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胎萎不長

鎖定
胎萎不長,中醫病名。妊娠四五個月後,其腹形與宮體增大明顯小於正常妊娠月份,胎兒存活而生長遲緩者,稱“胎萎不長”,亦稱“妊娠胎萎燥”、“妊娠胎不長”等。相當於西醫學胎兒生長受限。胎萎不長,經過精心調治,可繼續順利正常發育、生長,足月分娩。但也有少數患者胎死腹中。
中文名稱
胎萎不長
英文名稱
retarded growth of fetus
定  義
以妊娠子宮小於相應妊娠月份,胎兒存活而生長遲緩為主要表現的疾病。
應用學科
中醫內科婦科兒科(一級學科),婦科(二級學科)
中醫學名
胎萎不長
常見發病部位
子宮
相關西醫疾病
胎兒生成受限
常見病因
氣血虛弱、脾腎不足
疾病分類
婦科疾病
傳染性

胎萎不長名詞解釋

是指妊娠四五個月後,其腹形與宮體增大明顯小於妊娠月份,胎兒存活而生長遲緩者,稱“胎萎不長”,亦稱“妊娠胎萎燥”、“妊娠胎不長”等。

胎萎不長歷史沿革

1. 本病早在《諸病源候論·胎萎燥候》中就有:“胎之在胞,血氣資養,若血氣虛損, 胞髒冷者,胎則翳燥萎伏不長。其壯兒在胎內都不轉動, 日月雖滿.亦不能生,是其候也。而胎在內痿燥,其胎多死。”指出本病的病理、證候及轉歸。
2. 至宋·陳自明在《婦人良方大全》中對導致血氣虛損的原因,有了進一步的認識,謂:“夫婦妊不長者, 因有宿疾,或因失調,以致臟腑衰損,氣血虛弱而胎不長也”,並提出了“當治其疾,益其氣血,則胎自長矣”的治療原則。
3. 《陳素庵·婦科補解》認為本病與情志因素有關。書中説:“如娠憂鬱不解,以及陰血衰耗,胎燥而萎”。
4. 張景嶽認為病因不同,治療上應隨機應之,提出了“宜補、宜固、宜清”等不同治法。
5. 《張氏醫通》指出:“胎不長者,此必父氣之孱弱”,説明胎萎不長不僅與母體因素有關,且與男子稟賦不足亦有關係。此説彌補了對本病病因的認識,為後世臨牀醫家所推崇。

胎萎不長病因

本病的主要發病機理是母體先天稟賦虛弱,臟腑血氣虧損,或孕後氣血不足以榮養其胎,遂致胎萎,也有因父氣孱弱,男精不壯,胎氣不實而致者。

胎萎不長病機

1. 氣血虛弱
氣血乃長養胎兒之本,若孕婦素體虛弱,或久患宿疾,臟腑益損,氣血虛弱,不足養胎。或因漏胎下血,胎失所養,以致胎萎。如《景嶽全書·婦人規》説:“妊娠胎氣血本乎血氣,胎不長者,亦惟血氣之不足耳。”
2. 睥胃不足
素體稟賦脾腎不足,或孕後房事不節,傷及腎氣,或勞倦過度,損傷脾氣,以致精血化源不足,胎失所養,以致胎萎不長。《景嶽全書·婦人規》曰:“婦人多脾胃病者有之,倉稟薄則化源虧而衝任窮也。”
3. 血寒宮冷
素體陽氣不足,或孕後過食寒涼生冷之品,或大病久病,損傷腎陽,寒自內生,生化之機被遏,致血寒宮冷,胎失温養,以致胎萎不長。

胎萎不長診斷要點

胎萎不長診斷依據

1.病史:有早妊史,或胎漏、胎動不安史,或有妊娠高血壓綜合徵、慢性腎炎、慢性高血壓、心臟病、貧血、或營養不良的病史,或孕期有接觸致畸藥物、毒物及放射線的病史等。
2.臨牀表現:孕婦腹部增大不明顯,小於孕月,胎動弱。

胎萎不長病證鑑別

1.胎死不下
兩者都有宮體小於妊娠月份的特點。但胎死不下,或有胎動不安病史,或有反覆陰道出血,無胎動、胎心音;胎萎不下,胎兒雖小於停經月份,但有胎動、胎心音。B超可協助鑑別診斷。
2.羊水過少
B超探查羊水暗區在3cm以下,腹部檢查宮內羊水量少,胎兒肢體發育正常,胎動、胎心音存在;與胎萎不長的肢體發育偏小不同。B超檢查可資鑑別。亦有學者認為羊水過少亦可參本病論治。

胎萎不長相關檢查

連續測定宮高、腹圍及孕婦體重判斷胎兒宮內發育狀況。宮高明顯小於相應孕周是胎兒生長受限最明顯、最容易識別的體徵,宮高測定是篩選FGR的基本方法。
B超:胎兒存活,雙頂徑測定,孕36周前每2周增長少於2mm,則為宮內發育遲緩,如增長大於4mm,則可排除宮內發育遲緩。

胎萎不長辯證論治

胎萎不長辯證要點

本病辯證以虛證為多,主要是氣血虛弱、脾腎不足和血寒宮冷。

胎萎不長治療原則

治療以當求因治本,去其所病,重在補脾氣、養氣血,使其精充血足,則胎有所養。在治療過程中,動態觀察胎兒長養的情況,若發現死胎、畸胎,則應從速下胎益母,以防生它病。

胎萎不長證治分類

1.氣血虛弱證
主要證候:妊娠四五個月後,腹形與宮體增大明顯小於妊娠月份,胎兒存活,身體羸弱,面色萎黃或咣白,頭昏心悸,氣短,少言,舌淡嫩,脈細弱無力。
治法:補血益氣養胎。
代表方:胎元飲。
方藥:人蔘、白朮、炙甘草、當歸、白芍、熟地黃、杜仲、陳皮。
2.脾腎不足證
主要徵候:腹形與宮體增大明顯小於妊娠月份,胎兒存活,腰膝痠軟,納少便溏,或形寒胃冷,手足不温,舌質淡,苔白,脈沉遲。
治法:補益脾腎,養胎長胎。
代表方:壽胎丸合四君子湯。
方藥:菟絲子、桑寄生、阿膠、續斷、黨蔘、白朮。
3.血寒宮冷證
主要徵候:腹形與宮體增大明顯小於妊娠月份,胎兒存活,形寒怕冷,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脈沉遲滑。
治法:温腎補陽,養血育胎。
代表方:長胎白朮散加巴戟天、艾葉 。
方藥:炙白朮、川芎、黃芪、川椒、乾地黃、炒阿膠、當歸、牡蠣、茯苓。

胎萎不長轉歸預後

胎萎不長,經過精心調治,可繼續順利正常發育、生長,足月分娩。若未及早診治或調治不當,則會影響胎兒生長髮育,可導致過期不產,甚則胎死腹中。本病直接影響新生兒質量,故及早診斷和治療。否則先天不足,影響後天的體能與智力。

胎萎不長預防調護

1.忌煙、酒、吸毒。
2.保持情懷舒暢,以使新陳代謝功能旺盛,臟腑氣血和調。
3.勿亂用藥以防導致胎兒畸形或血氧供給障礙。
4.飲食要五味調勻,勿偏食,保證攝取營養均衡。
5.積極治療妊娠劇吐及合併症、併發症,以防胎盤功能減弱。
6.定期作產前檢查,及早發現異常,及早治療,防止各種異常情況的發生與發展。
7.注意經常取左側卧位休息,增加子宮血流量,改善胎盤灌注,定期吸氧。

胎萎不長文獻摘要

1.《女科百問·七十二問》:答曰:胎之在胞,以氣血滋養……若冷熱失宜,氣血損弱,則胎萎燥而不育,或過年久而不產。
2.《景嶽全書·婦人規》曰:妊娠胎氣本乎血氣,胎不長者,亦惟血氣之不足耳。故於受胎之後而漏血不止者有之,血不歸胎也;婦人中年血氣衰敗者有之,泉源日涸也;婦人多脾胃,病者有之,倉稟薄則化源虧而衝任窮也;婦人多鬱怒者有之,肝氣逆則血有不調,而胎失所養也。或以血氣寒而不長者,陽氣衰則生氣少也;或以血熱而不長者,火邪盛則真陰損也。 [1] 
3.《陳素庵婦科補解·胎瘦不長》:何至瘦而不長……蓋胎瘦由於母血不足也。母血之不充由於脾胃之衰弱耳。
[2] 
參考資料
  • 1.    張景嶽.《景嶽全書》: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1年08月
  • 2.    張玉珍.《中醫婦科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