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聾啞兒童

鎖定
隨着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多媒體給人們呈現出五彩繽紛的世界。我們在盡情享受現代文明的同時,千萬不要忽略聾啞人這個“默默無聞”的世界。
中文名
聾啞兒童
簡    介
1961年成立了全國聾啞協會
途    徑
語言加上手語協助解讀
有關書籍
《與聾啞兒童交談》
宗    旨
讓聾啞兒童靠完好感受器官感知客觀世界

目錄

聾啞兒童簡介

全國聾啞協會 全國聾啞協會
1961年教育部長宣佈成立了全國聾啞協會 [1]  (TheNationalSocietyfortheDeaf\NSD),其他針對聾啞兒童教育的組織也紛紛成立,使全國聾啞協會在近年來可以投入研究,發展有效的聾啞兒童語言啓蒙課程。
聾啞兒童的語言啓蒙成為焦點,因為聾啞兒童或成人,面對最大的難題,即缺乏發音的技巧,全國聾啞協會決定引入發源自美國的口手標音教學法。從聾啞教育歷史看來,口手標音可以説是在16世紀末期取得突破性成績的教學法,而在大馬,它被調整為國語發音。
基本上,口手標音是語言加上手語(發言者)協助解讀(唇讀者)鑑定每個音節發音清晰度,這允許聾啞者在聽不見的情況下清晰發音,使他們可以掌握口頭髮音,一如學習手語。
自1988年,全國口手標音中心在政府的半津貼下成立(吉隆坡甘榜班蘭),期望能讓聾啞兒童可以在完成後銜接上正常小學。不少父母攜帶孩子風雨不改的一起學習,由於教學方法簡單,容易掌握,學生在家和學校積極使用,成績斐然。 採用口手標音的家長也發現,在家採用口手標音者,顯然更能溶入3R制度的幼兒班。
使用國語讀寫國家,然而在1994年,離開該中心的聾啞兒童仍然被拒絕在普遍小學門外,中心於是成立小學班課程。學生使用普通小學的課本,中心同時教導英語、阿拉伯語等,進度令人欣慰。
為了使更多聾啞兒童受惠,協會提供了“聽覺受損兒童在家語言發展支援”,讓聾啞兒童在家與其他正常的同胞相處,與學有口手標音的長者溝通。在聾啞協會、圖書館協會和兒童福利議會的聯合大力推動下,大馬可以説是當今聾啞者使用國語讀寫的國家。
3年前,全國聾啞協會更推出了《與聾啞兒童交談》指南書,在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贊助下,再製成國語和英語版本的錄影帶和光蝶,公眾人士可以在全國各州的圖書館找到。 全國聾啞協會秘書唐肖嬌表示∶“不少父母對口手標音感興趣,但一開始就學習用手語的聾啞兒童卻興趣缺缺,所以愈早讓天生聾啞的兒童掌握口手標音愈理想。”
通過《與聾啞兒童交談》指南書、錄影帶和光碟,父母可以在家教導6歲以下的孩子讀、寫和算。儘管全國聾啞協會的師長對這些孩子充滿信心,認為他們可以跟得上正常學童的進度,但不能否認的是,聾啞學童如何溶入正常學習環境,仍然困難重重。不少聾啞兒童家長團結一致,向特殊教育部門爭取孩子未來上中學、大專和技術學院的機會,期望已經取得零突破的天生聾啞孩子,未來的學習之路不斷絕,有信心迎向未來。
使用口手標音的聾啞兒童可以説都會發音,雖然並非全部發音都標準,並非全部人在第一次聽時,都可以馬上明白他們想表達的話,然而他們之中,部份掌握了良好的發音,且不經過任何特別訓練,當他們發言時,旁人甚至不察覺到他們的缺陷或障礙!
口手標音扭轉了聾啞兒童的人生,使他們擺脱了殘障人士的陰影,然而能否擁有一個更有保障未來,爭取平等教育之路仍然漫長。

聾啞兒童聾啞心理學

聽覺器官接受聲音刺激,幫助人掌握言語,對人的各種心理過程及全部人格特徵的發展都有重要意義。聾和隨之而來的啞會給兒童心理的正常發展帶來不利影響,產生一些明顯的特點:聾啞兒童主要靠尚完好的感受器官(主要是視覺)感知客觀世界;由於其感知活動在質和量上都受到了侷限,因而所獲得的感性知識就比較貧乏、雜亂和浮淺;對事物相互聯繫的認識較少,概括水平也低於正常兒童;缺少語言使聾啞兒童的思維帶有明顯的直觀形象性,主要藉助於形象和動作進行思維;能完成的分析綜合和抽象概括頗為簡單,因而較難正確認識客觀事物的本質特徵和內在聯繫。正是由於聾啞兒童的心理發展偏離了正常兒童的發展途徑,因而缺陷補償的研究就成為聾啞心理學的重要課題。所謂補償,就是依靠中樞神經系統的可塑性,充分發展和利用尚完好的其他器官來形成新的神經聯繫,替代已喪失的聽覺功能,克服或減輕聾啞所造成的心理活動障礙,使其身心得到儘可能高水平的發展。補償過程主要是在各種實踐活動中發展起來的,其中,專門組織的特殊教育具有決定性作用。聾啞的特殊教育一方面是儘量地擴大聾啞兒童的認識範圍,豐富他們的感性材料,發展他們的感官功能;另一方面是通過特殊途徑使他們掌握語言,包括書面語言和口頭語言,以便與周圍人們進行一般的思想交流。在此過程中,要努力使他們頭腦中形成的事物表象與詞彙結合統一起來,將他們的思維納入以語言為基礎的軌道,促使其向語言邏輯思維轉化。特殊教育的開始,是聾啞兒童心理發展過程中的一個轉折,由此出發,使之逐步朝着接近正常的方向發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