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聽小骨

鎖定
聽骨 (ossicle)為人體中最小的骨,又稱為聽小骨,左右耳各三塊聽骨由錘骨砧骨鐙骨組成,大部分居於上鼓室內,借韌帶及關節相連接組成聽骨鏈。錘骨柄在鼓膜的內側面,位於粘膜層與纖維層之間。鐙骨足板為環韌帶連接於卵圓窗。錘、鐙骨之間為砧骨。
中文名
聽小骨
外文名
ear ossicles;ear-bone;otosteon
中耳三塊
錘骨、砧骨、鐙骨
排列方式
錘骨相連砧骨,砧骨相連鐙骨
功    能
相互震動,複製聲源,刺激內耳
回饋機制
調整三個聽小骨間的相對位置

聽小骨聽小骨骨化過程

在妊娠16周,胎兒的槌骨和砧骨幾乎達到了成人大小,此時槌骨和砧骨也開始骨化,直到出生時骨化尚未完成。
為了解出生後聽骨的骨化過程,選取32具足月出生,年齡1天~9歲的嬰兒及兒童顳骨進行研究。將顳骨用10%福爾馬林固定,5%三氯乙酸或10%依地酸脱鈣,酒精脱水,火棉膠包埋,於水平面作厚20mm的連續切片,每10張切片取1張HE染色,光鏡下觀察。
為評價聽骨的骨化情況,檢查每具顳骨的槌骨頭和砧骨體有無骨髓間隙,並選擇3張骨髓間隙範圍最大的切片圖像輸入電腦,通過圖像數字化處理計算平均每張切片骨髓間隙的面積佔槌骨頭和砧骨體面積的百分比。
結果顯示,新生兒槌骨及砧骨均有較大骨髓間隙,4個月齡嬰兒的骨髓面積少於新生兒,4歲兒童的聽骨內未見到骨髓,只有血管系統,骨髓間隙的面積隨着年齡的增長而減少,到25個月齡時槌骨和砧骨內的骨髓完全消失,而且槌骨的骨髓比砧骨消失的早一些。在新生兒的耳囊中層也可觀察到骨髓,耳囊周圍的骨髓隨年齡增長逐漸被血管系統所取代,到15個月齡時則已消失。
以上結果表明,在中耳發育過程中,聽骨的骨化於胎兒期及出生後均在進行,人類聽骨出生後的骨化過程是在25個月齡完成的,聽骨的骨化遠遲於耳囊的骨化,這種時間差別可能是由於二者的起源不同所致。

聽小骨聽小骨先天性畸形

1、先天性鏡骨底固定:一例女性足月新生兒右耳的鐙骨底與周圍骨質固定甚牢,不能動搖。鐙骨底的邊緣和環狀韌帶均未能看清。鐙骨底附近未見血管增生。用刀尖沿鐙骨底周圍分離,並將鐙骨壓向前庭,前庭窗周圍的骨質破裂,一部分骨質連於鐙骨底前緣,不能分開。
2、環狀鐙骨與鏡骨底分離:一例男性足月無腦兒左耳的錯骨為環形,較一般鐙骨為小。鐙骨頭、頸及腳發育良好,鐙骨肌鍵抵止於鐙骨頸。前、後腳的墓部由呈弧形的骨質相連接。環狀鐙骨不與鏡骨底相連。仔細檢查鐙骨底的鼓室面,未見鑊骨腳附着的痕跡。鏡骨底邊緣及環狀韌帶均可見。
3、小柱狀鏡骨(eolumel lastapes):一例男性新生兒左耳及一例女性新生兒右耳的鐙骨均沒有閉孔,鐙骨呈一扁柱狀,又稱單腳鐙骨(mono Podalsta Pse)。鐙骨頭、頤及鏡骨肌發育正常。此二鐙骨全長分別為2.2mm和3.3mm,二鐙骨底的縱徑與橫徑分別為2.4×1.3mm和2.2×2.2mm。
4、三骨間借類骨組織連結:一例女性足月新生兒的右耳,鐙骨頭和前、後腳由一團多突起的軟組織包裹,並與砧骨長腳和錘骨柄相連結。此種組織質地較韌,經切片,HE染色,顯微鏡檢查為類骨組織,血管十分豐富。類骨組織表面為膠原纖維層。

聽小骨聽小骨的動脈供應

錘骨和砧骨的動脈主要來自鼓室前動脈:它起自領內動脈,經巖鼓裂或其附近進人鼓室。分為錘骨動脈、砧骨動脈、鼓索支、上支和後支,分佈於錘骨、砧骨、鼓索和鼓室上隱窩的頂及外側壁。砧骨動脈與錘骨動脈出自一干,發自鼓室前動脈的有34例(85%),二者分別發自鼓室前動脈、領內動脈或腦膜中動脈的共6例。Nager和Nager稱錘骨動脈與砧骨動脈的共千為聽小骨動脈(ossi eularartery)。Nabeya稱之為砧錘營養動脈(arteriain cudomall dnuitrca)。
錘骨動脈在錘骨頸進人骨內,砧骨動脈在砧骨長腳基部進入骨內,鏡骨在發生過程中,其閉孔面的骨質被吸收,原始骨髓腔開放,骨質很薄。鏡骨沒有滋養動脈,其血液主要由粘膜動脈供應。
鏡骨的動脈較多,按其來源,可分為兩處:一是發自鼓室呷血管叢,一是發自面神經管。分佈到砧鐙關節的動脈有鐙骨肌鍵動脈、鐙骨頭動脈、鐙骨前、後腳動脈。在這些動脈中、以鐙骨肌健動脈最、一般為兩支。上述動脈在鐙骨頸附近有吻合,進而分佈於砧鏡關節囊周圍,並向上分佈於砧骨長腳的下部。砧骨長腳的血液供應為砧骨動脈和鼓室後動脈的砧骨支。砧骨長腳表面的粘膜動脈向下到達砧骨長腳下部時已很細小。所以,砧鏡關節及砧骨長腳下部的血液供應,以來自鐙骨的動脈為主,鏡骨的動脈中以鏡骨肌脆動脈為最粗。我們觀察的結果主張鏡骨切除時,應保留鏡骨肌胞,以防砧骨下端缺血壞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