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背瘤麗蚌

鎖定
背瘤麗蚌 [1]  ,別名麻皮蚌、麻歪歪。分佈於我國河北、安徽、江蘇、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及廣西等地。特別在長江中、下游流域的大型、中型湖泊及河流內,產量高。
中文名
背瘤麗蚌
外文名
Lamprotula leai
別    名
麻皮蚌
別    名
麻歪歪
外    形
長橢圓形
保護級別
《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

背瘤麗蚌形態特徵

背瘤麗蚌
背瘤麗蚌(2張)
貝殼甚厚,殼質堅硬,外形呈長橢圓形。前端圓窄,後端扁而長,腹緣呈弧狀,背緣近直線狀,後背緣彎曲稍突出成角形。殼頂略高於背緣之上,位於背緣最前端。殼面佈滿瘤狀結節,一般標本結節聯成條狀,並與後背部的粗肋接呈“人”字形。幼殼殼面呈綠褐色,老殼則變成暗褐色或暗灰色。貝殼外形變異很大,有的殼前部短圓,有的前部長。殼內層為乳白色的珍珠層。鉸合部發達,左殼有2個擬主齒和2個側齒,右殼有1個擬主齒和1個側齒。前閉殼肌痕為圓形,深而粗糙;後閉殼肌痕較大,近三角形,淺而光滑;外套膜痕明顯。

背瘤麗蚌近種區別

背瘤麗蚌
三角帆蚌
貝殼甚厚,殼質堅硬,外形呈長橢圓形。前端圓窄,後端扁而長,腹緣呈弧狀,背緣近直線狀,後背緣彎曲稍突出成角形。
貝殼大而扁平,殼質較厚且堅硬,後背緣向上伸出一很大的三角形帆狀翼。
幼殼殼面呈綠褐色,老殼則變成暗褐色或暗灰色。
殼面呈黃褐色。
背瘤麗蚌 背瘤麗蚌
三角帆蚌 三角帆蚌

背瘤麗蚌生態資料

喜生活於水深、水流較急的河流及其相通的湖泊內,底質較硬,多為沙底、有卵石的沙底或泥沙底,有的個體生活在岩石縫中。幼蚌較成蚌行動靈活,往往在水域沿岸帶可採到幼蚌,而成蚌則在水深處方能採到。它們的餌料為矽藻原生動物、單鞭毛藻類及有機物碎屑。

背瘤麗蚌地理分佈

分佈於我國河北、安徽、江蘇、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及廣西等地。特別在長江中、下游流域的大型、中型湖泊及河流內,產量高。

背瘤麗蚌胚胎髮育

背瘤麗蚌卵為均黃卵,受精卵分佈在雌蚌內、外鰓腔中進行胚胎髮育;胚胎髮育同步;胚胎髮育過程包括受精卵、卵裂期、囊胚期、原腸期、膜內鈎介幼蟲期和鈎介幼蟲期;卵裂為螺旋不等完全卵裂;未受精的成熟卵在鰓腔內退化;胚胎髮育期與胚胎、外鰓和內鰓顏色相關;懷卵母蚌胚胎在外界環境變化時容易全部流產。研究人員經分析認為背瘤麗蚌胚胎髮育期的繁殖特徵可指導人工苗種生產。 [2] 

背瘤麗蚌保護級別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 [3] 
參考資料
  • 1.    中國藥用動物志協作組.中國藥用動物志:天津科技出版社,1979/1983
  • 2.    背瘤麗蚌胚胎髮育的初步研究 張根芳; 許式見; 方愛萍 動物學雜誌 2009-08-20
  • 3.    《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第37頁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引用日期2021-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