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肓膜

鎖定
五臟之間的薄膜組織。
中文名
肓膜
拼    音
huāng mó
釋    義
五臟之間的薄膜組織
出    處
素問·痹論》

肓膜簡介

肓膜
(huāng mó ) ㄏㄨㄤ ㄇㄛˊ
素問·痹論》:“衞者,水谷之悍氣也。其氣慓疾滑利,不能入於脈也,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燻於肓膜,散於胸腹。”
王冰 注:“肓膜,謂五藏之間鬲中膜也。以其浮盛,故能佈散於胸腹之中,空虛之處,燻其肓膜,令氣宣通也。”
肓膜,指心下上部位之脂膜。 也指腸外之脂膜(腸繫膜)。
肓膜考識
肓指臟腑之間的空隙之處。膜,即胸、腹之膜,亦名肓膜。
1 經文 ⑴《素問·痹論》:“衞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燻於肓膜,散於胸腹。”
⑵《靈樞·脹論》:“此言陷於肉,而中氣穴者也……針不陷,則氣不行。”

肓膜歷代注家解釋

楊上善《太素·脹論》:“此言陷於肉肓,而中氣穴者也。”楊上善注云:“肉肓者,皮下肉上之膜也,量與肌膚同類。”《太素·脹論》:“針不陷肓,則氣不行。”楊注:“不陷肓膜,則氣不行分肉間也。”等於説:“肓者,膜也;肓膜也。”
王冰注云:“肓膜,謂五臟之間,膈中膜也。”
張介賓《類經·疾病類·痹證》:“肓者,凡腔腹肉裏之間,上下空隙之處,皆謂之肓。如《刺禁論》曰:‘鬲肓之上,中有父母。’《左傳》曰:‘膏之上、肓之下’(注:當為‘膏之下、肓之上’,上、下錯位)者,是皆言鬲上也。又《腹中論》曰:‘其氣溢於大腸而著於肓。肓之原在齊下。’《九針十二原篇》曰:‘肓之原,出於脖眏。’《脹論》曰:‘陷於肉肓,而中氣穴。’則肓之為義,不獨以胸鬲為言,又可知也。膜,筋膜也。”
吳昆《素問吳注》:“肓,腔中空虛無肉之處也。膜,鬲膜也。”
張志聰《素問集註》:“絡小腸之脂膜,謂之肓。”何謂脂膜?“募原者,脂膜也。”
伊澤裳軒《素問釋義》:“桂山先生曰:‘王注空虛之處,吳注《腹中論》稍同,張誤讀以為此注,乃與《舉痛論》小腸膜原注略同,不可從。《扁鵲傳》‘搦荒’,《説苑》作‘肓莫’,即肓膜也。”

肓膜考識

:《春秋左傳·成公十年》:“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晉·杜預注:“肓,鬲也;心下為膏。”唐·孔穎達疏:“此膏,謂連心脂膏也。”心臟的下部是“膏”,即心尖之脂肪為“膏”。段注《説文》:“肓,心下鬲上也……肓,鬲也,統言之。許雲‘鬲上為肓者’,析言之。鬲上肓,肓上膏,膏上心。”由此可見,膏、肓、鬲三字之義,甚為明確。
肓,仿東漢·劉熙《釋名》之體例,“肓,荒也,言空虛、空隙之間也。”、“肓,罔也,言空空如野而無有也。”、“肓,腔也,言空腔、空隙之間也。”
無論是“心下鬲上”之肓,還是“臍下腹腔”之肓以及“腔腹肉裏之間,上下空隙之處”、“腔內腸間薄皽”之肓,凡“空虛、空隙之間”者,皆謂之肓也。中醫認為,衞氣循行其中。
結合現代醫學的認識,此“空隙之間”者,是指胸膜腔、腹膜腔也,並非空空如野而無物,是有臟腑間、組織間的粘液、組織液填充也,具有滋養、濡潤之功能。
膜,《説文·肉部》:“肉間胲膜也。”段注:“《釋名》:‘膜,幕也。幕絡一體也。’”
《釋名·釋形體》:“膜,幕也。幕絡一體也。……先謙曰:‘《説文》:膜,肉間胲膜也。在皮裏肉間,周於一體,故云:幕絡一體。’”
《漢語大字典·月部》:“膜,生物體內象薄皮的組織,具有保護作用。如耳膜。”
張登本、武長春《內經詞典》:“膜,皮肉、筋骨、臟腑間的膜狀組織。……膜原,指上焦心肺與中焦胃腸間的膜狀組織,因其廣而平,故名。”
肓,當為臟腑之間空隙之處,即胸膜腔、腹膜腔也。膜,此當為包裹臟腑的脂膜,即胸、腹之膜。因為“膜”居“肓”中,“膜”與“肓”相連,故亦名肓膜。肓膜,偏義複詞,義指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