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背暗異唇蚓

鎖定
背暗異唇蚓屬於正蚓科,異唇蚓屬,其特徵為:體長 80 一 140 毫米,體寬 3 一 7 毫米。體節93 一 169 個。背孔自8/9節開始。
中文學名
背暗異唇蚓
拉丁學名
Allolobophora caliginosa trapezoides
動物界
正蚓科
異唇蚓屬
分佈區域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江蘇、浙江、安徽、江西、四川、北京、吉林

背暗異唇蚓動物簡介

拉丁名 Allolobophora caliginosa trapezoides
命名人 Duges
別名

背暗異唇蚓形態描述

背暗異唇蚓
背暗異唇蚓(5張)
背暗異唇蚓身體背腹端扁平,體色多樣,一般環帶後到末端色淺,馬鞍形,漸深,呈暗藍色、褐色、淡褐色或微紅褐色,有時可見到近微紅色,但無紫色。在第26-34節上(在30-33節上腹面兩側各有1條縱隆起)。每節4對剛毛。雄生殖孔1對,較大,橫列狀,在第15節。雌生殖孔在第14節,受精囊孔兩對,小而圓,其管極短,位於9/10、10/11節間。 口前葉為上葉的,背孔自XII一 XIII節間始,環帶位於 XX VIII, XX 現一 XXXII, XXXIV節。性隆脊位於 XXXI 一 XXXIII節。剛毛緊密對生。雄孔在XV節。貯精囊 4 對,在 IX 一XII節。受精囊孔 2 對,開口IX一 X 和 X 一 XI 節間。

背暗異唇蚓地理分佈

生長在潮濕而多有機質和泥土處。主要分佈於我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飼養、養殖

背暗異唇蚓藥理作用

藥材 地龍為背暗異唇蚓的乾燥全體或除去內臟的乾燥全體。春、秋捕捉,捕捉後洗去粘液,放在熱小灰(秫秸燒盡後的草木灰)裏,拌後,曬乾。也可取出剖開,去內臟和泥雜,曬乾。
北方各地生產的地龍,一般不去內臟,因此商品呈圓柱形,外皮灰褐色或土灰色,常扭曲,體上環節明顯,折斷後體中一段有泥土,肉薄,有腥氣,味微鹹。
應用 有利尿通淋、清熱解毒、活血通經、平喘、定驚,降壓的功能。主治熱結、尿閉、慢性腎炎、高熱煩躁、抽搐、疹毒內攻、經閉、半身不遂、咳嗽喘急、小兒急慢驚風、癲、狂、癇、口眼歪斜、高血壓、痹症等。外用治燙火傷及瘡毒等症。用量10-20克。外用適量。

背暗異唇蚓相關資料

資料來源 《中國藥用動物志》,第5頁。
背暗異唇蚓 背暗異唇蚓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