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胡升

(湖北省博物館志願者)

鎖定
胡升作為改革開放以來,最為傑出一代的代表人物。他很好的為當代青年作出了表率,我們提倡向胡升同志學習。
中文名
胡升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出生地
湖南衡山
出生日期
1979年
畢業院校
中山大學
學位/學歷
博士
職    業
教師
專業方向
無機化學
職    稱
教授
湖北省博物館志願者
胡升老師講解曾侯乙墓 胡升老師講解曾侯乙墓
博物館免費開放以來,全國各地的著名博物館都出現過爆棚現象。為了應對這一新形勢,博物館志願者這一羣體開始走進人們的視野。他們是一羣利用業餘時間,以展廳免費講解和引導服務大眾的人。這其中有一位湖北省博物館的最年長的志願者,胡昇。
風雨無阻30年義務講解
曾侯乙編鐘是我國迄今發現數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氣勢最宏偉的一套編鐘。這套編鐘深埋地下2400餘年,至今仍能演奏樂曲,音律準確,音色優美……對着這一件件文物,可以瞭解古人最真實的一面。年輕人喜歡虛擬的世界,當然人生應該有遊戲,但不能遊戲人生,回顧歷史是更好的前進。”講解現場的胡升老師,總是這樣激情澎湃,這位年過六旬的老人抑揚頓挫而富有磁性的聲音,吸引着來自各地的觀眾。
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引起熱潮,也正是那年的夏天,隨州出土的曾侯乙墓運抵武漢,在湖北省博物館展出。“那個年代省博的館藏稀少,有這麼好的文物當然要第一時間來看。”胡升得知消息後趕到博物館,看到那些大漆美器,看到九鼎八簋,他被震撼了。
那時,胡升在一冶任辦公室主任,經常接待來自全國各地的同行,每次他都力薦客人到省博去參觀,親自當講解員。一次一位廣州的朋友來,胡升還是推薦去博物館,可剛參觀到一半時博物館突然停電了,胡升和朋友只能結束參觀。讓他沒有想到的是,第二天朋友主動提出去博物館看完剩下的展品。這讓他意識到,不是別人不喜歡看文物,而是要講解得引人入勝才行。
胡升認為,如果僅僅指着展櫃裏的一件文物,告訴觀眾這個東西叫什麼名字,什麼年代出土,用什麼材料做的,用途是什麼,有什麼特點……這樣空洞乏味的講解難以提起觀眾的興趣。他的講解詞更注重語言的生動活潑。他將每件文物和它背後的歷史故事相結合,從那些斑駁陸離的青銅器講到當時整個大的時代背景和文化發展方向,還有很多的典故、成語的由來、民俗民風的起源……胡升激動地告訴記者,他經常會從現代荊楚人的身上發現楚文化的特點,轟動全國的“十八人鏈”,就充分展現了楚人的擔當、血性和責任。“5元、10元、15元、30元,省博各個時期的門票我都保存得有,去博物館就像回家一樣平常。”退休後,胡升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到義務講解中。近幾年省博免收門票,他每週要去三四次。而每一場講解結束,安靜的展館內都會響起掌聲陣陣……“我不是教授,我是草根”。如今碰到稱呼他為教授的參觀者,胡升都會自謙地亮出自己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