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 肃
- 拼 音
- sù
- 繁 体
- 肅
- 部 首
- 肀
- 五 笔
- vijk(86)vhjw(98)
- 仓 颉
- llfl
- 郑 码
- xbno
- 字 级
- 一级字 [1]
- 注 音
- ㄙㄨˋ
- 平水韵部
- 入声一屋 [4]
- 总笔画
- 8
- 四角号码
- 50227
- 统一码
- 基本区 U+8083
- 结 构
- 上下结构
- 造字法
- 会意字
字源演变
播报编辑
会意字。西周金文作从𦘒(niè)从字形A,𦘒为手持巾擦拭状,字形A即𣶒(yuān)),像蓄水之渊潭,二者结合以临渊擦拭战战兢兢会“执事振敬”意。春秋时渊潭的两边加了大框,内加水滴,突出其封闭、蓄水特征。战国时𣶒或简化作字形B,或草书作字形C,充腿构意不变。《说文》古文易𣶒为心、卪(jié,甲文作跪跽人形D),人跪跽而擦拭,心有所戒惧,与擦拭于𣶒上取意相合。 《古文四声韵》所载《说文》心作字形E,乃字形F之讹。 《说文》:“从𦘒在𣶒上。”楷书作肃,是笔意、笔势变化的结合。简体作肃,是记号字,来自晋代以后的草书。隶变时,尚出现有字形GHIJK等,皆未取得正体地位。或作L,俗体。 《说文》本义为做事振奋、恭敬。王孙钟:“肃悊(哲)圣武。”𦅫镈:“肃肃义政。”谓恭敬其法度也。引申指庄重、威严。《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其从者肃而宽。”马王堆汉希炼榆墓帛书《经法》:“臣肃敬不敢敝其主。” 《包山楚简》故夜埋 2.174 “肃王”,即楚肃王,肃为谥号她体誉,亦此照船叠义。引申亦指冷峻、肃杀、清除等。通“夙”,早。晋陆机《赠颜交趾公真诗》:“顾侯体明德,清风主格葛肃已迈。”通“速”,急,煮榆疾。《诗·召南·小星》:“肃道寒婆恋肃宵征,夙夜在公。” [2]
详细释义
播报编辑
读音 | 词性 | 释义 | 英译 | 例句 | 例词 |
sù | 形容词 | 恭敬。 | Respectful | 《书·洪范》:“恭作肃,从作乂,明作晢,聪作谋,睿作圣。” 《庄子·则阳》:“其慢若彼之甚也,见贤人若此其肃也,是其所以为灵公也。” | 肃敬 |
庄重,严肃。 | Solemn | 唐韩愈《息国夫人墓志铭》:“戡强以肃,成敏以和。” 清愈樾《春在堂随笔》卷十:“观瞻既正,礼仪自肃。” | 严肃,肃陈 | ||
多用于馈赠或书信,表示尊敬。 | 明张居正《答陈松谷相公书》:“往者,肃币奉祝,殊愧不虔,乃辱台翰远贻,深用为歉。” | ||||
严峻,严格。 | Severe | 《礼记·礼运》:“刑肃而俗敝,则法无常。”三国蜀诸葛亮《答法正书》:“刘璋暗弱,自焉已来有累世之恩,文法羁縻,互相承奉,德政不举,威刑不肃。” | 肃心,肃然 | ||
敏捷。 | Agile | 《左传·成公二年》:“此城濮之赋也,有先君之明与先大夫之肃,故捷。” | 肃给,肃肃 | ||
肃静,幽静。 | Quiet | 《素问·诊要经终论》:“刺针必肃。” 唐李嘉佑《奉和杜相公长兴新宅即事呈元相公》:“隐树重檐肃,开园一迳斜。” | 肃静 | ||
动词 | 拜揖。 | Greet | 《左传·成公十六年》:“敢告不宁君命之辱,为事之故,敢肃使者。” | 肃揖 | |
引进,引导。 | Guide | 唐韩愈《汴州东西水门记》序:“越三月,辛巳朔,水门成。三日癸未,大合乐,设水嬉,会监军军司马宾佐僚属将校熊罴之士,肃四方之宾客以落之。”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辛十四娘》:“叟曰:‘老夫流寓无所,暂借此安顿细小,既承宠降,有山茶可以当酒。’乃肃宾入。” | 肃客 | ||
萎缩,肃杀。 | Shrink | 《吕氏春秋·季春》:“季春行冬令,则寒气时发,草木皆肃。” 南朝宋鲍照《山行见孤桐》:“未霜叶已肃,不风条自吟。” | 肃杀 | ||
犹儆戒。 | 晋葛洪《抱朴子·明本》:“不赏而劝,不罚而肃。” 唐刘知几《史通·品藻》:“夫能申藻镜,别流品,使小人君子,臭味得朋;上智中庸,等差有叙,则惩恶劝善,永肃将来;激浊扬清,郁为不朽者矣。” | ||||
整理,整饬。 | Sort out | 南朝梁江淹《水上神女赋》:“女遂俯整玉轶,仰肃金镳。” 宋范仲淹《推委臣下论》:“肃朝廷之仪,触缙绅之邪,此御史府之职也。” | 整肃 | ||
清除,平靖。 | Clean | 唐杨巨源《送裴中丞出使》:“《龙韬》何必陈《三略》,虎旅由来肃万方。” 蒲剧《薛刚反朝》第一场:“薛家为国肃边患,南征北战保江山。” | 肃清,肃靖 | ||
名词 | (Sù)姓。 | ||||
xiāo | 名词 | 同“萧”,姓氏。 | |||
参考资料: [5] |
古籍解释
播报编辑
说文解字
持事振敬也。从𦘒在𣶒上,战战兢兢也。𦘛,古文肃从心从卪。息逐切
【注释】䏋、𢙻,亦古文肃。 文三 重三 [6]
说文解字注
持事振敬也。
《广韵》:恭也,敬也,戒也,进也,疾也。按训进者,羞之假借。训疾者,速之假借。皆见礼。
从𦘒在𣶒上。
会意。
战战兢兢也。
引诗说从𣶒之意也。息逐切。三部。
古文肃从心卪。
圣𨔶节,次守节,下失节。故从卪。 [7]
康熙字典
《唐韵》息逐切。《集韵》《韵会》息六切。《正韵》蘇谷切,𠀤音宿。《说文》:持事振敬也。从聿在𣶒上,战战兢兢也。《广韵》:恭也,敬也,戒也。《书·太甲》:社稷宗庙,罔不祗肃。传:肃,严也。言能严敬鬼神而远之。
又《洪范》:恭作肃。疏:貌能恭,则心肃敬也。《礼·玉藻》:色容厉肃。疏:厉,严也。肃,威也。
又《尔雅·释言》:肃雝,声也。
又缩也。《诗·豳风》:九月肃霜。传:肃,缩也。霜降而收缩万物。《礼·月令》:季春行冬令,则寒气时发,草木皆肃。注:谓枝叶缩栗。
又《尔雅·释诂》:进也。《诗·大雅》:民有肃心,荓云不逮。笺:肃,进也。《礼·曲礼》:客固辞,主人肃客而入。注:肃,进也。进客谓道之。
又《左传·成十六年》:为事之故,敢肃使者。注:肃,手至地,若今撎。《礼·少仪》:妇人吉事,虽有君赐肃拜。注:肃拜,拜低头也。《周礼·春官·大祝》:辨九𢷎,九曰肃𢷎。注:肃拜,但俯下手,今时撎是也。
又急也。《礼·礼运》:𠛬肃而俗敝,则法无常。疏:肃,骏急也。《淮南子·本经训》:肃而不悖。注:肃,急也。虽急,不促悖。
又《尔雅·释训》:肃肃,敬也。又:肃肃,恭也。
又《诗·周南》:肃肃兔𥁕。朱注:肃肃,整饬貌。
又《诗·小雅》:肃肃谢功,召伯营之。笺:肃肃,严正之貌。
又《诗·召南》:肃肃宵征。传:肃肃,疾貌。
又《诗·唐风》:肃肃鸨羽。传:肃肃,鸨羽声。
又姓。汉鴈门太守肃祥。
又《諡法》:刚德克就曰:肃执心决断曰肃。
又国名。《左传·昭九年》:肃愼,燕亳,吾北土也。
又《书序》:肃愼来贺。《山海经》:肃愼之国,在白民北。
又州名。《韵会》:古月支国地,汉置酒泉郡,後魏以酒泉为甘州,随分福禄县置肃州。
又马名。《左传·定三年》:唐成公如楚,有两肃爽马,子常欲之。注:肃爽,骏马名。
又通作宿。《仪礼·特牲馈食礼》:乃宿尸。注:宿,进也。《礼·祭统》:宫宰宿夫人。注:宿,戒也。
又《集韵》:所六切,音缩,鸟飞。同䎘。
又《字汇补》:先妙切,音啸。敬也。《释名》:箫,肃也,其音肃肃然而淸也。
又《韵补》:叶音瑟。陆机诗:羁旅远游宦,托身承华侧。抚劒遵铜辇,振缨尽祇肃。《韵会》:古凡夙音,多读如息。尚书肃愼氏,史记作息愼。草疏宿菜,幽州人谓之息菜。 [8]
书法字形
播报编辑
字形对比
书写演示
书法欣赏
(书法来源: [9])
音韵集汇
播报编辑
韵书 | 字头 | 小韵 | 韵摄 | 声调 | 韵目 | 声母 | 声类 | 开合 | 等第 | 清浊 | 反切 | 拟音 |
---|---|---|---|---|---|---|---|---|---|---|---|---|
广韵 | 肃 | 肃 | 通 | 入声 | 屋 | 心 | 合口呼 | 三 | 全清 | 息逐切 | sjuk | |
集韵 | 通 | 入声 | 屋 | 心 | 合口呼 | 三 | 次清 | 息六切 | siuk | |||
通 | 入声 | 屋 | 生 | 合口呼 | 三 | 次清 | 所六切 | ʃiuk | ||||
韵略 | 入声 | 屋 | 息六切 | |||||||||
增韵 | 入声 | 屋 | 息六切 | |||||||||
中州音韵 | 入声作上声 | 鱼模 | 叶须上声 | |||||||||
洪武正韵 | 速 | 入声 | 一屋 | 心 | 蘇 | 全清 | 蘇谷切 | suk | ||||
分韵撮要 | 宿 | 阴入 | 第六东董冻笃 | 心 |
(音韵资料来源: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