺史、司徒公 [1] 
諡    號
文宣 [1] 
贈    官
相國、都督中外諸軍事、太師、太尉公、同州刺史、太上秦公、九錫 [1] 
爵    位
武始侯—安定郡公 [1] 

胡國珍人物生平

北魏太和十五年(491年),胡國珍襲父爵武始侯,離開故鄉臨涇,居住京都洛陽。胡國珍受家庭薰陶, 少年好學,崇尚清儉,輔佐國政,忠心可敬。
胡國珍女兒被選入宮,生明帝。孝明帝即位後,封國珍為光祿大夫。
靈太后臨朝攝政,又給他加侍中,封安定郡公。追崇胡國珍前妻皇甫氏為京兆郡君,派十户守冢,尚書令、任城王元澄上奏,説安定公尊屬望重,親賢羣矚,應該出入宮中,參與謀劃國事。太后下詔認可,胡國珍遂入決萬機。接着,進位中書監、儀同三司,侍中如故。忠心輔佐魏主,相機上表,細陳刑事、政治改革諸多事宜,太后一一下詔施行。
熙平初年,拜使持節,都督、雍州刺史、驃騎大將軍、開府,繼遷司徒公,侍中如故,靈太后、孝明帝率百官到家祝賀,極盡歡宴之隆。又追京兆郡君為秦上太君,諡號孝穆,因陵寢孤獨,即置園邑三十户,立長丞奉守,封胡國珍繼室梁氏趙平郡君,兒子胡祥之妻為長安縣公主。
胡國珍年邁篤老,卻愈益崇敬佛法,時事清齋,堅持親祀,禮拜不輟。
神龜元年(518年)四月七日,步行去看所建佛像,行路四五里。八日復至,站立觀像,當晚勞熱致疾,一病不起。靈太后親侍藥膳,十二日去世,享年八十歲,追崇使持節、侍中、相國、都督中外諸軍事、太師、領太尉公、同州牧,號太上秦公,加九錫,諡號文宣公,葬以殊禮。持節到安定郡監護喪事。

胡國珍軼事典故

胡國珍臨終時,與靈太后訣別,語重心長地説:“你們母子要好好治理天下,爭得萬民擁護,國運昌盛。”其為國為家殷殷之情溢於言表。
胡國珍死後,隨太后母親皇甫氏靈柩一起由洛陽搬回鎮原縣合葬。開始,胡國珍本欲就祖、父西葬故鄉,後因前世諸胡多葬於洛陽,有終於洛陽之心。崔光曾在太后面前問胡國珍:“國公萬年之後,是在此安厝?還是歸長安?”胡國珍説:“當陪葬天子山陵。”到病時,靈太后請問後事,竟説回安定。此時,人已惛惚,語無倫次。太后問清河王元懌與崔光,議決去留之事。元懌等皆以病重時神志不清,請太后還是按前説安厝洛陽為宜。太后外從眾臣所議,而自己深思之後,認為父親遠慕雙親,屬人之常情,也如自己常思父母一樣。

胡國珍墓碑地點

靈太后迎太上君皇甫氏神柩還鄉,與國珍合葬臨涇縣東80裏即今南關苟家莊,原有二大冢,鄉人云其一為胡國珍墓。今夷為平地,無冢可辨。

胡國珍主要成就

北魏宣武帝靈皇后胡氏,生在安定臨涇,是司徒胡國珍的女兒,是一個文武兼資的大美人。據説靈太后降生的時候,她的母親看見卧房內紅光照射,不知是何徵兆?胡國珍將這件事拿去問當時很有名氣的術士趙胡,趙胡立即説:“這是個吉兆,有大貴之表,方為天地母,生天地主。”等到靈太后長大,通過出家做尼姑的姑媽大事宣揚,都知道胡家有這麼一個奇怪的又才高貌美的女子,宣武帝聽到了風聲,把她召到後宮,冊封為承華世婦。
當時,宣武帝元恪的高貴嬪,正得寵而被封為皇后。高皇后貌美性妒,所有後宮嬪妃,都不準接近皇帝,惟獨胡承華纖麗動人,善伺人意,楚楚可憐,行止乘巧,頗得高皇后的歡心,網開一面,特准胡充華在晚上服侍皇上,因而藍田種玉,珠胎暗結,十個月後竟為皇家產一承繼大統的麟兒。
宣武帝駕崩,拓跋詡沖齡嗣位而為孝明帝,尊高皇后為皇太后,胡承華為皇太妃,不久胡承華就逼皇太后到瑤光寺出家為尼,。”自己成為靈太后。從此靈太后親覽萬機,裁決政事,隨手批答,把朝政處理得有條不紊。靈太后飭令製造一輛“申訟車”,設座車內,外垂簾幕,定期出巡雲龍門及千秋門等繁華地區,接受吏民訴訟並伸冤案件,當即裁判或交有司妥為處理,獲得朝野的好評。凡州郡薦舉的孝廉秀才,都由靈太后親御朝堂,臨軒發策,自閲試卷,評定等級,然後量才使用,一般都認為十分公平。

胡國珍親屬成員

祖父:胡略,後秦平北府諮議參軍 [1] 
父親:胡淵,北魏河州刺史、武始侯 [1] 
兄長:胡真 [1] 
女兒:胡氏,宣武靈太后 [2] 
兒子:胡祥,娶長安縣公主 [1]  ,官至中書監、侍中,封東平郡公 [3] 
原配:皇甫氏,追封京兆郡君,生一女(靈太后)。出身安定皇甫氏,兄弟有皇甫集皇甫度 [4] 
繼室:梁氏,女侍中、馮翊君,生一子(胡祥)。疑出身士族安定梁氏 [1] 
兄子:胡僧洗,胡真之子,初胡國珍無子,曾養胡僧洗為後,官至中書監、侍中,封濮陽郡公;胡真長子胡寧,封臨涇公。胡寧之子胡虔東魏司空 [2] 
參考資料
  • 1.    《魏書.卷八十三下.外戚》: 胡國珍,字世玉,安定臨涇人也。祖略,姚興渤海公姚逵平北府諮議參軍。父淵,赫連屈丐給事黃門侍郎。世祖克統萬,淵以降款之功賜爵武始侯。後拜河州刺史。 國珍少好學,雅尚清儉。太和十五年襲爵,例降為伯。女以選入掖庭,生肅宗,即靈太后也。肅宗踐祚,以國珍為光祿大夫。靈太后臨朝,加侍中,封安定郡公,給甲第,賜帛布綿谷奴婢車馬牛甚厚。追崇國珍妻皇甫氏為京兆郡君,置守冢十户。尚書令、任城王澄奏,安定公屬尊望重,親賢羣矚,宜出入禁中,參諮大務。詔可。乃令入決萬幾。尋進位中書監、儀同三司,侍中如故,賞賜累萬。又賜絹歲八百匹,妻梁四百匹,男女姊妹兄弟各有差,皆極豐贍。國珍與太師、高陽王雍,太傅、清河王懌,太保、廣平王懷,入居門下,同釐庶政。詔依漢車千秋、晉安平王故事,給步挽一乘,自掖門至於宣光殿得以出入,並備几杖。後與侍中崔光俱授帝經,侍直禁中。國珍尋上表,陳刑政之宜。詔皆施行。延和初,加國珍使持節、都督、雍州刺史、驃騎大將軍、開府。靈太后以國珍年老,不欲令其在外,且欲示以方面之榮,竟不行。遷司徒公,侍中如故,就宅拜之。靈太后、肅宗率百僚幸其第,宴會極歡。又追京兆郡君為秦太上君,太上君景明三年薨於洛陽,於此十六年矣。太后以太上君墳痤卑局,更增廣,為起塋域門闕碑表。侍中崔光等奏:"案漢高祖母始諡曰昭靈夫人,後為昭靈後,薄太后母曰靈文夫人,皆置園邑三百家,長丞奉守。今秦太上君未有尊諡,陵寢孤立,即秦君名,宜上終稱,兼設掃衞,以慰情典。請上尊諡曰孝穆,權置園邑三十户,立長丞奉守。"太后從之。封國珍繼室梁氏為趙平郡君,元叉妻拜為女侍中,封新平郡君,又徒封馮翊君。國珍子祥妻長安縣公主,即清河王懌女也。
  • 2.    《魏書.卷八十三下.外戚》:國珍年雖篤老,而雅敬佛法,時事齊潔,自強禮拜。至於出入侍從,猶能跨馬據鞍。神龜元年四月七日,步從所建佛像,發第至閶閤門四五里。八日,又立觀像,晚乃肯坐。勞熱增甚,因遂寢疾。靈太后親侍藥膳。十二日薨,年八十。給東園温明秘器、五時朝服各一具、衣一襲,贈布五千匹、錢一百萬、蠟千斤。大鴻臚持節監護喪事。太后還宮,成服於九龍殿,遂居九龍寢室。肅宗服小功服,舉哀於太極東堂。又詔自始薨至七七,皆為設千僧齊,令七人出家;百日設萬人齊,二七人出家。先是巫覡言將有兇,勸令為厭勝之法。國珍拒而不從,雲吉凶有定分,唯修德以禳之。臨死與太后訣雲:"母子善治天下,以萬人之心。勿視大臣面也。"殷勤至於再三。又及其子祥,雲:"我唯有一子,死後勿如比來威抑之。靈太后以其好戲,時加威訓。國珍故以為言。   始國珍欲就祖父西葬舊鄉,後緣前世諸胡多在洛葬,有終洛之心。崔光嘗對太后前問國珍:"公萬年後為在此安厝,為歸長安?"國珍言當陪葬天子山陵。及病危,太后請以後事,竟言還安定,語遂昏忽。太后問清河王懌與崔光等,議去留。懌等皆以病亂,請從先言。太后猶記崔光昔與國珍言,遂營墓於洛陽。太后雖外從眾議,而深追臨終之語,雲:"我公之遠慕二親,亦吾之思父母也。"   追崇假黃鉞、使持節、侍中、相國、都督中外諸軍事、太師、領太尉公、司州牧,號太上秦公,加九錫。葬以殊禮,給九旒鑾輅,虎賁、班劍百人,前後部羽葆彭吹,輼輬車;諡文宣公;賜物三千段、粟一千五百石。又詔贈國珍祖父兄、父兄,下逮從子,皆有封職。持節就安定監護喪事。靈太后迎太上君神柩還第,與國珍俱葬,贈襚一與國珍同。及國珍神主入廟,詔太常權給以軒懸之樂、六佾之舞。初國珍無男,養兄真子僧洗為後,後納趙平君,生子祥。
  • 3.    《魏書.卷八十三下.外戚》: 祥,字元吉,襲封。故事,世襲例皆減邑,唯祥獨得全封。趙平君薨,給東園秘器,肅宗服小功服,舉哀於東堂。靈太后服齊衰期。葬於太上君墓左,不得祔合。祥歷位殿中尚書、中書監、侍中,改封東平郡公。薨,贈開府儀同三司、雍州刺史,諡曰孝景。   僧洗,字湛輝。封爰德縣公,位中書監、侍中,改封濮陽郡公。僧洗自永安後廢棄,不預朝政。天平四年薨,詔給東園秘器,贈太師、太尉公、錄尚書事、雍州刺史,諡曰孝。   真長子寧,字惠歸。襲國珍先爵,改為臨涇伯,後進為公。歷歧涇二州刺史。卒,諡曰孝穆。女為清河王亶妃,生孝靜皇帝。武定初,贈太師、太尉公、錄尚書事,諡曰孝昭。   子虔,字僧敬。元義之廢靈太后,虔時為千牛備身,與備身張車梁等謀殺義。事發,義殺車渠等,虔坐遠徒。靈太后反政,徵為吏部郎中。太后好以家人禮與親族宴戲,虔常致諫,由是後宴謔多不預焉。出為涇州刺史,封安陽縣侯。興和三年,以帝元舅超遷司空公。薨,贈太傅、太尉公、尚書僕射、徐州刺史,諡曰宣。葬日,百官會葬,乘輿送於郭外。子長粲。
  • 4.    《北史.卷八十》:太后舅皇甫集,字元會,一字文都,安定朝那人。封涇陽縣公,位儀同三司、雍州刺史、右衞大將軍,贈侍中、司空公,諡曰靜。   集弟度,字文亮,封安縣公,累遷尚書左僕射,領左衞將軍。度頑蔽,每與人言,自稱僕射,時人方之毛嘉。正光初,元叉出之為都督、瀛州刺史。度不願出,頻表固辭,乃除右光祿大夫。孝昌元年,為司空、領軍將軍,加侍中。元叉之見出也,恐朝夕誅滅,度與妻陳氏,多納其貨,為之左右。度無子,養兄集子子熙為子。子熙嫂趙郡太守裴佗女。佗還京師,度問佗外何消息,佗曰:"行路所聞,唯道明公多取元叉金帛,遠近無不慨嘆。公宜戮此罪人,以謝天下。"陳氏聞而惡之。又攝吏部事,遷司徒,兼尚書令,不拜。尋轉太尉,孜孜營利,老而彌甚。遷授之際,皆自請乞。靈太后知其無用。以舅氏,難違之。然所歷官,最為貪蠹。爾朱榮入洛,西奔兄子華州刺史邕,尋與邕為人所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