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胡傳

鎖定
胡傳(1841年-1895年8月22日),原名守珊,字鐵花(一字守三),號鈍夫,安徽績溪上莊人,清代官員、愛國人士。曾受業於揚州著名經師劉熙載門下,研習經史,“是一位學者,也是一個有理想意志,有治理水平的人”(胡適語)。在民族救亡圖存的使命感召喚下,他關心時局、鑽研地理,注意到帝俄邊患的蠶食與侵略,毅然投效東北邊荒,協助解決中俄界務的糾紛。1891年奉旨調往台灣任台東直隸州知州,兼統鎮海後軍各營,為守衞和治理台灣殫精竭慮,中日甲午戰爭後台灣割讓日本,胡傳憂憤致死,展現傳統知識分子以天下為己任的愛國情操。 [2] 
出生於一個徽州茶商的家庭,曾受業於揚州著名經師劉熙載門下,研習經史。清廷平定太平天國後,胡傳為修復宗祠,自25歲至36歲(1865-1876)擔任司事長達12年,完成宗祠重建。 1867至1879年7月,五次參加鄉試,皆未中舉。 39歲以後,胡傳放棄科考, 41歲外出遠遊。 是時大清皇朝歷經鴉片戰爭、太平天國內戰,以及清廷與外人先後簽訂許多不平等條約等。在民族救亡圖存的使命感召喚下,他關心時局、鑽研地理,注意到帝俄邊患的蠶食與侵略,毅然投效東北邊荒,展現傳統知識分子以天下為己任的愛國情操。1895年8月22日 ,逝於廈門,年55歲。
別    名
胡守珊(原名)
鐵花(一字守三)
鈍夫
所處時代
清朝
出生地
安徽績溪上莊
出生日期
1841年
逝世日期
1895年8月22日
主要成就
文官武職,整頓營務,鞏固海防
主要作品
台灣日記與稟啓
本    名
胡傳

目錄

胡傳人物生平

胡傳的父親奎熙(律均)往來上海做生意,他和母親(程氏)住績溪老家,並隨伯父奎照(星五)、族叔課讀於塾中。胡傳自幼身軀修偉,生性刻苦,課讀之外,每到茶市繁忙時,還要協助父親入山收購春茶
1856年
1856年, 16歲,隨父運茶至上海。次年春,至上海東郊川沙,受業於莊砥廉門下。 1858年,通過上海縣試;次年,通過松江府試。 1860年, 20歲,返鄉與元配馮氏結婚。未及半月,太平天國軍隊攻陷績溪縣城,數度佔據其家園,一家人在刀兵、瘟疫、飢餓中度過五年。 1863年,原配馮氏遇難殉節。胡傳除了帶領家眷逃難,還協助督辦團練、與太平軍打游擊。
1868年
1868年,28歲,通過上海龍門書院甄試,入院就讀,受業於揚州著名經師劉熙載門下,研習經史。在龍門書院三年(1868-1871),使胡傳的興趣由科舉考試轉向經世致用之學。他關心時事,深感科考時文浮漤不足學,致力古代軍事地理學,尤嗜《讀史方輿紀要》一書。
1881年
1881年10月,剛過完中秋節,即自京師出發,費時42天,抵達東北吉林寧古塔(11月27日 )。以其堅忍的毅力,豐富的地理學知識,得到吳大澄寧古塔副都統容山的賞識, 1882年10月,特別向朝廷保薦,獲候補知縣之任命 。 在東北,做過土地測量、户口調查、國界會勘、邊地墾務等工作,擔任五常廳撫民同知年餘,有“神君”、“良師”之譽。在東北4年又5個月(1881.10.27 ~ 1886.4),曾兩度遇險,幾乎喪命,後因母歿奔喪回裏。
1889年
在家居喪年餘期間,吳大澄調升廣東巡撫,胡傳受吳氏之託, 1887年11月,前往海南島調查黎族互鬥案。以一個月的時間,橫越海南島中心地帶,染瘴毒幾乎病死。 1888年9月,協助吳大澄治理黃河,績效卓著。 1889年,獲得“直隸州知州分發省分補用”的資格。 1890年,在江蘇辦理税務。 1891年,奉旨調往台灣,次年春(1892.3.22 ,光緒18年2月24日),抵達基隆時,胡傳已52歲。
剛到台灣,任“全台營務處總巡”,在6個月內將全島考察一遍,這趟壯遊,南到恆春,北至滬尾 (淡水) ,深入後山台東、花蓮宜蘭,遠達外島澎湖,親赴全台31營、28哨、2隊,考察防務設施及訓練情形。接着,辦理台南鹽務,積弊一清,鹽務大有起色。 1893年,奉委“代理台東直隸州知州”一職,兼“鎮海後軍各營”統領,大力掃除軍中鴉片,加強後山防務。在台任職3年6個月(1892.3.22 ~ 1895.8.15),迄台灣割日,奉命內渡。 1895年8月22日 ,死於廈門,年55歲。
胡傳生前最後的官銜是“ 誥授通議大夫、賞戴花翎、江蘇候補知府、前台灣台東直隸州知州兼統領鎮海後軍各營屯”,賞加三品銜。 胡傳在台東州官期間,獎勵農桑,教育原住民;以文官兼武職,整頓營務,鞏固海防,心力大多投注在軍事方面。在他的《台灣日記與稟啓》裏,詳細記錄了他在台東將近兩年(光緒19年6月1日至光緒21年閏5月3日 , 1893.7.13 ~ 1895.6.25)所做的努力。從這些記錄裏,非但可以看出清代末年政治和軍事的一部分情形,也可以知道當時少數知識分子對於時局的態度,以及一個實事求是的讀書人對於改進政治的措施。這些理想,雖因台灣割讓日本而未實現,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近代中國邊疆的開發史上,其事蹟足以名垂青史。
1952年
1952年──胡傳逝世後57年,胡適來到台東,當地父老“仍然記得我的父親是位武官──胡統領,而非文官──胡知州”。台東父老為了紀念這位清代州官,特別把火車站前的光復路改為“鐵花路”,並將鯉魚山忠烈祠旁日人遺留的“忠魂碑”改為“ 胡傳的紀念碑 ”,碑文額篆曰:“清枱東直隸州州官 胡鐵華 先生紀念碑”,並有《碑記》載其事蹟。

胡傳家庭成員

胡傳先世

父親:胡奎熙(律均)
母親:程氏

胡傳妻子

妻:初娶妻馮氏(婚後不久即“死於兵裏”);次娶曹氏夫人(此妻娶於1865,死於1878,生有三子三女);馮順弟(娶於1889,此時胡母17胡父47,生胡適)

胡傳子女

有四子,三女。
長子胡洪駿、次子胡洪騅、三子胡洪駓、幼子胡適,行名洪騂,馮順弟所生。 [1] 

胡傳

胡適一脈:胡祖望胡素斐胡思杜
參考資料
  • 1.    張裕偉.胡適的名字問題〔J〕.中學歷史教學研究,2003,1:41-43
  • 2.    代表人物簡介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引用日期2023-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