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胎鱂科

鎖定
胎鱂科是淡水域及河口域小型肉食性魚類。胎生。雄魚的個體較雌魚小,其臀鰭呈細長的交接器;而雌魚個體較大,臀鰭端部呈扇形,因此,雌雄的外形差異較明顯,易區別。 [1] 
原產於非洲及美國東部至南美洲之淡水域或河口域的胎鱂,已經由人工培育衍生出多樣的品系,廣泛分佈於許多國家。全球共3亞科30屬約293種,台灣經人工引進而在野外已見族羣者,紀錄1亞科2屬2種。
本科魚體形小巧玲瓏,活潑多姿多彩、深受人們的喜愛,是養魚愛好者的入門級魚類。代表品種有月光魚、孔雀魚、摩利魚、劍尾魚等。 [2]  食蚊魚被人們利用來撲滅瘧蚊,因而廣泛分佈於世界各地。 [3] 
別    名
花鱂科
胎生鱂科 [1] 
中文學名
胎鱂科
拉丁學名
Poeciliidae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硬骨魚綱
鱂形目
分佈區域
原產於非洲及美國東部至南美洲

胎鱂科形態特徵

體延長,側扁。頭中大,頂部寬而扁平,頭長短於尾柄長。吻寬短。眼中大,圓形上側位。眼間隔寬平。口小,前上位。齒細小。體被圓鱗。臀鰭稍大於背鰭,雄魚第三至五鰭條延長輸精器。尾鰭圓形。 [4] 

胎鱂科生態習性

劍尾魚 劍尾魚
小型淡水魚類。 [4]  卵胎生魚類,繁殖非常容易。適應能力超強,對水質要求不高,水温在18℃-24℃之間有時到了13℃還能生存。劍尾魚還有一個非常特殊的習性,那就是它的雌性魚會轉化為雄性劍尾魚,同時出生的劍尾魚在達到性成熟時,雌性都多於雄性,但在它們生長過程中,一些雌性魚會長出劍尾和雄性生殖器,有時生育過的雌魚也會變性。本科魚還是水草缸中重要的角色。 [2] 

胎鱂科棲息環境

大多數生活在淡水中,只有少數幾種生活在鹹水中。 [1] 

胎鱂科分佈範圍

食蚊魚 食蚊魚
原產於非洲及美國東部至南美洲之淡水域或河口域。 [1]  我國只有食蚊魚1屬。原產北美,曾被移殖到亞洲以消滅蚊蟲,特別是瘧蚊。據記載,1935年被引入我國滬杭一帶。現東南各省區均有分佈。 [5] 

胎鱂科下屬分類

包括3亞科30餘屬約293種。花鱂科本來只在美洲大陸上出現説明這個科是一個比較新的科,是在美洲大陸與其它大陸分隔後才形成的。 [1]  主要四個屬有孔雀魚屬、瑪麗魚屬、食蚊魚屬、劍魚屬。 [2]  本科在我國只有食蚊魚1屬,原產北美,為引進種類。 [5] 

胎鱂科代表種屬

食蚊魚屬 Gambusia Poey,1854
體中等長,雌性成魚體,雄魚小於雌魚。吻不突出。眼中大,正常。口中大。下頜突出。齒骨固接。兩頜具齒帶。齒尖,不能活動。鰓孔大,鰓蓋膜不與峽部相連。體被圓鱗,縱列鱗26-35。無側線。背鰭短,具6-10鰭條,起點後於臀鰭起點。臀鰭短,具7-11鰭條,雄魚前部鰭條特化成劍狀輸精器。胸鰭中側位。腹鰭小,腹位。尾鰭後緣圓形。卵胎生。小型淡水魚類。分佈於中美洲和美國南部。 [4] 
食蚊魚 Gambusia affinis ( Baird et girard),1853
地方名:柳條魚
食蚊魚 食蚊魚
體延長,側扁。雄魚體細長;雌魚胸腹緣圓突,尾柄狹長。頭中大,錐形,頂部寬而平直。吻寬短,略小於眼徑。眼中大,圓形,上側位。眼間隔寬平,稍大於眼徑。鼻孔每側2個,近眼前緣。口小,前上位。無須。上頜骨後端伸達眼前緣下方。齒細小。月孔大。鰓蓋膜與峽部不相連。鰓耙細小。體被圓鱗。無側線背鰭1個,基部很短,始於臀鰭基部後上方。臀鰭稍大於背鰭,雄魚第三至第五鰭條延長成輸精器。胸鰭發達,中側位,鰭條末端伸越腹鰭基後方。腹鰭小。尾鰭寬大,後緣圓。體上側部青灰色,下側部及腹部灰白色。體背自頭頂到背鰭前方有一黑色條紋。偶鰭白色,背鰭和尾鰭有2行平行黑點。 [4] 
原產美國南部和墨西哥北部,因善於捕食蚊的幼蟲孑孓,且能消滅瘧疾和黃熱病源的傳播,故被廣泛移植到世界各國。 [4]  喜生活於水清的池塘等靜水或緩流水體的表層。 [5]  卵胎生,繁殖期為3-11月,每胎30-50尾,最適水温18-30℃,一年可繁殖3-7次。 [4]  仔魚出母體即可活潑游泳,一般長約5mm,成魚最大約50m,雄魚尤小。 [5]  無食用價值,但為蚊蟲的天敵,吞食孑孓 [5] 

胎鱂科主要價值

孔雀魚 孔雀魚
在日本,它們被稱為“滅蚊魚。而經由中國台灣引入的原因正是為了滅蚊。 [3]  它們是很好的控制蚊子的生物,其次它們是比較頑強的,色彩鮮豔的觀賞魚。作為控制蚊蟲的生物它們從它們在美洲的熱帶和亞熱帶家鄉被人類移居到幾乎所有的地區。大多是著名的淡水熱帶觀賞魚,如孔雀魚黑瑪利魚劍尾魚月光魚珍珠瑪利食蚊魚 [1] 

胎鱂科主要危害

食蚊魚現已成為入侵物種,與曾經在各地普遍分佈的青鱂Oryzias latipes競爭,進而基本完全取代;在香港,因干擾或啃咬較大的魚的鰭,或捕食小蝌蚪,導致林氏細鯽Aphyocypris lini和羅氏小樹蛙Philautus romeri的絕滅(Dudgeon & Corlett, 1994)。 [1] 
參考資料
  • 1.    胎鱂科  .藍色動物學[引用日期2019-09-16]
  • 2.    張鵬主編.實用養魚百科: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9:18
  • 3.    (日)小島 吉雄著 林義浩編譯.魚類細胞遺傳學 第1版:廣東科技出版社,1990年12月:62
  • 4.    倪勇,伍漢霖主編.江蘇魚類志: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11:417-419
  • 5.    廣西壯族自治區水產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編著,.廣西淡水魚類志 (第二版):廣西人民出版社,2006.12: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