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0有用+1
0

听雨

季羡林散文作品
展开29个同名词条
《听雨》是现代文学家季羡林于1995年4月13日创作的一篇散文,主要描写了作者坐在阳台上听雨时的所见所想。 [2] [4]作者听雨时的情致、意韵,都在对雨的细致描写和对头顶雨点声的入微描摹中得以尽情宣泄。行文中,作者对蒋捷的词的剖析也极有见地,能够引起读者很多的遐想。这篇文章语言清新、婉约、流畅,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展示出作者的情怀。 [5]
作品名称
听雨
作品别名
写完听雨 [6]
作    者
季羡林
作品出处
季羡林散文精选 [1]
文学体裁
散文
创作时间
1995年4月13日 [4]

作品原文

播报
编辑
听雨
榆赠从一大早就下起雨来。下雨,本来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但这是春雨,俗话说:“春雨贵似油。”而且又在罕见的大旱之中,其珍贵就可想而知了。
“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小到了“无”的程度。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细无声”了。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一种死文字殃欠迁1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极静极静的心情,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色,来解读这天书般的玩意儿。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
然而,事实却正相反。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此时有声胜无声,我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仿佛饮了仙露档龙,吸了醍醐,大有飘飘欲仙之概了。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鹘起,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死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我平生很少有这样的精神境界,更难为外人道也。
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我虽然自认还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却还很难说。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间的一种动物吧。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听雨的作品是颇有一些的。顺便说上一句:外国诗词中似乎少见。我的朋友章用回忆表弟的诗中有:“频梦春池添秀句,每闻夜雨忆联床。”是颇有一点诗意的。连《红楼梦》中的林妹妹都喜欢李义山的“留得枯荷听雨声”之句。最有名的一首听雨的词当然是宋蒋捷的《虞美人》,词不长,我索性抄它一下:
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
壮年榜臭民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
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
点滴到天明。
蒋捷听雨时的心情,是颇为复杂的。他是用听雨这一件事来概括自己的一生的,从少年、壮年一直到老年,达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祖骗界。但是,古今对老的概念,有相当大的悬殊。他是“鬓已星星也”,有一些白发,看来最老也不过五十岁左右。用今天的眼光看,他不过是介乎中老之间,用我自己比起来,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鬓边早已不是“星星也”,顶上已是“童山濯濯”了。要讲达到“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我比他有资格。我已经能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了。
可我为什么今天听雨竟也兴高采烈呢?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我想到的主要是麦子,是那辽阔原野上的青青的麦苗。我生在乡下,虽然6岁就离开,谈不上干什么农活,但是我拾过麦子,捡过豆子,割过青草,劈过高粱叶。我血管里流的是农民的血,一直到今天垂暮之年,毕生对农民和农村怀着深厚的感情。农民最厦抹辩高希望是多打粮食。天一旱,就威胁着庄稼的成长。即使我长期住在城里,下雨一少,我就望云霓,自谓焦急之情,绝不下于农民。北方春天,十年九旱。今年似乎又旱得邪行。我天天听天气预报,时时观察天上的云气。忧心如焚,徒唤奈何。在梦中也看到的是细雨蒙蒙。
今天早晨,我的梦竟实现了。我坐在这长宽不过几尺的阳台上,听到头顶上的雨声,不禁神驰千里,心旷神怡。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方正有的歪斜的麦田里,每一个叶片都仿佛张开了小嘴,尽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滴,有如天降甘露,本来有点黄萎的,现在变青了。本来是青的,现在更青了。宇宙间凭空添了一片温馨,一片祥和。
我的心又收了回来,收回到了燕园,收回到了我楼旁的小山上,收回到了门前的荷塘内。我最爱的二月兰正在开着花。它们拼命微朽连从泥土中挣扎出来,顶住了干旱,无可奈何地开出了红色的白色的小花,颜色如故,而鲜亮无踪,看了给人以孤苦伶仃的感觉。在荷塘中,冬眠刚醒的荷花,正准备力量向水面冲击。水当然是不缺的。但是,细雨滴在水面上,画成了一个个的小圆圈,方逝方生,方生方逝。这本来是人类中的诗人所欣赏的东西,小荷花看了也高兴起来,劲头更大了,肯定会很快地钻出水面。
我的心又收近了一层,收到了这个阳台上,收到了自白拜危篮己的腔子里,头顶上叮当如故,我的心情怡悦有加。但我时时担心,它会突然停下来。我潜心默祷,祝愿雨声长久响下去,响下去,永远也不停。 [3]

词句注释

播报
编辑
1.死文字:指已失传的吐火罗文
2.醍醐:古时指从牛奶中提炼出来的精华。
3.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指对生死的通达看法。 [4]

作者简介

播报
编辑
季羡林
季羡林,1911年8月生,山东清平(今临清)县人。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1934年在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学习。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文。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留学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建国后,历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外国语言文学评议组负责人,第二届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等。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后去职。2002年12月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社会科学博士学位。2009年7月11日上午9时,季羡林先生在北京301医院辞世,享年98岁。 [7]
主要译著有《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印度简史》《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印度古代语言论集》《关于大乘上座部的问题》《罗摩衍那初探》《天竺心影》《朗润集》《季羡林散文集》等,翻译了《沙恭达罗》《优哩婆湿》《罗摩衍那》《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五卷书》等,散文集有《赋得永久的悔》,主编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7]

创作背景

播报
编辑
大自然的声音是极其美妙的,聆听是拥抱自然的一种表达。比如雨声,季羡林先生说:“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这篇散文写于1995年4月13日,描写了作者坐在阳台上听雨时的所见所想。 [2] [4]

诗文赏析

播报
编辑
《听雨》是季羡林散文中的好作品。文章开篇写自己幽居书斋斗室,潜心治学,本来是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极静极静的心情的。”这样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色。”因此这种单调聒噪的雨声应该是“极为讨厌的。”
但事实恰好相反,正是这种头顶上的雨声,让作者感到“无量的喜悦”。“仿佛饮了仙露,吸了醍醐,大有飘飘欲仙之概了”。紧接着用十几个排比句,极写雨声之妙,乃至于使作者“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腐”,“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此时的作者,已经是一位博雅仁者,其气深矣,其养邃矣,从容澹定,宠辱不惊,湛然虚空,心如秋月,无论为人为文,都是已臻化境。但这种平平常常的雨声,却使作者近于痴狂,不能自持,似有不可名状的奥妙。正如作者自己所说:“我平生很少有这样的精神境界,更难为外人道也。”
接着作者宕开一笔,写听雨是文人的雅事。并引用宋朝诗人蒋捷的《虞美人》做为例证。是的,听雨观雨赏雨,确是古代文人雅士的雅事雅趣,因此也产生了大量的名篇佳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是对雨的热爱、喜悦和赞赏之情。“无边丝雨细如愁”,“昨夜风疏雨骤,浓睡不消残酒”,“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这是因雨而产生的凄苦、忧伤、迷惘和孤寂之情。“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这是青年男女之间含蓄美妙的爱慕之情。“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一种豪爽旷达之情。“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不过是才子词人的闲逸之情。
然而,作者的可贵之处,正是超越了文人雅士庸常的闲情逸致和个人的悲欢忧戚,作者由听雨之后,首先想到的“主要是麦子,是那辽阔原野上的青青的麦苗”。作者“血管里流的是农民的血”,“毕生对农民和农村怀着深厚感情”,作者的所思所想,与农民融合在一起。久旱甘霖至,雨润万物生,作者的兴高采烈,忘乎所以,正是基于此,源于斯啊。作者自己说:“做人要真情,真实,真切”,散文的真髓也在于“真情”二字,这二字也可分开来讲:真,就是真实,不能像小说那样生编硬造;情,就是要有抒情的成分。即使是叙事,也必有点抒情的意味,平铺直叙者为我所不取。读者品读这篇《听雨》,首先感受到的是一股洋溢全篇、力透纸背的浓烈真情,作者满怀悲悯,心忧苍众,情系民生,这既是作者至情至性的展露,也是作者大爱情怀的彰显。季羡林的散文往往于青苹之末而顿起浩烈雄风,或于枝微末节感悟无隅大方,这全在于他老人家的收放自如,他对宇宙本体时时发出咄咄追问,而对人生百态处处表现广大悲怀,“对人物臧否有度,对万类慈悲侧隐,对大造心情虔敬”(范曾),季羡林自己说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但“俗”到极处,便是大雅之境。
一切风格都是一种姿态,心智的姿态和灵魂的姿态。有评家说季羡林的散文,“淳朴恬淡,本色天然,外表平易,秀色内涵,形式似散,经营惨淡,有节奏感,有韵律感,似谱乐曲,往复回还,万勿率意,切忌颟顸”。是的,季羡林文章风格自成一家,那就是情感真挚,清新流动,隽永耐读,平淡中显出诗意,本色中显出内涵。
然而,季羡林的散文虽然以大朴无华为其所终极追求,但这并不意味着季老不会华彩铺排,偶然在文中铺排雕琢一下,在天然本色中透出一点繁富绚丽之美,倒也给读者一个惊喜,一个意外,倒也使文章意趣陡生,别有韵致。请看文章中描写雨声的那一段:“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索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鹘起”,作者连用十二个排比(比喻)句式,可以说是极尽华彩铺排之能事,但却让人感到华美而不显绮靡,繁复而不显堆砌,倾情而不显造作。这完全是心灵律动和真情流露使然,才使文章神完气足,意高格奇。 [6]

作品评价

播报
编辑
“《听雨》这样一个寻常的题目,季先生却写得质朴自然,生动入心。‘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他听出了‘金声玉振’‘黄钟大吕’,听出了‘大珠小珠落玉盘’,还听出了‘如弹素琴’‘如舞霹雳’‘如兔落鹘起’。最后,他终于发出了埋在心底的声音:‘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方正有的歪斜的麦田里,每一个叶片都仿佛张开了小嘴,尽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滴。’季先生时刻牵念耕作的农民和赖以生存的土地,用优美的文字,在一场平凡的听雨经历中,道出了人生的境界。”(中国纪检监察报评 [1]
“说到听雨,不得不提初国卿、季羡林两位散文大师的《听雨》和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三篇听雨之佳作。”(齐鲁壹点 [8]
“《二月兰》有着紫色的清纯和早春的气息,《听雨》则将自己融入诗的意境。”(光明日报 [9]