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背疽

鎖定
背疽,泛指生於背部的有頭疽。有頭疽,是癰疽之發於體表而有粟米樣瘡頭者。因其所生部位及形態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如上、中、下搭手,上、中、下發背,對串肩搭手,蓮子發,肩疽,發背,蓮蓬髮,體疽發,腰疽,脾肚發,對心發,對臍發疽等。其名雖多,而其疾病性質則同。本病相當於西醫學所説的背部急性化膿性蜂窩織炎
就診科室
中醫皮膚科
常見發病部位
背部
常見病因
外感風濕火毒,或過食膏粱厚味
常見症狀
背部體表癰疽,有粟米樣瘡頭
中文名
背疽

背疽病因病機

本病多因外感風濕火毒,或過食膏粱厚味,使濕熱火毒內藴,造成內臟積熱,氣血凝滯,營衞不和,邪阻肌膚而發。

背疽臨牀表現

本病臨證有虛實之分:
1.其初起見局部紅腫熱痛,根束高腫,瘡頭有如粟米一隻或多隻不等,疼痛劇烈,甚則伴有全身寒熱,口渴煩躁,便秘溲赤,脈見洪數,舌紅苔黃者,此為實證。
2.若瘡之始發,證見疽形平塌,根基漫腫,色晦暗,不甚疼痛,成膿多較遲緩,潰後膿汁清稀,神疲納呆,面色無華,脈數而無力,舌絳或淡者,則屬虛證。

背疽辨證施治

1.陰虛火熾型
證候:初起患部腫塊上有粟粒狀膿頭,瘡形平塌,皮色暗滯,微熱,壓痛輕微,不易釀膿。全身症狀不明顯,或僅見發熱,口乾唇燥,溲赤便幹。舌紅無苔,脈細數。瘡面腐爛較慢,潰後膿水稀少,或帶血水,不易脱腐,新肉生長緩慢,瘡面紅亮如鮮牛肉,癒合較遲。治則:滋陰降火,和營解毒。主方:竹葉黃芪湯加減:大生地黃,麥冬,金石斛,生黃芪,當歸,竹葉,生石膏(打碎),黃連,紫花地丁,金銀花,皂角刺,生甘草等。水煎服,每日1劑。中成藥醒消丸、知柏地黃丸温開水送服。
2.氣血兩虛型
證候:初起局部微腫,隱約可見粟粒狀膿頭,瘡面平塌,皮膚微熱,壓痛不甚,腫勢緩慢,成膿亦遲,伴有低熱,精神不振,面色蒼白,舌淡苔薄白,脈略數而無力。中期瘡面逐漸作腐,出膿不暢。後期膿水稀薄似水,腐肉難脱,新肉生長緩慢,瘡面難斂。治則:扶正補虛,託毒透膿。主方:托里消毒散加減:黨蔘,生黃芪,白朮,當歸,白芍,桔梗,皂角刺,茯苓,金銀花,生甘草等。水煎服,每日1劑。後期宜氣血雙補,兼調脾胃,方用八珍湯加味。中成藥西黃丸、八珍丸,温開水送服。
3.熱盛陽實型
證候:局部紅腫熱痛,根束高腫,瘡頭有如粟米一隻或多隻不等,疼痛劇烈,甚則伴有全身寒熱,口渴煩躁,便秘溲赤,脈見洪數,舌紅苔黃。治則:清熱解毒、疏風活血。主方:仙方活命飲加減:當歸,赤芍,丹蔘,金銀花,連翹,紫花地丁,陳皮,象貝母,炙穿山甲,皂角刺,生甘草等。水煎服,每日1劑。中成藥連翹敗毒丸、水牛角解毒丸,温開水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