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胃飲

鎖定
胃飲即胃腸積液。胃飲是是古代所指的狹義痰飲。《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
現代一般認為胃飲(胃腸積液)是因腹部手術後,或因胃反等病,脾胃受損,運化輸布失常,導致水飲停聚於胃腸。以脘腹痞脹,腹中水聲漉漉,嘔吐水液等為主要表現的痰飲類疾病。
就診科室
消化科
常見病因
腹部手術,情志鬱結,飲食不節,感受邪毒等因素所致
常見症狀
脘腹痞脹,腹中水聲漉漉,嘔吐水液等
傳染性

胃飲病因

腹部手術,情志鬱結,飲食不節,感受邪毒等因素,刺激胃膜、胃絡,形成胃瘍、胃反等病,脾胃受損,初起氣虛不運,繼而脾陽虛衰,運化輸布失常,水谷不化精微,反生痰飲,導致水飲停聚於胃腸而成。脾胃陽虛為本;痰飲中阻為標,病性多屬虛實夾雜。

胃飲臨牀表現

1.多有腹部手術後、胃瘍、胃反等病史。
2.起病緩慢,以脘腹痞脹,腹中水聲漉漉,嘔吐水液等為主症,或見腹痛,口渴,納差,心悸氣短,大便乾結或稀溏,頭昏目眩,神疲乏力,形體消瘦等症。
3.體查或可見腹膨脹,有壓痛,中上腹有振水聲,腸鳴音亢進,可聞氣過水聲等。

胃飲檢查

X線腹部平片可見腹部有液平面及積氣。

胃飲診斷

根據以上症狀、體徵、檢查可作出診斷。

胃飲中西醫結合治療

1.中醫辨證施治
(1)痰飲中阻證
證候:脘腹脹滿,自利,利後反快,雖利心下續堅滿,腸間漉漉有聲,或口舌乾燥,大便秘結,苔白膩或黃,脈沉弦或伏。治則:攻逐水飲。主方:甘遂半夏湯,或己椒藶黃丸。方藥:甘遂、半夏、芍藥、甘草。
(2)脾陽虛衰證
證候:胸脅支滿,脘腹痞脹且喜得温熨,畏冷背寒,嘔吐痰涎或水液,水入易吐,口渴不欲飲,心悸,氣短,頭暈目眩,食少便溏,形體逐漸消瘦,苔白滑,脈弦細而滑。治則:温脾化飲。主方:苓桂術甘湯。方藥:茯苓、桂枝、白朮、甘草。
2.西醫治療
(1)胃腸減壓、營養支持、止酸劑等藥物治療。 
(2)康復治療    
1)宜食:宜清淡為主,多吃蔬果,合理搭配膳食,注意營養充足。營養一定要全面,高蛋白、高維生素、低脂低鹽飲食。
2)禁忌:儘量不吃辛辣刺激、肥甘厚膩、燒烤、醃製等食物,忌煙酒、忌辛辣、忌油膩,忌吃生冷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