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胡厚宣

鎖定
胡厚宣(1911年12月20日—1995年4月16日 [13]  ),幼名福林,生於河北省保定市望都縣。中國甲骨學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殷商史學家。 [16]  [19] 
民國十七年(1928年),胡厚宣考入北京大學預科,兩年後升入史學系。 [3]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北京大學史學系畢業。畢業後入中研院史語所工作,參加安陽殷墟發掘團,參與殷墟第10、11次發掘,期間主持發掘1004號大墓。其後主要負責協助董作賓整理殷墟第1—9次所得甲骨,併為《殷虛文字甲編》作全部釋文。 [18]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至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在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任研究員,兼任中文系、歷史系主任、教授。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至1956年任復旦大學教授兼中國古代史教研室主任。1956年調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任研究員、學術委員、先秦史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國史學會理事、中國考古學會理事、中國古文字研究會理事、中國殷商文化學會會長等職。 [19]  1995年4月16日去世,享年84歲。 [13] 
胡厚宣在教學、科研的同時,致力於甲骨文材料的蒐集、著錄工作。他的《戰後寧滬新獲甲骨集》(1951年)、《戰後南北所見甲骨錄》(1951年)、《戰後京津新獲甲骨集》(1954年)等書, [21]  為甲骨文的流傳作出了貢獻。1978年至1982年期間出版的《甲骨文合集》13冊,是甲骨學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為今後甲骨學研究奠定了基礎。 [20] 
全    名
胡厚宣
所處時代
近現代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河北省望都縣大王莊 [2] 
出生日期
1911年12月20日
逝世日期
1995年4月16日 [13] 
主要作品
殷商史
主要作品
甲骨文合集 [16] 
戰後寧滬新獲甲骨集
甲骨文與殷商史
甲骨學商史論叢 [16]  展開
主要作品
甲骨文合集 [16] 
戰後寧滬新獲甲骨集
甲骨文與殷商史
甲骨學商史論叢 [16] 
甲骨年表 [17]  收起
本    名
胡福林
國    籍
中國
籍    貫
河北省保定市
畢業院校
北京大學

胡厚宣人物生平

胡厚宣求學經歷

清宣統三年(1911年)十一月初一(12月20日),胡厚宣生於河北省望都縣大王莊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父親是教師,家中生活比較清苦。胡厚宣未入私塾,六歲就讀於鄉村國民小學,後入保定第二模範小學。 [8]  民國十三年(1924年)考入保定培德中學。在培德中學,遇國文老師繆鉞,在國學方面打下基礎,胡厚宣在中學四年的八個學期中,科科成績名列第一。 [8]  並於畢業時獲獎金幫助上大學。 [5] 
民國十七年(1928年),胡厚宣考入北京大學預科,兩年後升入史學系。 [5]  當時北大的校長是蔣夢麟,文學院的院長是胡適,史學系雅士雲集,陣容強大。此時,胡厚宣認真聽講,配合着課程講座,還研讀了清代學者大量的樸學論著及梁啓超羅振玉王國維郭沫若等名家名作。 [8]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胡厚宣於北京大學歷史系畢業。還在北京大學史學系讀書時,胡厚宣就以《楚民族源於東方考》展露才華。 [4]  在大學裏,胡厚宣隨諸大師遊於古史,即接受王靜安“古史二重證”思想,並用此種方法來寫作論文。 [5] 

胡厚宣初試考古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胡厚宣於北大畢業後,傅斯年就把他延攬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安陽殷墟發掘團。就這樣,胡厚宣如願以償,進入仰慕已久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8]  旋即被派往安陽,投入了殷墟第十、第十一次的發掘工作。發掘工作由梁啓超的次子,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考古學專業的梁思永主持。參加的年輕人有號稱“十兄弟”的李景聘、石璋如、李光爭、尹達尹煥章祁延霈、胡厚宣、王湘、高志尋、潘愨等人。胡厚宣於10月1日到達安陽。由於第一次來,人地兩生,由尹達和祁延霈到車站把他迎接到安陽城內發掘團西冠帶巷辦事處,第二天便到侯家莊工作站。10月3日發掘團宣佈開工,胡厚宣隨從大家到田野實地參加發掘工作。胡厚宣雖然是第一次參加田野考古發掘,但聰穎過人,善於學習,由梁思永指導,隨同尹達工作。他很快便進入狀態,待能辨認土色、土質後,即行單獨工作。很快,對於辨認遺蹟,處理現象,測量繪圖,器物分類,並能仔細觀察,隨時記錄,已到運用自如的階段。從10月3日開始,到11月20日,在這月餘的期間內,每人各找出一個墓的蹤跡。並將每個考古單位編上了號:尹達1001,祁延霈1002,石璋如1003,胡厚宣1004。由於田野經費的限制不能增加工人,為提高工作效率,遂把1003、1004兩墓停掘,以其部分工人加入1001、1002兩墓工作。胡、石二人領着少數工人到同樂寨發掘史前遺址。在此期間,胡厚宣對於地層的疊壓,遺蹟的分析,彩、黑、灰三層文化的異同,又增加了不少知識和經驗。繼而又同到侯家莊工作地分別協助劉、祁工作。12月19日侯家莊工作地東區開始發掘,西區工作全部停止,全體員工都到東區工作,一直到12月底。 [8]  著名的牛鼎、鹿鼎和36捆銅矛,就出自他主持發掘的1004號大墓內。 [4]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春,繼續舉行第十一次發掘。3月15日開工,至6月15日止,共作81天。發掘工作仍由梁思永主持。工作人員有石璋如、尹達、祁延霈、李光爭、王湘、尹煥章、胡厚宣。工作地點仍在侯家莊西北岡,分東西兩區繼續上次未完的工作。胡厚宣的任務仍是繼續發掘他的1004大墓。5月7日,李濟郭寶鈞到安陽,8日即到工地視察。隨着李、郭兩先生的到來,胡厚宣所挖的1004墓有了重要的發現。9日下午,在南道口的東南角未被盜坑波及的一塊夯土中,深7.9米處出了兩個大方鼎:鹿鼎小,在東;牛鼎大,在西。自1004大墓發掘之後,胡厚宣就不再參加殷墟田野考古了。改從室內整理甲骨工作。 [8]  同年夏,胡厚宣回到南京本所,整理研究殷墟出土的甲骨。先協助董作賓編輯《殷墟文字甲編》,然後根據拓本,對照實物,撰寫《殷墟文字甲編釋文》,並有簡單的考證。 [6]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殷墟第十三次發掘出土整坑甲骨,運抵南京,由董作賓指導,胡厚宣帶領技工進行清理。一共獲得17096片甲骨,數量居歷次的發掘之冠,史料價值也是獨一無二的。此時,胡厚宣寫有《第十三次發掘所得甲骨文字舉例》《殷墟127坑甲骨的發現和特點》等論文。這期間還發表了《甲骨文材料之統計》《論殷代的記事文字》《中央研究院殷墟出土展品參觀記》等文,與董作賓合編《甲骨年表》,翻譯了日本學者梅原末治中國青銅器時代考》一書。 [8] 

胡厚宣輾轉西南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變”後,胡厚宣隨史語所一路疏散,甲骨材料倉促裝箱,先運長沙,經桂林,再運昆明。乃由胡厚宣、高去尋兩先生登記編號。 [6]  胡厚宣陸續發表了《卜辭下乙説》《釋牢》《卜辭雜例》《釋茲用茲御》《卜辭同文例》《卜辭記事文字史官簽名例》《卜辭中所見之殷代農業》等數十萬字的重要論文,進一步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 [8]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顧頡剛初任成都齊魯大學國家研究所主任,特邀胡厚宣和錢穆前往任研究員。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胡厚宣告別了工作近七年的歷史語言研究所來到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在齊魯大學,胡厚宣除任研究員外,還曾擔任過中文系主任、中國歷史社會學系主任。在研究所為研究生講授甲骨文,在大學中講授商周史、考古學通論等課程。 [5]  [8]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發表《甲骨學商史論叢》,獲當時全國學術審議會二等獎。在收集研究甲骨文方面,取得卓越成績。解放前,他整理出版了《甲骨六錄》《戰後寧滬新獲甲骨集》《戰後南北所見甲骨錄》《戰後京津新獲甲骨集》,共收錄甲骨10061片。

胡厚宣任職復旦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胡厚宣應周谷城之邀,到上海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系任教授兼中國古代史教研室主任。他開過史料學、考古學、先秦史、商周史、春秋戰國史等課。在該校任中文系的陳子展教授還邀胡厚宣為中文系講授文字學,古文字學、甲骨字等課程。 [8] 
1954年,中國科學院新建立歷史研究所第一、二所。第一所是研究從先秦到魏晉南北朝這一段的歷史,所長是郭沫若院長兼,副所長是尹達。胡厚宣上課忙迫之中,還出了八本書。除《古代研究的史料問題》《五十年甲骨文發現的總結》《五十年甲骨學論著目》《殷墟發掘》四書之外,還把在抗戰勝利後,奔走於京津寧滬蒐集的材料編為《戰後寧滬新獲甲骨集》《戰後南北所見甲骨錄》《戰後京津新獲甲骨集》和《甲骨續存》四書。中科院歷史研究所曾要向復旦大學調胡厚宣到北京,復旦大學黨委書記、副校長李正文説,“高教部曾副部長(昭掄)早就替我擋駕了,調令根本沒到學校來。” [12] 

胡厚宣北上入京

胡厚宣 胡厚宣
1956年3月,國務院成立科學規劃委員會,起草科學研究12年遠景規劃。在上海的規劃分會上,胡厚宣提出編纂《甲骨文合集》的構想,為哲學社會科學規劃組採納,列為史料整理重點項目。1956年8月,胡厚宣奉調到京,夫人桂瓊英、研究生裘錫圭隨調中國科學院歷史一所。 [8]  胡厚宣來所後,即主持先秦史組工作,任先秦史研究組組長,後改先秦史研究室,出任主任,同時也是所學術委員會的委員。 [12] 
胡厚宣來所後的一項重大科研任務就是主持《甲骨文合集》,經過一段時間的籌備,《甲骨文合集》正式的編輯工作,從1961年4月開始。《甲骨文合集》編纂工作委員會的工作成員,先蒐羅、校勘、整理已出版著錄甲骨文的專書和論文,當時正值國民經濟困難期間,為了搜拓甲骨,胡厚宣吃過各種苦頭。待材料蒐集齊全之後,接着的工作就是校對重出、去偽存真、拼合斷片、歸屬、精選、補拓等一系列極為煩瑣的科學整理。為《甲骨文合集》的編輯工作,胡厚宣傾注很多。工作做做停停,斷斷續續加以開展。 [12] 
1980年8月5日,為完成《合集》分冊釋文任務,胡厚宣召開全體參編人員會議,對已印出或印製中的各分冊作了分工,並對每冊“初稿”完成後,學者的“初稿”交換校對,即“互校”也作出了安排。會上,胡厚宣介紹推薦一批有價值的研究成果,並反覆強調:全書釋文的體例和文字的隸定,要儘量保持全書的一致性。 [4] 
1982年8月,《合集》第二批分冊也印製出齊,胡厚宣馬不停蹄,在隨後的8月28日召開全體會議,檢查了各冊釋文的進度並作出其他事項決定。 [4] 

胡厚宣晚年時期

1984年8月,胡厚宣為西安古文字第5屆年會大會主席,公佈《八十五年來甲骨文材料之再統計》,揭示國內外收藏殷墟出土甲骨文總數為154604 片。同年10月主持安陽全國商史學術討論會。 [14] 
1985年,胡厚宣主編的《甲骨文合集》共13卷,全部出齊。這部書,與譚其驤教授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被稱為“新中國社會科學最重大的兩項成就”。 [1] 
1986年,胡厚宣以75歲高齡加入中國共產黨。 [13]  1987年9月,胡厚宣主持安陽殷商文化國際討論會,有中、日、美、加、英、法、德、澳、意等國專家學者百餘人出席。 [14] 
1989年9月,胡厚宣又在安陽主持召開殷墟甲骨文發現90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宣佈正式成立殷商文化學會並擔任會長。 [14]  胡厚宣晚年不顧年邁體弱,致力於史學研究,以致積勞成疾,不幸於1995年4月16日去世。 [13] 

胡厚宣主要影響

胡厚宣甲骨學

  • 甲骨整理
戰後平津新獲甲骨集 戰後平津新獲甲骨集
胡厚宣先後出版《甲骨六錄》《戰後平津新獲甲骨集》《戰後寧滬新獲甲骨集》《戰後南北所見甲骨錄》《戰後京津新獲甲骨集》《甲骨續存》等多部甲骨著錄書。 [21]  《戰後京津所獲甲骨集》《戰後寧滬所獲甲骨集》《戰後南北所見甲骨錄》《甲骨續存》這四部著作共著錄甲骨13814塊,佔殷墟所出全部甲骨十多萬片的十分之一強。這是胡厚宣對甲骨學的重大貢獻,傾注了胡厚宣不少的心血。 [22] 
《戰後寧滬所獲甲骨集》,1951年由上海來薰閣書店出版,全書收錄甲骨文共1143片,共分三卷。該書有許多重要的資料,如婦好的記載,奴隸暴動記載等,其中101號是一塊牛胛骨,寬約24釐米,長約43釐米,是甲骨文中最大最全的一版。《《戰後南北所見甲骨錄》也在1951年由上海來薰閣書店出版,收錄甲骨文達3276片。 [22] 
《戰後京津所獲甲骨集》,1954年由上海羣聯出版社出版,全書四冊,收錄甲骨5642片。所載材料大部分是第一次著錄的新材料,其中有罕見的牛肋骨刻辭、人骨刻辭等。第520號“四方風名”為輟合版,胡先生在京慶雲堂看到半塊,想到與1941年所作《甲骨文四方風名考證》有關,就以高價買下,回成都後才發現和1936年中央研究院第十三次發掘所得半塊正好相接。 [22] 
這四部著作最大的特點,是在甲骨著錄編輯體例方面的創新。最早出版的甲骨著錄書,一般不予分類,後來有些著錄書採取了分類編排,如郭沫若1933年在日本出版的《卜辭通纂》,但還沒有分期分類編排的先例。胡厚宣首次採用了分期分類的方法,其分期採用了“四期法”:第一期盤庚、小辛、小乙、武丁,第二期祖庚、祖甲,第三期廩 辛、康丁、武乙、文丁,第四期帝乙、帝辛。而分類則儘量詳細,包括氣象、農產祭祀、田獵、征伐、行止、災禍、占卜、營建、夢幻、疾病等多達二十四類。 [22] 
這樣的編排體例綱目清晰,科學性強進一步方便了對甲骨文資料的利用。自此以後,一些大型的甲骨著錄,如日本貝家茂樹的《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藏甲骨文字》我國第一部大型甲骨文資料彙編《甲骨文合集》等,都採用了這種分期分類的編排體例。
1956年,《甲骨文合集》列入國家科學發展規劃。1959年,編纂工作正式啓動。郭沫若任主編,胡厚宣任總編輯,協助郭沫若處理日常編纂工作及相關具體事務。編纂工作時停時輟,直至編輯成員從河南息縣“五·七”幹校畢業回京後,《甲骨文合集》編輯工作才再次啓動。在胡厚宣總編輯的帶領下,編輯組成員齊心協力,努力奪回已失去的十年大好時光。1978年底,《甲骨文合集》的全書圖版稿基本完成,並開始了13分冊的陸續印製工作。從1978年至1982年,全書共13分冊收入甲骨41956版,至此《甲骨文合集》正式出齊。 [4] 
在帶領編輯組進行大規模的科學整理甲骨文材料時,胡厚宣首先把當時已出版的海內外180多種著錄書收齊,再廣泛調查收集分藏各地的甲骨實物和拓片(或照相)。同時,盡力蒐集流散海外的甲骨、拓片或照片。在編輯成書時,儘可能採用原骨的新拓本,並把一骨的正反集中,還進行了大規模的校重、辨偽、綴合、選片、集中同文和對甲骨片進行分期分類等一系列煩瑣而細緻的整理研究工作。僅就落錄書統計,共校出重片6千多片重片次達1.4萬之多。可以説,這是80多年來空前規模的“對舊著錄進行了一次清查”。此外,《甲骨文合集》編輯還非常注意對所蒐集材料的斷片綴合,共收入綴合版2千多,其成果超過了前人,從而“使不少看來並無太大意義的殘碎甲骨,在復原後產生了使人意想不到的學術價值”。 [4] 
  • 學術交流
外國不少學者也積極開展甲骨學的研究並不斷取得新成果,這就迫切需要開展國際間的學術交流。早在1958年胡厚宣曾訪問蘇聯,進行學術交流並鑑定了莫斯科列寧格勒等地博物館所收藏的甲骨文。在莫斯科,於蘇聯國立東方文化博物館中國藝術陳列部,看到有十幾塊甲骨文,胡厚宣指出是偽品。這些甲骨曾被蘇聯出版的《世界通史作為插圖採用過,致使蘇聯的專家都大吃一驚。在列寧格勒國立愛米塔什博物館,收藏着一批由衞國戰爭中犧牲的學者布那柯夫所蒐集的一批甲骨,但有人認為是假東西並不被重視,經胡先生鑑定完全是真品,引起蘇聯方面的高度重視。 [23] 
1981年,胡厚宣參加中國考古學古代史代表團出訪日本,與日本許多著名的甲骨學家進行了學術交流。日本所藏的甲骨除中國之外居國外首位,其中大部分都已發表過,只有天理大學參考館收藏着一批甲骨,一直尚未見公佈。在日本學者陪同下,他用了一整天時間認真觀察了這批甲骨,認定這些甲骨為羅振玉、王國維的舊藏。經日本學者應允,胡厚宣作了選錄,並在後來予以發表,1982年和1983年,胡厚宣兩度去美國訪問講學,在美先後停留了四個月,訪問了舊金山、紐約等九個城市,與美國學術界進行了廣泛的學術交流。1982年還分別參加了在香港和夏威夷召開的中國古文字和商史討論會,在會上發表了學術論文。 [23] 

胡厚宣殷商史

  • 帝王研究
胡厚宣 胡厚宣
有關卜辭中殷商帝王、帝王世系的研究,實自王國維著名的《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及《續考》始;此二文的問世,標誌着商史研究步人了科學軌道,此二文的持論,學林同宗。然而,王國維二文所產生的轟動效應過後,人們發現再續出一説已難乎其難,至續出一説且成為定論者,幾十年來也不過三兩家。胡厚宣的《卜辭下乙説》(1940)便居其一。文中“不特證下乙當為人名,且考知下乙當為祖乙,在先祖中,實佔一極其重要之地位。可破近人以下乙為地名之非。”另外,胡厚宣的《釋餘一人》《重論餘一人問題》《説我王》《殷卜辭中的上帝和王帝》《中國奴隸社會最高統治者的稱號問題》等文,也都有關於“帝王”研究。 [15] 
  • 地理研究
胡厚宣對於殷代地理的研究,有專文三篇:《殷代共方考》(1944)、《卜辭地名與古人居丘説》(1944)、《甲骨文士方為夏民族考》(1989)。此外散見於他文中的尚多,如《卜辭中所見之殷代農業》一文就專闢“農業區域”一節,考證地名概不下二十處。共方、土方屬殷代最重要的兩個方國,而古人聚居環境如何,更是史家素來極為關注的“焦點”課題。因此,胡厚宣這些論文,對於方國地理、歷史文化地理以及夏商民族史、民族關係史源流變遷的探討,無疑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15] 
  • 禮制研究
關於殷商禮制的研究,王國維有《殷周制度論》《殷禮徵文》等名作問世。胡厚宣也有兩篇名作——《殷代封建制度考》(1944)、《殷代婚姻家族宗法生育制度考》(1944),其所揭示的內容,實堪與王國維二文相美,而所立論則可謂後出轉精。繆鉞説:此二文“説明封建宗法之制,殷時已有之,非周人所創。能補正王國維《殷周制度論》之疏誤,持論尤為情湛。”並題辭謂“觀堂所木明,於茲得真釋。”按,胡厚宣後一文約三萬字,論及一妻與多妻、家族與宗法、求生與產神、分與嘉否、子名與子子、大子與小王、子女與子孫諸題,題題有新意,若貫通一體,則即殷商婚姻、家族、宗法、生育種種制度的斷代全史,故一向受到史家好評。 [15] 
  • 社會研究
胡厚宣於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所作《殷人疾病考》一文,是中國古代醫學研究史上公認的重要文獻。該文根據甲骨文考證出殷人疾病凡十六種,“具備今日之內、外、腦、眼、耳、鼻、喉、牙、泌尿、產婦、小兒、傳染諸科”。此種發現,不啻為史林快事。楊樹達馬上就寫了《讀胡厚宣君殷人疾病考》予以介紹,而有關的研究文章更是迄今未絕。1956年周宗歧僅以發現殷人已知齲一端,便曾震動了世界醫學史壇。關於殷商社會研究,胡厚宣的《殷代的刖刑》(1973)、《甲骨文所見殷代奴隸的反壓迫鬥爭》(1976)同樣值得重視,這兩篇文章是作者運用歷史唯物論原理研究奴隸社會階級鬥爭的成功之作,別家論著中屢見稱引。 [15] 
  • 經濟研究
殷代的農業、蠶桑絲織業水平究竟如何,這是治史者所不得不面對的大問題。胡厚宣對此問題的探索,用力勤,收穫多,稱重學界。如果説他的《殷代農作施肥説》(1955)及其《補正》(1963)、《再論殷代農作施肥問題》(1981)、《殷代的蠶桑和絲織》(1972)是獨具慧眼、秀出士林的話,那麼他的《卜辭中所見之殷代農業》(1944)則可謂包羅弘富、令人耳目一新。郭沫若《卜辭中的古代社會》曾認為“在以後為耕器的殷代的農業當然還不甚發達”,而胡厚宣則從殷代農業的環境、區域、管理、技術、產品、禮俗諸方面展開論述,最後得出結論説:“農業者,乃殷代之主要產業。殷代之農業,已極為進步發達。論者以殷代為田獵遊牧或原始之雛形農業社會者殊非也。”這一觀點顯然要比郭沫若説更接近歷史事實,所以郭沫若後來在他的《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一文中已改從胡厚宣的説法。事實上,《甲骨學商史論叢》本身也正是一部分共轂式的、既深入又全面的斷代史佳作,所以日本學者稱:“不是通史,但幾乎包含了殷代史的主要方面,確可稱為殷代研究的最高峯。由於此書,一舉確定了胡厚宣在甲骨學界的地位,與王國維、董作賓先生並而成為三大甲骨學者之一。” [15] 
  • 宗教研究
胡厚宣是從事殷商宗教研究成果最多、成就最大的一家。他的《甲骨文所見殷代之天神》(1941)、《殷代之天神崇拜》(1944)、《殷卜辭中的上帝和王帝》(1959)三篇論文,既可以補足郭沫若《先秦天道觀之發展》一文之所略,又有許多重要內容為陳夢家《綜述》“宗教”一章所吸收。他的《甲骨文四力區名考》(1941)、《甲骨文四方風名考補證》(1942、與丁聲樹合作)、《釋殷代求年於四方和四方風的祭祀》(1956)發現了:武丁大骨:“東方曰析,風曰協;南方曰夾,風日微;西方日彝,風曰韋;北方日宛,風曰役。”武丁時求年於四方龜版:“帝於東方曰析,風曰協,求年;帝於安南方曰夾,風曰微,求年;帝於西方曰舞,風曰韋,求年;一北方曰宛,風曰役,求年。”《山海經》:東方曰析,來風曰俊。南方曰因,來風曰民。西方曰夷,來風曰韋……《尚書·堯典》:厥民析,鳥獸孳尾(東)。厥民因,烏獸希革(南)……這確堪稱為地下文獻與地上文獻相互發明、且以地下文獻為主的“二重證據法”應用的佳例。此文世後即引起丁極大反響,楊樹達、陳夢家、於省吾、嚴一萍等人陸續有論文發表。 [15] 
此外,《殷人占夢考》對有關殷人宗教意識作了考察。《中國奴隸社會的人殉和人祭》(1974)則深人探討了殷人的宗教行為,該文所揭示的事實,使奴隸社會的殘酷性暴露無遺,比起理論闡述來,其説服力要強得多。北大教材《商周考古》“人殉與人祭”比較多地吸收了胡厚宣文中的內容,足為明證。《甲骨文商族鳥圖騰的遺蹟》(1964)、《甲骨文所見商族鳥圖騰的新證據》(1977)二文,則發現了上亥之“亥”字頭上的“鳥”圖騰即《詩·商頌·玄鳥》“天命玄鳥,降而生商”之玄鳥。 [15] 
  • 曆象研究
董作賓曾以十餘年之力撰《殷歷譜》,但最終並未取得預期的成果。此事説明對殷代曆象的研究有很大的難度。胡厚宣的論著則推進了對殷代紀年的方法、殷代中原氣温較現代暖潤的結論以及殷代日月食紀錄的含義等的研究,這些論文有:《甲骨文中之天象紀錄》(1940)、《“一甲十癸”辨》(1941)、《殷代年歲稱謂考》(1942)、《氣候變遷與殷代氣候之檢討》(1944)、《殷代卜龜之來源》(1944)《關於殷代之氣候》(1944,與呂炯合作)、《論卜辭中關於雨雪之記載》(1945)、《殷代的冰雹》(1980)、《卜辭“月日又食”説》(1985)。 [15] 

胡厚宣歷史評價

    • ①説明封建宗法之制,殷時已有之,非周人所創。能補正王靜安《殷周制度論》之疏誤,持論尤為精湛。 [7] 
    • ②餘與厚宣弟相識六十餘年矣。當厚宣十餘歲肄業培德中學時,天資岐嶷,勤勉精進,餘決其必成偉器,故贈詩有“美志雲霄上,清才蘭蕙芬”之句。其後數十年中,世路崎嶇,滄桑多變,而厚宣以堅韌不拔之操,致力於甲骨文商史鑽研之業,所撰專著論文以及資料之蒐集,董理考訂,補前修之未密,啓後學以新途,廣博淵深,蜚聲國際,為士林所推重。 [8] 
  • 杜正勝:厚宣先生終生勤學,甲骨文及商史造詣,久已譽滿學林,望重中外,信必在學術史中佔一重要地位。 [8] 
  • 徐中舒:餘生既逢甲骨文發露,故師友間治此學者尤眾,而陳義豐長、用志專篤、翕然為世所崇信者,則不得不推三人焉:曰海寧王靜安(王國維)先生,南陽董彥堂(董作賓),望都胡厚室先生。此三人者,或資豐富之收藏,或與發掘之工作,凡先民之手跡,不但有墨本可據,且得摩拂其物,而較其點畫卜兆,故其所得彌為深切,實為甲骨文劃時期之學者焉。若夫網羅放矢、廣徵博引、比類並觀、剖析微茫,比則厚宣今茲所努力以赴者也。 [8] 
  • 張光直:世界甲骨文失其泰斗,中國考古史學界失去了一位誨人不倦的導師,先生一生著作已使他在學術殿堂中佔了一席不朽地位。 [8] 
  • 李學勤:二十世紀甲骨學,在前半段他是總結者,在後半段他是學術領頭人。 [11] 
  • 內滕戊申:《論叢》不是通史,但幾乎包含了殷代史的主要方面,確可稱為殷代研究的最高峯。由於此書,一舉而確定了胡氏在甲骨學界的地位,與王國維、董作賓先生並稱為三大甲骨學者。 [8] 
  • 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古文學研究室:胡老是繼四堂之後甲骨文界第一人,他的學問和人品教育了幾代人,他在甲骨文研究上的貢獻將永垂青史。 [8] 
  • 山東古文學研究會:先生乃學界巨擘人所共仰,道德功業蜚聲中外,超邁前賢后罕來者,分哲人萎矣天下哀慟。 [8] 

胡厚宣人際關係

關係
姓名
簡介
父親
胡步雲 [14] 
字倬漢,清朝時考取秀才,在天津教家館。 [14] 
妻子
桂瓊英 [8] 
兒子
胡振宇 [12] 

胡厚宣主要作品

作品名
出版社
出版時間
出版地點
《中國青銅器時代考》一冊(譯日本梅原末治著)
商務印書館
1936年
上海
《甲骨年表》一冊(與董作賓合編)
商務印書館
1937年4月
上海
《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四冊
-
1944年
成都
《甲骨學商史論叢三集》一冊
-
1945年
成都
《甲骨學商史論叢四集》二冊
-
1946年
成都
《古代研究的史料間題》一冊
商務印書館
1950年
上海
《五十年甲骨文發現的總結》一冊
商務印書館
1951年
上海
《戰後寧滬新獲甲骨集》二冊
來章閣書店
1951年4月
上海
《戰後南北所見甲骨錄》三冊
中華書局
1951年11月
上海
《五十年甲骨學論著目》一冊
中華書局
1952年2月
上海
《戰後京津新獲甲骨集》四冊
羣聯出版社
1954年3月
上海
《殷墟發掘》一冊
學習生活出版社
1955年1月
上海
《甲骨續存》三冊
羣聯出版社
1955年12月
上海
《甲骨文合集》十三冊
中華書局
1978年-1983年
北京
《蘇德美日所見甲骨集》一冊
四川辭書出版社
1988年3月
成都
《甲骨續存補編》《甲編》三冊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6年6月
天津
參考資料: [10] 

胡厚宣後世紀念

2012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舉辦的“胡厚宣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會”在北京舉行。李學勤、卜憲羣、王宇信、宋鎮豪、劉一曼、朱鳳翰等中國古文字學、先秦史學界的專家學者及胡厚宣的親友弟子等70餘人參加了紀念活動。 [11] 
參考資料
  • 1.    《復旦大學百年志》編纂委員會.復旦大學百年志下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1539
  • 2.    餘子道主編.曦園星光 史苑流芳[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20.05:283
  • 3.    徐玲.留學生與中國考古學[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9.05:169
  • 4.    王宇信.甲骨學的發展與胡厚宣的巨大貢獻[J]:殷都學刊,2021(03):1-5
  • 5.    張世林主編.想念胡厚宣[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2.01:21
  • 6.    張世林主編.想念胡厚宣[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2.01:22
  • 7.    胡厚宣的《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  .光明網[引用日期2024-02-24]
  • 8.    從安陽考古到甲骨文與殷商史研究 一代宗師胡厚宣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河南省安陽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4-02-24]
  • 9.    胡厚宣  .中國考古網[引用日期2024-02-24]
  • 10.    胡振宇整理: 胡厚宣先生著作選目  .國際甲骨文藝術網[引用日期2024-02-24]
  • 11.    胡厚宣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會舉行  .光明網[引用日期2024-02-24]
  • 12.    胡厚宣先生與歷史研究所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引用日期2024-02-24]
  • 13.    韓增壽.甲骨學研究巨匠胡厚宣先生[J]:文史精華,1999:27
  • 14.    記著名甲骨學家胡厚宣先生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引用日期2024-02-24]
  • 15.    郭小武.胡厚宣先生學術述論[J]:史學史研究,1992:50-55
  • 16.    王巍.中國考古學大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4.03:77
  • 17.    張玉春主編.百年暨南人物誌[M].廣州: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6.10:110
  • 18.    中國語言學會《中國現代語言學家傳略》編寫組.中國現代語言學家傳略 第1卷[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05:410-411
  • 19.    餘子道主編.曦園星光 史苑流芳[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20.05:281
  • 20.    甲骨學一百年研究述要  .光明網[引用日期2024-02-26]
  • 21.    百餘年來甲骨學的資料整理  .光明網[引用日期2024-02-26]
  • 22.    郭勝強.胡厚宣先生對甲骨學的貢獻[J]:中原文物,1990(03):4
  • 23.    郭勝強.胡厚宣先生對甲骨學的貢獻[J]:中原文物,1990(03):6-7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