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赫伯特·克拉克·胡佛

鎖定
赫伯特·克拉克·胡佛(Herbert Clark Hoover,1874年8月10日—1964年10月20日),曾給自己取中文名“胡華”,後大多將其姓譯作胡佛,生於美國愛荷華州,美國共和黨籍政治家,美國第31任總統。 [1] 
胡佛自幼喪失雙親,後輾轉到舅舅家生活;在1895年畢業於斯坦福大學後,開始從商,於1899年—1902年在中國經商,積累了大量財富;一戰期間因資助了大量在歐洲的美國難民而廣受讚譽,為參政奠定基礎;1917年—1919年在威爾遜總統的任命下任美國糧食署署長;1921年—1928年分別在哈丁和柯立芝政府中擔任美國商務部長;1929年4月—1933年3月任美國總統;二戰後在杜魯門政府和艾森豪威爾政府中擔任胡佛委員會主席;1964年10月20日在紐約去世,終年90歲。 [7] 
胡佛在擔任糧食署長和商務部長期間因參與戰後救助與經濟建設而受到讚譽,但在其總統任期內由於處理1929年的經濟大蕭條不力而飽受詬病,導致其下台。 [4]  [6] 
中文名
赫伯特·克拉克·胡佛
外文名
Herbert Clark Hoover
別    名
胡華
性    別
國    籍
美國
出生地
美國愛荷華州
出生日期
1874年8月10日
逝世日期
1964年10月20日
畢業院校
斯坦福大學
政治面貌
美國共和黨
主要成就
美國第31任總統(1929-1933)

赫伯特·克拉克·胡佛人物生平

赫伯特·克拉克·胡佛早年經歷

胡佛1歲時 胡佛1歲時
1874年8月10日,赫伯特·克拉克·胡佛(簡稱:胡佛)出生於美國愛荷華州的韋斯特布蘭奇地區, [6]  是家中三個孩子中的老二。 [7]  受母親影響,胡佛幼年就會隨家人前往基督教堂做禮拜,聽演講,但他天生性格活潑好動,並不喜歡教堂內的氛圍,更沒有對基督教產生興趣。 [16] 
1880年,胡佛的父親因病去世後,家裏的生活情況也愈加困難,為此,在學期結束後的假期裏,他選擇通過在鎮子上的果園中採摘草莓以支付上學讀書所需要的費用。1884年,在母親也去世後,他被居住在錫達縣的叔叔艾倫一家收養,在那裏他主要從事一些農活來補貼生活開支。
1885年,在其母親去世一年後,胡佛搬離愛荷華州並前往俄勒岡州的舅舅家生活, [6]  其間在紐伯格地區的友好太平洋學校讀書,他的成績很好,能在學校名列前茅,但胡佛為了湊夠大學讀書的費用,不得不選擇暫時終止學業,跟隨舅舅外出闖蕩。
1888年,胡佛的舅舅在薩勒姆地區組織了一家土地公司,胡佛在其中擔任辦公室勤雜員,在工作中,胡佛認真學習商業內容,聆聽同事們的對話,學到了很多商業知識,並幫助舅舅解決了許多商業難題。
1891年10月,在有了足夠的基金後,胡佛獨自乘火車前往加利福尼亞州,通過考試作為斯坦福大學先驅班的一員進入斯坦福大學學習,主要攻讀地質學。
1895年5月,胡佛從大學畢業,畢業後未能找到理想工作,為了生存,他選擇前往康沃爾郡的一座金礦挖礦石,每天工作10小時,每小時卻只有20美分的薪資,後在礦場同事的推薦下前往舊金山,進入一家工程公司擔任打字員,並迅速晉升為工程師。
1897年,英國礦業巨頭墨林採礦公司公開招聘具有長期找礦工作經驗的地質學家,並要求應徵者的年齡必須超過35歲。當年剛滿23歲的胡佛虛報年齡,矇混過關,並一路過關斬將獲得了這份工作。獲得工作後,他借道倫敦前往澳大利亞擔任礦業開發工程的技術監督,在那裏幫助公司解決了包括成本、薪資、勞動力在內的一系列棘手的問題,得到了公司的賞識。 [1]  [6-7]  [16] 

赫伯特·克拉克·胡佛來到中國

1899年的胡佛 1899年的胡佛
1899年2月,墨林公司將胡佛派往中國進行探礦事業,擔任礦業顧問一職。 [6] 
1900年,胡佛在天津的寓所附近救下後來擔任北洋政府總理唐紹儀的女兒唐梅,還與德國人德璀琳得到了開平礦務局的所有權,撈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桶金,這筆財富也為他後來轉戰政壇奠定了基礎。
最初,英國人以“飼養信鴿為義和團傳遞情報”為由,將開平礦務局督辦張翼抓了起來。正當他嚇壞了時,他的德國顧問德璀琳前來探監,並使其當日即獲釋放。但是德璀琳向張翼提出要以保礦為名使他成為開平礦務局總辦的要求,膽小怕事的張翼在未奏請朝廷的情況下,擅自答應了德璀琳的無理要求。
但是,德璀琳只是一個顧問,他手握總辦大印卻無法以此獲得利益。這個時候,礦業內行胡佛出場了。經過廣泛收集資料和考察,胡佛在《開平煤礦報告》中做出這樣的結論:“這項產業肯定值得投資100萬英鎊,這個企業絕不是一種投機事業,而是一個會產生高盈利的實業企業。”於是,胡佛與德璀琳共同炮製了《出賣開平礦務局合約》。
1900年7月30日,德璀琳以開平礦務局代理總辦的身份,將開平礦務局“賣給”代表墨林公司的胡佛。然後,胡佛和德璀琳兩人又脅迫張翼在合約上簽字,1901年,胡佛憑藉這個“大功”被墨林公司任命為英商開平礦務有限公司總經理。 [17] 
胡佛與家人在中國
1901年3月,胡佛因騙佔開平煤礦與秦皇島港有功而被提升為中英合辦的開平礦務有限公司總辦,但同年秋天,由於公司被比利時人收購,胡佛與新任經理意見不合而辭職,次年離開了中國。 [1]  [3]  [6-7] 

赫伯特·克拉克·胡佛繼續從商

1914年,胡佛在倫敦 1914年,胡佛在倫敦
1901年11月,胡佛辭職後,墨林公司以20%的股份吸引胡佛入夥,他便開始以墨林合夥人的身份開始在世界各地從事礦業開發。
1902年,胡佛在澳大利亞發現了有利可圖的鋅礦,之後又到緬甸開採銀礦,他通過投入資金,使那些看起來已經被開採完畢的礦場進行重組,從而使之發揮全新的價值,也為自己積累了更多的財富。 [16] 
1904年,他還為開平公司經秦皇島向南非金礦輸出華工收取佣金。
1908年,胡佛成立了自己的工程公司,在全球範圍內幫助開採地下資源,從事礦業諮詢。因其專業技術精湛,被譽為“病礦良醫”。
1913年,胡佛回到美國,在舊金山開設了總公司,並在世界各地設立分公司,從事礦業、鐵路、冶金等業務,成為礦業界的富豪和商界知名人士。到1914年,他已成為擁有400萬美元的富翁。 [6-7] 

赫伯特·克拉克·胡佛步入政壇

1914年3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胡佛夫婦開始幫助滯留在歐洲的美國人重返家園。
1921年的胡佛 1921年的胡佛
1914年5月,在比利時組建了救濟委員會,為比利時和法國北部數百萬的平民提供糧食,這為他積累的大量聲譽。
1917年5月,在一戰結束後,被威爾遜任命為美國糧食總署署長,主要負責協調食品供應,在任內胡佛制制定了一套與以往美國政治相悖的分散化管理理論,即把權力從中央政府到州到縣到個人層層下放,希望人們能自覺節約事物,在胡佛的大力宣傳下,政策取得了不小的成果。 [16] 
1918年11月,受威爾遜任命,首次組建了美國救濟署,在停戰期間向21個歐洲國家提供了3.6億美元的救濟。其間由於其出色的表現被美國人民所欽佩,共和黨和民主黨都希望胡佛能夠成為他們黨派的總統候選人。
這期間,胡佛還擔任了其他一些工作,1917-1920年在戰時商務理事會工作,1918年-1919年任糖類平準局主席,1919年任歐洲煤礦理事會主席,1918-1919年任最高經濟理事會經濟局長。在凡爾賽和約期間任威爾遜總統經濟顧問。 [18] 
1920年,胡佛加入美國共和黨
1921年,被沃倫·加梅利爾·哈丁任命為美國商務部部長,之後在柯立芝政府中繼續擔任商務部長一直到1928年,在這期間,胡佛擴大標準局,將標準局發展成更具廣泛性的產品檢驗機構;增加了統計局收集的數據量,為企業提供更加有用的信息,更好地為企業服務;授權漁業局精心飼養,提高國家漁類庫存;利用國內外商業局,積極錄求並擴展新的海外市場。 [6-7]  [18] 

赫伯特·克拉克·胡佛擔任總統

1928年6月,在堪薩斯城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的第一輪投票中被提名為總統。
1928年11月,在選舉中胡佛以壓倒性優勢擊敗了紐約州民主黨州長阿爾弗雷德·E·史密斯,成功當選為美國第31任總統。
1929年4月,與柯立芝參加就職典禮,正式就任總統。
柯立芝與胡佛(後排右一)參加就職典禮 柯立芝與胡佛(後排右一)參加就職典禮
1932年6月16日,在芝加哥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的第一輪投票中再次被提名為總統。
1932年11月,胡佛在大選中敗於羅斯福,未能成功連任。 [6] 

赫伯特·克拉克·胡佛卸任之後

1936年10月,被選為美國男孩俱樂部(後改名為美國男孩女孩俱樂部)主席,並一直擔任至去世。
1946年3月,受杜魯門請求組建饑荒突發事件委員會,在全球範圍內開展饑荒調查。
1947年9月,任杜魯門政府的行政部門組織委員會(也稱第一胡佛委員會)主席。
1953年9月,任艾森豪威爾政府的行政部門組織委員會(也稱第二胡佛委員會)主席。
在這兩屆主席任期內,胡佛為美國政府推薦產生了許多經濟方面的措施如鞏固新的內閣級的部(國防、衞生、教育和社會福利)的職能,加強總統辦公室對其他行政分支機構的權威等。 [18] 
胡佛與歷屆美國總統
1964年10月20日,胡佛在紐約去世,終年90歲。25日,胡佛被安葬在愛荷華州西布蘭奇地區的一座小山上。 [6] 

赫伯特·克拉克·胡佛為政舉措

赫伯特·克拉克·胡佛經濟

  • 經濟危機
在柯立芝政府執政與胡佛政府執政前期都信奉自由放任政策,即使股市和樓市產生了大量的泡沫,政府都沒有進行主動干預,而泡沫的破裂也是美國經濟陷入絕境的導火索。1929年10月,華爾街股市崩盤,標誌着經濟大蕭條的開始。11月19日,胡佛開始與商界、勞工界和政界領導人舉行一些列會議,承諾維持當前的就業情況和工資水平,也被稱為“持續工業進步會議”。而面對失業問題時,胡佛並未選擇向失業者提供直接的聯邦救濟,作為替代方案,他通過公共工程項目和向各州提供貸款來促進間接救濟。然而,這一計劃並未收有成效,反而使失業工人的數量從1931年的700萬激增到1933年的1100萬人。 [6]  [10] 
而胡佛在金融政策上同樣存在矯枉過正。當發現形勢不妙後,胡佛政府便採取了嚴厲的緊縮政策。1929年8月9日,美聯儲根據宏觀經濟過熱情況,將利息提高到6%,將證券交易商的利率由5%提高到20%,使當時投機商們頃刻間陷入了資金短缺狀態,只好逃出股市。由於此舉也引領其他投資機構跟隨,股市流動性頓時陷入緊缺狀態,失去了支撐。隨着市場信心的不斷走低,股民對股市升值預期也發生180度轉變,出現了股市拋售風潮,加劇了危機的深化。 [10] 
  • 斯姆特·霍利法案
1940年,胡佛在美國男孩俱樂部觀賽 1940年,胡佛在美國男孩俱樂部觀賽
1930年,胡佛為兑現競選時的承諾——提高農產品的進口關税以幫助受困農民,一意孤行,簽署了《斯姆特·霍利法案》,將2000多種的進口商品關税提升到歷史最高水平。法案通過之後,原本提高關税對進出口的直接影響並不太大,關鍵是其中釋放的以鄰為壑的態度,各國政府最初的反應是抗議,34個國家提出了抗議,胡佛政府滿不在乎,並未予以理會,這種態度進一步激怒了各國,各國政府最終以牙還牙。貿易戰的嚴重後果是在1929-1933年經濟危機後,整個資本主義世界陷入全面大蕭條。1929-1934年,全球貿易總量縮水達60%以上。
而對於美國而言,1932年美國從歐洲進口總值僅3.9億美元,比1929年少了近10億美元;同期,美國向歐洲出口總值為7.84億美元,比1929年少了15億美元。《法案》通過之時的1930年,美國的失業率為7.8%,而到1931年,驟升至16.3%,並一路走高,1932年達到24.9%,1933年達到25.1%。 [2]  [9] 
  • 自願聯合政策
經濟危機爆發後,嚴格信奉自由放任主義原則的胡佛在危機形勢進一步惡化的情況下,試圖採取自願聯合政策來挽救危機。
1930年12月2日,胡佛在第二個國情諮文中説:“經濟不景氣的問題是絕不能用立法的行動或行政的聲明來解決的。經濟創傷只能由經濟實體的細胞—生產者和消費者—來自我治療。這兩方面的合作可以加速復原的過程並且減少不利的副作用。”每一個人都應該設法幫助比他不幸的鄰居,每一個企業都應該幫助它的僱員多每一個社區和每一個州都應該負起責任來組織就業和救濟活動”。“政府可以做出的最佳貢獻在於鼓勵地方上的相互合作。各級政府—聯邦,州、縣要加入各社區的救濟活動並盡其應盡的本職”。為此,胡佛於1931年成立了失業救濟局,他強調應由私人慈善機構採解決失業救濟問題。胡佛還批准了摩根支持的所謂“鄰居互助計劃”,“根據這個計劃,每個人都應該負起責任來幫助他的四鄰中的生活困難者。這樣,摩根就只須幫助住在他的大廈四周的四五十家不幸的人家,而一般每星期只有一兩天工作的人也同樣有責任去照顧他所住的貧民區中沒有收入的人家。”
胡佛的自願聯合政策是和他堅持反對聯邦政府採取大規模的救濟措施聯繫在一起的。在1930年12月到1931年8月間舉行的第七十一屆國會中,共和黨和民主黨的自由派人士要求胡佛放棄自願聯合政策,實行聯邦直接救濟計劃,發展馬瑟爾肖斯水電樞紐等大規模公共工程。但是胡佛竭力反對,否決了由聯邦政府經營這項工程的法案,聲稱這種工程由政府來經營,是一種退化。1931年12月8日,胡佛在第三個年度國情諮文中説:“聯邦政府應該最少最少地介入經濟的領域”,“即使介入也是暫時的和迫不得已的”。
胡佛的自願聯合政策已經不是原來嚴格意義上的傳統自由放任政策,它不失為坐斷資產階級在原有軌道上一種擺脱危機的嘗試。然而它的不成功卻是一個基本的事實。它的失敗可以引出寶貴的教訓。它把自由競爭、自由調節、自由放任放在高於一切,高於代表資本主義總利益的國家的地位上。胡佛的自願聯合體現的是奎斷資本家的絕對自由意志,而不是勞動人民樸素的團結互助。它實際上是傳統的庸俗經濟理論和凱恩斯經濟理論的分水嶺之一。 [5] 

赫伯特·克拉克·胡佛社會

  • 胡佛水壩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的幾年裏,胡佛就曾訪問了下科羅拉多地區,熟知那裏的問題和發展潛力。1921年他成為商務部長後,便提議在科羅拉多河上建造一座大壩,除了防洪和灌溉外,它還將為洛杉磯和南加州提供可靠的供水。而在建成後大壩將通過出售其產生的水力發電的方式來收回成本。12月,胡佛擔任科羅拉多河委員會主席並開始主持契約的簽署。
在1928年之前國會議員斯温和參議員約翰遜提出了呼籲聯邦資金建造大壩的法案,但都被否決了。最後的斯温-約翰遜法案,名為“博爾德峽谷項目法案”,主要由胡佛和內政部長休伯特·沃克撰寫。該法案於1928年12月18日通過,1929年6月25日由已經就任總統的胡佛簽署公告,使契約生效。在撥款獲得批准後,大壩於1930年開始建設,並於1935年投入使用,水力發電機於1937年上線。而一直到1947年,國會才正式將大壩名字改為“胡佛水壩”。
胡佛水壩的建造成本為4900萬美元(經通貨膨脹調整後約為7.6億美元)。發電廠和發電機的成本增加了7100萬美元。到1987年,大壩產生的電力出售償還了其建築成本和利息。到21世紀,胡佛水壩控制着科羅拉多河的洪水,灌溉超過150萬英畝的土地,併為超過1600萬人提供水;米德湖支持娛樂活動,併為魚類和野生動物提供棲息地;大壩產生的電力為50多萬户家庭提供能源。 [6] 

赫伯特·克拉克·胡佛文化

  • 確立國歌
歌曲《星條旗永不落》創作於第二次美英戰爭時期,以其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和飽熱情的愛國主義情懷感染了無數的美國民眾。南北戰爭期間,它首次被北方軍總司令格蘭特將軍作為非正式軍歌在出徵時演奏;19世紀末的美西戰爭中,海軍上將杜威首次把《星條旗永不落》作為海軍典禮上的必奏曲;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它又被採用為陸軍軍歌;1916年,威爾遜下令把《星條旗永不落》作為一切軍事典禮上的必奏曲;1931年3月3日,胡佛簽署國歌法,將起源於《星條旗永不落》的《星條旗之歌》正式定為美國國歌。 [15] 

赫伯特·克拉克·胡佛歷史評價

“除了赫伯特·克拉克·胡佛之外,幾乎沒有其他美國人曾聽到過更熱烈的讚頌或更尖刻的批評。”(胡佛自評)
“同胡佛的私人會見簡直就像在洗墨水澡”(時任美國國務卿亨利·劉易斯·史汀生 評) [8] 
“胡佛處於美國社會由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時期,他在謀求建立新的資本主義秩序的過程中作了積極的貢獻,其中某些思想和主張對於現代資本主義制度的發展至今仍有一定的意義。”(摘自《世界現代史學術爭鳴錄》) [11] 
“胡佛總是過高估計自己,這一點在對大蕭條的判斷上表現得可謂淋漓盡致。他同時也容易過低估計困難,這使得在面臨巨大挑戰時胡佛常常手足無措。他脾氣暴躁,不能夠忍耐失敗和挫折,失控之下會產生絕望情緒,導致他在執政後期也基本是無所作為的狀態。客觀地説,胡佛是一個很有才氣的人,通過自己的努力,硬生生地從窮小子變成了富翁。可惜的是,他沒有帶領美國人民走向富足。”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 評) [10] 

赫伯特·克拉克·胡佛軼事典故

赫伯特·克拉克·胡佛胡佛球

胡佛球是網球、排球和藥球的組合。胡佛在白宮時期的醫生喬爾·T·布恩發明了這個遊戲,用以保持胡佛的身體健康。
1933年,胡佛在玩“胡佛球” 1933年,胡佛在玩“胡佛球”
這項運動起源於1928年,當時胡佛當選總統後不久就前往南美洲進行了一次友好之旅。在返回猶他號戰艦上時,他觀看了一場鬥牛遊戲,這是一種在海軍艦艇上流行的藥球遊戲。一個柔軟的約九磅重的藥球從一個球員扔到另一個球員身上,中間的“公牛”試圖攔截它。在旅途中,胡佛玩得非常開心,這就是胡佛球的靈感來源。
“它比網球需要更少的技巧,更快,更有活力,因此在短時間內提供了更多的鍛鍊,”胡佛寫道。這項運動在最初並沒有名字,直到《紐約時報》雜誌記者杜皮伊在他1931年的文章“早上7點在白宮”中將這項運動命名為“胡佛球”。
每天清晨,4到18名參與者都會出現在白宮南草坪上參加比賽,由於他們中很多都是內閣成員,所以這些人也被戲稱為藥球內閣。胡佛非常喜歡這項運動,幾乎從未缺席。“除了星期天,我們每週每天早上都玩胡佛球,包括法定節假日”時任內政部長雷·萊曼·威爾伯在他的回憶錄中寫道。
而在胡佛去世後的每年八月,胡佛總統基金會都會舉辦胡佛球全國冠軍賽。 [6] 

赫伯特·克拉克·胡佛中文談話

1928年,胡佛夫婦在南非 1928年,胡佛夫婦在南非
胡佛的妻子亨利受過良好的教育,婚後成為了胡佛的賢內助。她語言天賦極佳,而兩人在中國的那段時間也充分學習了漢語,使得二人精通於中文。在胡佛擔任總統的那段時間裏,為防止白宮內部有工作人員或者其他人偷聽她和胡佛的談話,他們有時便通過講中國話的方式來防止竊聽。 [12] 

赫伯特·克拉克·胡佛人際關係

1928年6月,胡佛一家在競選成功後 1928年6月,胡佛一家在競選成功後
胡佛的父親傑西·胡佛(Jesse Hoover)是一名鐵匠和農具店老闆,母親赫爾達·明索恩·胡佛(Hulda Minthorn Hoover)是一名裁縫,胡佛小時候喜歡釣魚,並時常在父親的鐵匠鋪幫工。在其父母分別於1880和1884年去世後,胡佛成為了孤兒,1885年11月,他開始由舅舅約翰·明索恩撫養,並在舅舅的幫助下上了斯坦福大學,在那裏他結識了他的未來妻子盧·亨利·胡佛 [6] 
1899年2月,墨林公司將胡佛派往中國進行探礦事業,興奮的胡佛立即向相處多日的亨利求婚,並在結婚的第二天便偕同妻子奔向萬里之外的中國。
當年3月,胡佛夫婦抵達天津,在今天的重慶道小學西樓舊址安頓下來,他們還分別給自己取了一箇中文名字,胡佛名為“胡華”,他的妻子名為“胡潞”。 [1]  離開中國後,兩人在倫敦誕下了他們的兒子小赫伯特·克拉克·胡佛與艾倫·胡佛。 [6] 
胡佛家庭

赫伯特·克拉克·胡佛主要作品

作品名
成書時間
《美國個人主義》
1922年
《採礦原理》
1923年
《對自由的挑戰》
1934年
《持久和平問題》
1942年
《胡佛回憶錄》(3卷)
1951-1952年
伍德羅·威爾遜的磨難》
1958年
《論成長》
1962年
《釣魚的樂趣》
1963年
《美國史詩》(4卷)
1959-1964年
參考資料: [6-7]  [8] 

赫伯特·克拉克·胡佛後世紀念

赫伯特·克拉克·胡佛胡佛研究所

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 on War, Revolution, and Peace)是全球知名研究機構,也是全美名列前茅的智囊機構,1919年由胡佛創建,當時是圖書館,後來擴大規模成為圖書資料及研究中心。胡佛研究所是收藏中國近代史料最多的機構之一,包括蔣介石日記、蔣經國日記、中國國民黨檔案、中華婦女聯合會檔案等,吸引許多中國近、現代史學者前往收集資料及研究。 [4] 

赫伯特·克拉克·胡佛胡佛圖書館暨博物館

胡佛圖書館暨博物館全名赫伯特·胡佛總統圖書館暨博物館,位於艾奧瓦州西布蘭奇地區。於1962年開放,其中包括胡佛出生的小屋、他父親的打鐵鋪、他兒時就讀的學校以及他的墓地。博物館還展示了他在任期間的傑出成就,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擔任食品管理局局長時的成就、戰後裁減軍備的政策以及改善美國與拉丁美洲國家的關係的記錄等。 [13-14]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