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利发放是股份公司将经营利润向股东进行分配的核心机制,主要形式包括现金股利与股票股利两种基本类型,同时亦存在财产股利、负债股利等特殊形式。其发放程序包含宣布日、股权登记日、除息日和发放日四个法定环节 [1-2],年度报告披露后成为多数公司选择的分配周期。理论体系由股利无关理论与相关理论构成,后者包含'一鸟在手'、税收差别、信号传递及代理理论四个分支理论 [1-2]。不同股利政策通过改变资本结构、传递经营信号等方式直接影响企业股价与股东权益 [2]。
- 支付形式
- 现金/股票/财产/负债股利
- 支付周期
- 年度为主,部分季度/半年度 [2]
- 提取比例
- 法定公积金按税后利润10% [1]
- 股权登记日
- 确认股东资格的基准日 [1]
- 适用企业
- 高速成长企业常用股票股利 [1]
- 分配对象
- 普通股与优先股股东 [2]
股利类型构成
播报编辑
- 现金股利:以货币资金形式分配,反映企业当前盈利能力和现金流状况,属于股东直接投资收益的主要形式 [1]
- 股票股利:通过增发新股替代现金支付,保持公司现金流的同时调整股东持股比例,常见于成长期企业的股利分配方案 [1]
- 财产股利:采用实物资产或股权进行分配,需对非货币资产进行公允估值后实施
- 负债股利:以公司债券等债务工具作为支付手段,实质形成对股东的债务关系
发放程序规范
播报编辑
包含四个法定时间节点:
- 1.宣布日:董事会正式公布分配方案的日期,此时形成公司支付义务 [1]
- 2.股权登记日:确定有权参与分配的股东名册截止日,当日收盘持有股票者享有股利请求权 [1-2]
- 3.除息日:股票停止含权交易的起始日,股价将扣除股利金额进行调整 [1]
- 4.发放日:公司实际向股东支付股利的执行日期 [1]
理论支撑体系
播报编辑
- 无关理论认为在完美市场假设下,股利政策不影响公司价值,投资者可通过自制股利实现收益目标 [1]
- 相关理论
- 一鸟在手理论:强调现金股利确定性价值高于资本利得的风险收益 [1-2]
- 税收差别理论:因股利税负高于资本利得税,导致股东倾向低股利政策 [1]
- 信号传递理论:股利变动作为管理层对企业前景判断的市场信号 [1-2]
- 代理成本理论:现金股利支付可减少管理层可支配现金流,降低代理问题 [1]
财务影响机制
播报编辑
- 对股价影响稳定股利政策增强投资者信心,而提高股利支付率可能被解读为缺乏再投资机会,不同市场环境下呈现差异化波动 [2]
- 对资本结构影响
- 高现金股利导致内部积累减少,可能提高负债比例 [2]
- 股票股利保持现金流,但可能稀释每股权益 [1]
特殊分配情形
播报编辑
- 累积性股利:允许未分配利润跨期累积补足,优先股常见此条款
- 虚拟股利分配:通过赋予额外投票权等非经济权益实现利润分配
- 清算股利:在企业终止经营时进行的资产清偿性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