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肩鎖關節脱位

鎖定
肩鎖關節脱位並非少見,可有局部疼痛、腫脹及壓痛,傷肢外展或上舉均較困難,前屈和後伸運動亦受限,局部疼痛加劇,檢查時肩鎖關節處可摸到一個凹陷,可摸到肩鎖關節鬆動。手法復位後製動較為困難,因而手術率較高。
外文名
acromioclaviculardislocation
就診科室
骨科
常見病因
外傷
常見症狀
疼痛,腫脹,壓痛

肩鎖關節脱位病因

此脱位均有外傷史。

肩鎖關節脱位臨牀表現

肩鎖關節是上肢運動的支點,在肩胛帶功能和動力學上佔有重要位置,是上肢外展、上舉不可缺少的關節之一,同時參與肩關節的前屈和後伸運動。由於肩鎖關節位於皮下,易被看出局部高起,雙側對比較明顯,可有局部疼痛、腫脹及壓痛;傷肢外展或上舉均較困難,前屈和後伸運動亦受限,局部疼痛加劇,檢查時肩鎖關節處可摸到一個凹陷,可摸到肩鎖關節鬆動。
根據傷力及韌帶斷裂程度、Zlotsky等將其分為三級或三型。Ⅰ型:肩鎖關節處有少許韌帶、關節囊纖維的撕裂,關節穩定,疼痛輕微,X線照片顯示正常,但後期可能在鎖骨外側端有骨膜鈣化陰影。Ⅱ型:肩鎖關節囊、肩鎖韌帶有撕裂,喙鎖韌帶無損傷,鎖骨外端翹起,呈半脱位狀態,按壓有浮動感,可有前後移動。X線片顯示鎖骨外端高於肩峯。Ⅲ型:肩鎖韌帶、喙鎖韌帶同時撕裂,引起肩鎖關節明顯脱位。

肩鎖關節脱位檢查

X線檢查,可明顯顯示鎖骨外端向上移位,肩鎖關節半脱位,其向上移位輕及腫脹不明顯,診斷較困難,有時需同時向下牽引兩上肢攝兩側肩鎖關節X線片,或使患者站位兩手提重物拍攝兩肩鎖關節正位X線片對比檢查,方可明確診斷。

肩鎖關節脱位診斷

根據外傷史,局部疼痛,腫脹及壓痛;肩前屈、後伸活動受限。X線檢查可確診。

肩鎖關節脱位治療

1.保守療法
Ⅰ型肩鎖關節脱位者,休息並用三角巾懸吊1~2周即可;Ⅱ型脱位者,可採用揹帶固定。方法為患者立位,兩上肢高舉,先上石膏圍腰,上緣齊乳頭平面,下緣至髂前上棘稍下部,圍腰前後各裝一鐵釦,待石膏乾透後,用厚氈一塊置鎖骨外端隆起部(勿放肩峯上),另用寬3~5cm皮帶式帆布帶,越過患肩放置的厚氈,將帶之兩端繫於石膏圍腰前後的鐵釦上,適當用力拴緊,使分離之鎖骨外側端壓迫復位。拍片證實復位,用三角巾兜起傷肢,固定4~6周。亦可在局麻下復位,從鎖骨遠端經肩鎖關節與肩峯作克氏針交叉固定。術後懸吊患肢,6周後拔出鋼針,行肩關節功能鍛鍊。
2.手術療法
肩鎖關節全脱位,即Ⅲ型損傷的患者,因其關節囊及肩鎖韌帶、喙鎖韌帶均已斷裂,使肩鎖關節完全失去穩定,上述外固定效果不滿意,對年齡小於45歲者,應手術修復。常用的手術方法有肩鎖關節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喙鎖韌帶重建或固定術、鎖骨外端切除術、肌肉動力重建術等。
(1)肩鎖關節切開復位克氏針固定術此法適用於Ⅱ型脱位患者。
(2)鎖骨外端切除、喙鎖韌帶移位術
(3)陳舊性肩鎖關節脱位肩鎖關節半脱位,一般無臨牀症狀,不需要手術治療。全脱位如有疼痛等症狀,可做以下手術:①切除鎖骨外1/3,其外形和功能均能達到滿意;②喙肩韌帶移位代喙鎖韌帶:切斷喙肩韌帶肩胛端,將此端縫入已切除末端的鎖骨髓腔內,拉緊結紮;③肌肉動力移位:肩鎖關節切開復位克氏針內固定後,將喙突從其底部切斷,連同其上的肌腱向上內移植於鎖骨,用螺絲釘固定。利用附着於喙突肌肉的拉力保持鎖骨整復後的位置。

肩鎖關節脱位預後

視類型、就診時間而治療方法選擇不同,療效差別較大。Ⅰ、Ⅱ型患者大多療效佳,Ⅲ型中部分患者留有局部後遺症,以疼痛及活動受限為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