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背風波

鎖定
氣流越過山脈時,在背風坡產生的波動。
中文名
背風波
外文名
lee wave
所屬學科
動力氣象學
相關術語
背風槽

目錄

背風波描述

在靜力穩定條件下,當空氣被迫越過山脊而移動到背坡,其個別氣塊將離開平衡位置而作浮力振盪時,在山脊背風坡形成重力內波。《大氣科學辭典》中提到,背風波的波長與緯向風速成正比。在2~5千米高度的大氣層,平均風速為20米/秒時,背風波的波長是8~10千米;而在5~7千米高度的大氣層,平均風速為30米/秒時,背風波的波長是16千米左右。背風波的能源在地表面,波的等位相線隨高度向西傾斜。背風波對於動量上傳、晴空湍流以及地方性雲系的產生起到了重要作用。 [1] 

背風波形成原理

圖1  氣流過山示意圖 圖1 氣流過山示意圖
背風波是在氣流過山過程中位渦守恆的前提條件下形成的。位渦守恆表示:氣柱運動過程中絕對渦度與氣柱厚度的比值為常數。當西風爬越南北向山脈時,迎風坡有地形強迫抬升,氣柱被壓縮,厚度減小,則相對渦度隨之減小。由於初始相對渦度為0,減小後為負值,氣流形成反氣旋性曲率,即運動路徑沿逆時針方向偏轉。下山時氣柱厚度增加,若山是對稱的,則氣流下山後厚度變為初始厚度,則絕對渦度也恢復為初始值。由於氣流過山過程中一直為反氣旋式運動,因此下山後的位置通常比上山時偏南,則地傳參數將變小,因此相對渦度將比初始值大,即此時相對位渦大於0,則此時氣流具有氣旋式曲率,移動路徑將沿順時針方向偏轉,即向北運動。當氣流移動到上山時的緯度,地傳參數恢復初始值,相對渦度變回0,但由於慣性作用氣流仍在向北運動。隨着地傳參數的增大,相對渦度又開始減小,則氣流逐漸產生反氣旋性曲率,又逐漸往南偏轉;向南到一定緯度,地轉參數過小後相對渦度又增大為正值,氣流又向北偏轉(見圖1)。氣流的這一系列運動即形成了背風波,在背風坡一側形成的一列槽脊中,第一個槽對天氣影響較大,且在天氣圖上最明顯,稱為背風槽。而由於氣流在背風坡側的波動運動,導致能量和水汽的交換,常會形成與山脈走向幾乎平行的一系列條狀雲系。 [2] 
參考資料
  • 1.    《大氣科學辭典》編委會.大氣科學辭典.北京:氣象出版社,1994
  • 2.    李國平.新編動力氣象學(第二版).北京:氣象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