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背水之戰

(歷史戰爭)

鎖定
公元前206年,秦朝滅亡後,中國歷史進入了新的階段。當時西楚霸王項羽和漢王劉邦,分別形成了兩個集團,雙方為爭奪天下,展開了歷史上有名的楚漢戰爭。在這場歷時近五年的戰爭中,漢大將韓信表現出了“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的卓越智謀和用兵韜略,其戰績堪稱軍事史上的奇觀,井陘之戰則是他戰例中的精粹。 [1] 
名    稱
背水之戰
發生時間
公元前 206年
參戰方
楚漢
主要指揮官
韓信

目錄

背水之戰背景

漢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韓信率數萬新召募的漢軍越過太行山,向東挺進,攻打項羽附屬國趙國趙王歇和趙軍統帥成安君陳餘集中二十萬兵力於太行山區的井陘口(今河北井陘東),佔據有利地形,準備與韓信決戰。井陘口是太行山八大隘口之一,在它以西,有一條長約百里的狹窄驛道,易守難攻,不利於大部隊行動。當時,趙軍先期扼守住井陘口,居高臨下,以逸待勞,且兵力雄厚,處於優勢和主動地位。反觀韓信,麾下只有萬餘之眾,且系新募之卒,千里行軍,人馬疲憊,處於劣勢和被動地位。 [1] 

背水之戰過程

趙軍謀士李左車陳餘建議:正面堅壁不戰,用一部分兵力繞到敵後切斷漢軍糧道,使韓信“前不得鬥,退不得還,......野無所掠”,最後前後夾擊,一戰而擒韓信。但陳餘卻是一名崇尚正面攻擊的古典派軍人,拘泥於“義兵不用詐謀奇計”的教條,且認為韓信兵少而疲,不應避而不戰。他拒絕了李左車的建議,刻板地遵從兵書上“十則圍之,倍則戰”的公式行事。 [2] 
韓信深謀遠慮,自知雙方兵力相差懸殊,如採用強攻,必會受挫,於是決定在離井陘口很遠地方駐紮下來,反覆研究地形地勢和趙軍部署。當韓信探知李左車的計策沒有被採納,趙軍主帥陳餘有輕敵情緒和希圖速決的情況後,立即指揮部隊進到離井陘口三十里遠地方紮下營來。半夜時分,韓信選拔了兩千輕騎,每人帶一面漢軍的紅旗,乘天黑悄悄從山間小道迂迴到趙軍大營的側後方埋伏,等翌日見趙軍出動,營壘空虛之時,攻入趙軍大營,把趙軍旗幟拔下,插上漢軍旗幟。之後又派出一支萬人的隊伍在河邊背水列陣,營壘上的趙軍遠遠見漢軍背水列陣,無路可退,紛紛譏笑韓信不懂兵法。隨後,韓信傳令部隊就餐,他對將校們説:“少餐即可,待天明破趙之後再飽餐。”將校們將信將疑,只能從命。韓信遂即傳令擊鼓,出大將旗仗,向井陘口進發,他説:“趙軍已先我佔據了有利地形,築壘以待,看不到大將旗仗,怕他們疑我尚在後軍,不肯發起攻擊。”
少頃,天色已然大亮,漢軍陣營揚起一陣輕塵,隨着激越的鼓聲,一隊旗仗轉出,韓信在眾將校的簇擁下縱馬來到陣前。陳餘眼見韓信兵少,自己又佔據有利地勢。於是率輕騎鋭卒蜂擁而出,欲生擒韓信。雙方大戰良久,韓信下令丟棄旗鼓儀仗,迅速撤到背水陣地的後方。趙軍見狀以為漢軍敗局已定,紛紛搶先立功,竟空營而出,直逼漢陣。背水陣地放過退回的漢軍,抵擋住趙軍的突擊,而退回來的漢軍在陣地後方重新集結形成戰鬥力,再次加入戰鬥中。漢軍因臨河而戰已無路可退,所以人人奮勇,個個爭先。雙方廝殺半日有餘,趙軍仍未能獲勝。這時趙軍營壘已空,韓信預先伏下的兩千輕騎直馳而入,在趙軍營壘遍插漢軍紅旗。鏖戰中的趙軍突然發現背後營壘插滿漢旗,隊形立時大亂。韓信揮軍趁勢反擊,將二十萬趙軍殺得大敗,斬殺趙軍統帥陳餘,生擒趙王歇 [1] 

背水之戰結果

戰後,漢軍將士們飲宴相賀,他們紛紛問韓信:“將軍叫我們背水列陣,這是有悖兵法的啊,為什麼竟然能取勝呢?”韓信哈哈大笑:“兵法上不是都説了嗎?置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如果我給你們一條生路,士卒們能拼死作戰嗎?”諸將這才領悟了背水列陣致勝之奧妙,對韓信大為欽服。 [1] 

背水之戰歷史評價

井陘之戰韓信以數萬的劣勢兵力,奇正並用,背水列陣,靈活用兵,一舉擊破二十萬趙國大軍,滅亡了項羽分封的趙國,譜寫了中國軍事史上的精彩篇章。唐代詩人王涯在《從軍行》裏,生動描述了井陘大戰。盛讚韓信的高超謀略和指揮藝術:
戈甲從軍久,風雲識陣難。
今朝拜韓信,計日斬成安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